- 日月樓中:豐子愷與上海
- 徐玲芬
- 835字
- 2022-06-09 10:29:06
四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占中國東北。1932年1月 28日,日軍進攻上海,中國軍隊奮起抵抗,淞滬抗戰由此開始。在淞滬戰役中,立達學園也遭到了日軍炮火的毀壞。戰后,豐子愷與匡互生等欲恢復立達學園,但因匡互生于1933年4月22日病逝,復校工作暫停。
匡互生逝世后,立達學園同人于1933年5月推選原教務主任陶載良為校務委員會主任,繼續維持學園的運作。匡互生的去世,讓豐子愷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內心很是惆悵。而自1933年春起,豐子愷回到故鄉石門灣緣緣堂后,實際上已不大過問學園的事務了。盡管如此,在以后的歲月里,他與立達學園仍保持著一些聯系。
抗戰期間,位于江灣的立達學園總部和位于南翔的部分校舍被毀壞殆盡,為謀求立達學園繼續生存,陶載良等煞費苦心,在市區派克路另選校舍,得以繼續辦學。1940年,陶載良經香港到重慶,向當局申請籌建立達學園四川分校。1941年12月,日軍占領公共租界,上海立達學園被迫解散。同年,上海立達學園四川分校在四川隆昌開辦,四川立達學園一直辦到1945年日軍投降。
1945年6月,立達學園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活動在四川隆昌舉行,豐子愷作為立達學園的創辦人之一,專程前去參加活動。他還帶去了一些畫,在隆昌舉辦了一次畫展,為立達學園募捐。
抗日戰爭勝利后,在四川隆昌立達學園的教職員紛紛要求回上海復校。其時,江灣的立達校舍已成一片廢墟。陶載良幾經周折,最后在松江城區西包家橋北的朱家廊18號覓得一地,經籌備于1947年9月復校招生。
豐子愷在杭州西湖租屋居住后,也曾在上海舉行個人畫展,為立達學園的復校籌資。1947年3月,由上海立達學園復校募捐會主辦的豐子愷漫畫展在上海大新畫廳舉行,所得款項用于立達學園復校。這位“立達的元勛”為立達學園的事,可謂盡心盡力了。
復校后的立達學園開始時僅高中一個班,農制科一個班,初中兩個班,學生不足兩百人。至1949年初松江解放前夕,立達學園共有八個班。1952年2月,立達學園由松江縣人民政府接管,更名為松江縣第三中學。

1926年6月,上海立達學園文藝院圖案系西洋畫系全體人員合影于畫室(左二為豐子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