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門對孤山:豐子愷與杭州
- 徐玲芬
- 2252字
- 2022-06-09 10:28:24
初識
1914年,豐子愷進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就讀書,先入預科班。他是該校創辦以來的第五屆學生,學制為五年。
豐子愷初入浙一師時,發現實際情況與自己期望的很不一樣,有點失望,對預科班和學校的生活很不滿意。預科班的英文從ABCD教起,算術先教四則題,功課太淺了,他有點后悔自己的選擇,早曉得應該去讀中學。而且,他有著自由放任的個性,也很不適應寄宿舍嚴格的集體生活,這使他開頭的一年過得非常痛苦。
他曾經寫過《寄宿舍生活的回憶》來描述那段生活。在他看來,把學生們集中在寄宿舍中,與動物園里把數百只小猴子關閉在大籠子里沒有什么兩樣。起床和就寢都要在規定的時間集體行動,吃飯也是如此,尤其是食堂里的種種情形,叫人看了又氣又好笑。七八個食欲旺盛的毛頭小伙子圍住一張飯桌,協力對付幾只高腳碗里淺零零的菜,猶如“老虎吃蝴蝶”。他對當時的共食制極為反感。
還有住宿,豐子愷更覺得不合理。數百個學生每晚如羊群一樣被驅趕到樓上的寢室里,被強迫同時睡覺。早上,他們又被強迫同時起身,一齊驅逐到樓下自修室中。晚上九點半就寢,十點熄燈。如果在校園中多流連一會兒,就得在暗中摸索,還要受舍監的指責。早上想要在被窩里多睡一會兒,就要犧牲早飯,甚至被鎖閉在寢室大門內。豐子愷青年時代有不易入睡的習癖,在家時可以保留一盞燈火,學校里則不行,他為此很苦惱。他留戀家庭生活的溫暖,心中常想回家去,但又說不出口,郁積在心中,很是煩惱與痛苦。
最可怕的是學校的體操課。豐子愷最怕背毛瑟槍做兵操課,練習跪擊時要把屁股坐到腳后跟上,他的腿部結構異常,用力坐下去時疼得厲害。有一次,因為蹲得不夠低,被助教用雙手在肩上一壓,豐子愷痛不可當,連人帶槍倒在地上……
凡此種種,豐子愷都很不習慣,痛苦得很。他很想家,想母親,好幾次借上廁所的機會,獨自離開自修室,到操場偏遠的一個角落里,望著天上明月,唱起《可愛的家》,獨自發泄離愁別緒。
對這種寄宿舍的生活,豐子愷感到無限拘束、無比不快,甚至悲哀。他崇尚自由,一生中好多時光寧可賦閑,也不愿意去學校、機關任職受束縛,也與這種個性有關。豐子愷三十多歲的時候,有一次,外甥搭他的船,從石門同行到嘉興。原本他坐船沿著運河前行,還有幾分悠閑,嘉興的寓所又十分舒適安靜,他在船上十分愉快。當聽說外甥要去上海過寄宿舍生活后,他十分同情,忽然興味索然,百無聊賴,甚至感到可悲可怕,黯然神傷??梢?,當年的寄宿舍生活,給他留下了多大的陰影。
對豐子愷來說,值得安慰的是,初到浙一師時他遇到了一個知心同學楊伯豪,這給他的苦悶生活增添了一點點喜色。
那一年錄取的預科新生共八十余人,分甲乙兩班。自修室則是全校十班混合編制。豐子愷與楊伯豪同在甲班,且又在同一個自修室,便注定了兩人相識相知的緣分。
楊伯豪,名家俊,浙江余姚人,是豐子愷進校后初識的同學,兩人很談得來。楊伯豪具有冷靜的頭腦和卓爾不凡的志向,而豐子愷那時年幼單純,只曉得一味用功,從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前途。
有一天,兩人談到入學的事。豐子愷說是聽從母親和先生的意見,進了這個學校。而楊伯豪卻說:“這何必呢!你自己應該抱定宗旨!”從這天起,豐子愷對楊伯豪產生了敬畏之心,并意識到自己應該有覺悟、有志氣。
楊伯豪對學校的宿舍規則,也常常抱不平之念。他在生活上對豐子愷很照顧,一次豐子愷發瘧疾,是他代豐子愷求寢室長開門取衣服,并送豐子愷去調養室。他對豐子愷說:“你不要過于膽怯而只管服從,凡事只要有道理?!边@給豐子愷帶來許多溫暖與激勵。
楊伯豪的個性與眾不同,每逢不喜歡的課,他便公然曠課,自己在自修室看喜歡的書,舍監訓誡也不聽,只管到藏書樓去借《昭明文選》《史記》《漢書》等自己喜歡的書來看。他的學識很廣博,豐子愷很佩服他,深深被他吸引。
春天來了,兩人利用周日,常常一同游西湖。楊伯豪總喜歡帶豐子愷到那些無名景點去玩。西湖邊上、保俶山上、雷峰塔下,留下了兩個年輕人的足跡。楊伯豪的一舉一動,對豐子愷很有吸引力,豐子愷不知不覺地傾慕他,追隨他。
有一次,豐子愷春游西溪后,寫下了《溪西柳》一詩:
溪西楊柳碧條條,堤上春來似舞腰。
只恨年年怨搖落,不堪回首認前朝。
春天剛走,夏天很快就來了。放暑假的前一天,豐子愷與楊伯豪又去西湖山水間游玩。歸途中,楊伯豪突然對豐子愷說:“這是我們最后一次游玩了?!必S子愷驚異地問為何這樣說。楊伯豪說,他決心脫離這個學校。豐子愷聽了,沉默良久。他知道,伯豪說了,便一定會做到。
果然,秋季開學時,學校不再有楊伯豪的蹤影,先生們少了一個令人頭痛的學生,而豐子愷則少了一位私心傾慕的同學。他照舊過著那種苦悶的日子,不過心底里卻因楊伯豪的影響而起了變化。對于學校的反感,對于寄宿舍生活的厭倦,在他心中不斷堆積著?!捌G紅姹紫無消息,贏得是新愁。故里音書寂寂,客中歲月悠悠?!彼寄钆笥?,思念故鄉,孤獨寂寞,再無人可以傾訴,無處可以排遣。
豐子愷沒有想到,卓爾不群的楊伯豪會這樣快地離開自己的生活,之后又未能逃脫社會的重壓,還早早地離開了這人世間。楊伯豪離開浙一師后曾擔任過余姚市第一中心小學校長,終日生活忙碌,年紀輕輕便死于傳染病。從那之后,豐子愷永遠失去了這位曾給他許多安慰、許多鼓舞的知心好友。后來,他曾寫《伯豪之死》一文,懷念伯豪、贊賞伯豪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間。相聚與別離,令人唏噓。
楊伯豪是豐子愷初入浙一師時碰到的第一位知心好友,雖然相聚時短,但感情深厚彌久,終生難忘。可以說,與楊伯豪一起游識西湖,也是少年豐子愷與杭州的初識,純真而美好。

浙一師舊址一角,樓上為宿舍,樓下為自修室,院內梧桐現存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