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門對孤山:豐子愷與杭州
- 徐玲芬
- 997字
- 2022-06-09 10:28:23
二
豐子愷在杭州的十年,可以分成三個相對集中的時期:
第一個時期,少年時,他在杭州求學,前后五年。
豐子愷出生在桐鄉石門灣,在家鄉高等小學畢業后,到杭州投考中學。1914年夏,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簡稱“浙一師”),從此便與杭州結下了一生的緣分。五年的學習,讓他打下了良好的文藝底子。可以講,豐子愷正是從杭州起步走上了文學藝術的道路,杭州是他的藝術啟蒙地,是他始終難以割舍的牽掛。
進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后,豐子愷認識了許多影響他一生的師友,尤其是李叔同、夏丏尊這兩位恩師,為他以后的藝術人生奠定了方向。李叔同成為他藝術上的啟蒙者,而夏丏尊又成為他文學上的啟蒙者。
第二個時期,不惑之年,他在杭州做“寓公”,前后四年多。
從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畢業后,豐子愷開始在上海創業,后在故鄉石門灣建緣緣堂定居。這段時間,他仍常來杭州,看望師友,親近西湖。1933年緣緣堂落成后,豐子愷春秋客居杭州,冬夏回到石門灣,過了一段陶淵明式的逍遙日子。這樣的快樂日子,隨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而不得不終止。
豐子愷在杭州做“寓公”,先后租住過三處地方:一是皇親巷6號,二是馬市街156號,三是田家園3號。各處都留下了他賦閑寫作的印記。這幾年間,是他人生中最無憂無慮的時期,同時也是他創作上的第一個高峰期。豐子愷創作了大量的散文小品、文藝論著和漫畫,先后出版漫畫集、隨筆集和文藝論集二十余部。杭州西湖,在他眼里是一部百讀不厭的好書,春夏秋冬,西湖四季,他都一一領略,贊美之詞洋溢在字里行間。
第三個階段,歷盡劫難后,他居于杭州的湖畔小屋,歷時一年多。
抗日戰爭勝利后,豐子愷返回故鄉。家園被毀,他帶著無限落寞的愁緒,來到杭州尋覓新巢。1947年3月,豐子愷全家遷入杭州靜江路(今北山路)85號的湖畔小屋。“居臨葛嶺招賢寺,門對孤山放鶴亭。”這里環境幽靜,門外隔湖正對孤山放鶴亭。他再一次做“寓公”,過起了賦閑生活。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大量隨筆散文和繪畫作品,可以說,這又是他的一個創作豐收期。
當然,與此前做“寓公”時不同,這時正是國民黨腐敗統治最黑暗的時期。豐子愷的賦閑,有太多的不得已、不得意。他靠賣畫為生,日子過得很艱難。他在給新加坡廣洽法師的信中說:“國內生活飛漲,民不聊生,來日甚可憂慮……”1948年9月,豐子愷攜女到臺灣旅行,后又與廣洽法師會于廈門,又經香港,在隆隆炮聲中回到上海,迎接新中國的成立。此后,一直到1975年9月去世之前,豐子愷長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