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月樓中:豐子愷與上海
- 徐玲芬
- 950字
- 2022-06-09 10:29:05
一
1924年冬,豐子愷離開春暉中學,遷往上海,與匡互生等人一起創辦立達中學。
為籌措立達中學的辦學經費,豐子愷賣掉白馬湖畔的“小楊柳屋”,約得七百余元,會同同事籌款,共得一千余元。在當時教育界人士的共同支持下,1925年2月1日,豐子愷、匡互生等人在上海虹口老靶子路(今武進路)儉德里10號(今羅浮路東側)租得兩幢民房,掛起校牌,辦起了立達中學。
“立達”二字,取自《論語》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之句,立意高遠。豐子愷為學校設計了一個漂亮的校徽圖案。
后來,上海吳淞中國公學的陶載良、上海??茙煼秾W校的師生等都來加入立達中學。立達中學規模壯大,校舍不夠用了,且因房租太貴,學校又遷至小西門黃家闕路原上海??茙煼秾W校的校舍。
立達中學遷址后,辦學的條件很艱苦。豐子愷在《立達五周紀念感想》一文中回憶:“在那里房租便宜得多,但房子也破舊得多。樓下吃飯的時候,常有灰塵或水漬從樓板上落在菜碗里。亭子間下面的灶間,是匡先生的辦公處兼臥室。教室與走道沒有間隔,陶先生去買了幾條白布來掛上,當作板壁。”
盡管如此,立達同人的辦學熱情卻并不因此而降低,他們為了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即“修養健全人格,實行互助生活,以改造社會,促進文化”,艱苦創業,同心協力。立達中學終于在1925年2月25日開學,3月2日正式開課。
在當時的上海,立達中學是一所新型的藝術學校,教育體制、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方式等均靈活創新。學校不設校長,也不設主任,只設校務委員會,實行集體領導制。校務委員有豐子愷、匡互生、朱光潛、夏丏尊、劉薰宇、方光燾、陶元慶、夏衍、陳望道、許杰、夏承燾、裘夢痕、陶載良、黃涵秋、丁衍鏞等人。課程上設有美術科、音樂科、文學科,實行“教導合一制”。
學校師資力量強,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執教,如茅盾、葉圣陶、鄭振鐸、陳望道、胡愈之、夏丏尊、劉大白、朱自清、夏衍等。
1925年7月27日,立達中學開辦的藝術專門部招生,豐子愷為教授。
1925年夏秋時,經過多方努力,學校籌資三萬余元,在上海北郊江灣淞滬鐵路旁(今新市南路579弄)自建校舍,立達中學更名為“立達學園”,豐子愷任校務委員、西洋畫科負責人。1926年5月22日,立達學園召開第三次導師會,討論添設文學專門部一事,豐子愷被列為籌備委員。
立達學園遷入新校舍后,豐子愷的居所也從西門樂盛里遷入江灣永義里27號學校職工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