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黃帝的傳說

黃帝是五帝之首。《大戴禮記·五帝德》篇所載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這是孔子時代的五帝系統。漢初司馬遷作《史記》以《五帝本紀》開篇,也是以黃帝為首。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中華民族古稱“華夏”,都與黃帝有關。

1.“黃帝以姬水成”

《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史記索隱》引皇甫謐云:“黃帝生于壽丘,長于姬水,因以為姓。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這是把黃帝看作一個單個的人。其實,黃帝既是人名,也是氏族之名,代表著幾百年的漫長時代。《大戴禮記·五帝德》記載,孔子弟子宰我聽說黃帝三百年,覺得奇怪,就問孔子:“請問黃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回答說:“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春秋時期盛傳黃帝三百年,孔子視其為黃帝氏族三百年的歷史。徐旭生先生說:“他不惟活著的時候可以代表,就是死以后,經過若干時期還可以代表。名字開始或者屬于個人,如果他這個人能力很大,特別烜赫,他死以后就很可能成為氏族的名字。”[13]徐旭生對三皇五帝名號的理解與孔子對“黃帝三百年”的解讀一脈相承。

黃帝強盛時,“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史記·五帝本紀》),勢力范圍很大,對周邊影響廣泛。因此,古代又有黃帝“四面”“六相”的傳說。《太平御覽》卷七十九引《尸子》說:

子貢問孔子曰:“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黃帝取合己者四人,四方不計而耦,不約而成,此之謂四面也。”

孔子對“黃帝四面”也做了精彩的解讀。《管子·五行》說黃帝“六相”:“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龍而辯于東方,得祝融而辯于南方,得大封而辯于西方,得后土而辯于北方。黃帝得六相而天下治,神明至。”黃帝“四面”“六相”之說,都極言黃帝所向披靡,影響廣大。

黃帝和炎帝常常并稱,《國語·晉語四》說: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少典生黃帝、炎帝,這是傳說時代人物、氏族關系的特殊表達,意思是黃帝、炎帝都是少典氏、有蟜氏的后裔。黃帝部族發祥于姬水,故得姬姓;炎帝部族發祥于姜水,故得姜姓。弄清楚姬水和姜水在哪兒,也就弄清楚黃帝和炎帝兩個部族的發祥地。

姜水比較清楚,《水經注》“渭水”條說:“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在酈道元筆下,姜水和岐水其實是同一條水,流經岐山、武功的一段稱岐水,再向東南流經姜氏城,改稱為姜水。1934年所編《續修陜西通志稿》的“邑志”中對酈道元的說法進行了辨正:“出杜陽之大嶺者,岐水也;出秦嶺之大散關者,姜水也。”今寶雞市渭水南有地名姜城堡,從秦嶺中流出一水名清姜河,從姜城堡南流過,后人以為這個姜城堡即姜氏城,清姜河即姜水。姜城堡有典型的仰韶文化早期遺址,發掘出很好的彩陶。把今天的清姜河視為炎帝部族的姜水,就算不很準確,也差不多在附近區域。寶雞一帶有許多關于神農、炎帝和姜嫄的傳說。姜水是渭水的支流,炎帝部族早期活動于渭水流域,主要分布于今關中西部。

至于姬水,一直沒有確論,但學者們相信姬水與姜水相距不會太遠。劉起先生認為姬水應該在甘肅境內,他推測可能與姬家川有關系:“今甘肅臨夏就有姬家川的地名,而流過臨夏注入黃河的就有一條大夏河,夏與姬的淵源關系很深,則姬水也有可能就是這條水。”[14]把尋找姬水的目光投向甘肅境內。《山海經》提到黃帝,大部分都在西部,如《西山經》說“其原沸沸揚揚,黃帝是食是享”,《海外西經》有“軒轅之國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大荒西經》有“軒轅之國”“軒轅之臺”。《山海經》盡管奇奇怪怪,但這些奇怪的文字曲折地反映了傳說時代的某些歷史,與黃帝相關的姬水,也應該在西部。

探討黃帝部族的發祥地,一個最簡便的辦法,就是從周民族的起源入手。周民族也是姬姓,徐旭生等學者也是通過姬姓部族早期活動的地域來推斷黃帝部族的發祥地,探求姬水的大致所在。

周民族早期生活在西部,《山海經·大荒西經》:

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臺璽,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

后稷是周民族的始祖,擅長農耕,他所在區域,就是周民族早期活動的地方。《山海經·海內西經》又說:“后稷之葬,山水環之,在氐國西。”氐國與刑天神話有關(下文將談到),刑天是炎帝部族的一支,后裔在甘肅西和仇池山一帶繁衍生息。活動在氐國之西的周民族,也在甘肅境內。

后稷的兒子叫不窋,《國語·周語上》祭公謀父說:“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弗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狄之間。”所謂“戎狄之間”,就是今甘肅慶陽一帶。《史記·周本紀》張守節《正義》引《括地志》說:“不窋故城在慶州弘化縣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括地志》所說的慶州弘化縣,后又稱安化縣,就是今天的慶城縣。古代慶州、寧州一帶是周祖不窋和公劉活動的地方,公劉在這里建立古豳國。周民族以農業見長,今天馬蓮河、蒲河之間的董志塬依然有“隴東糧倉”之稱。《詩經·豳風·七月》描寫的就是豳地周先民的生產和生活。

董志塬東邊正寧縣有黃帝的衣冠冢,周先公先王的事跡和黃帝的傳說在這里重合。徐旭生先生說:“看古代關于姬姓傳說流傳的地方,可以推斷黃帝氏族的發祥地大約在今陜西的北部。”[15]徐旭生先生的結論是對的,“陜西的北部”包括平涼、慶陽及延安等地方。受今天行政劃分的影響,我們往往把“陜西”局限于陜西省,其實“陜西的北部”即陜西省西邊的北部,陜西省西邊是寶雞、西安等地,它們的北部,不僅有陜西省的延安等縣市,還包括甘肅的平涼、慶陽等地方。姬周起源于隴東涇水流域,特別在董志塬一帶,故而這里也應該是黃帝部族的發祥地。劉起先生認為姬水在甘肅是正確的,但不是臨夏的姬家川,而是在隴東的黃土高原上。黃帝被稱為“黃帝”,大概因其出于黃土高原。姬水具體不知是哪條水,但應該是董志塬一帶涇河的某個支流,或者二級支流。

2.隴原大地上的黃帝傳說

與“黃帝以姬水成”的說法相呼應,隴原大地流傳著許多黃帝的故事。天水自古就有黃帝生于“伏羲之宇”的說法。西漢焦延壽《焦氏易林》“恒”卦說:“黃帝所生,伏羲之宇,兵刃不至,利以居止。”《水經注》“渭水”之“又東過上邽縣”條下注:

渭水又東南合涇谷水,水出西南涇谷之山,東北流與橫水合,水出東南橫谷,西北逕橫水壙,又西北入涇谷水,亂流西北出涇谷峽。又西北,軒轅谷水注之,水出南山軒轅溪。南安姚瞻以為黃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

故清梁玉繩《漢書人表考》中說:“黃帝生于天水。”清修《甘肅通志》卷六“清水縣”說:“軒轅谷,在縣東南七十里,相傳黃帝生于此。”天水本是“羲皇故里”,是伏羲的出生地,古人認為黃帝與伏羲出生地相同。

除了出生地相同,黃帝和伏羲的傳說有好多共同點。黃帝傳說其母由大電繞北斗而生,和伏羲有相似的感生傳說。《史記·五帝本紀》唐張守節《正義》說:“母曰附寶,之祁野,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月而生黃帝于壽丘。”羅蘋注《路史》說:“壽丘在上邽。”上邽即今天的天水清水縣。學者以為今天水市南境的齊壽山,很可能是壽丘。[16]黃帝和伏羲的形象都與龍有關。伏羲為人首蛇身,黃帝也有蛇身或龍身之說。《山海經·海外西經》說軒轅之國“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史記·天官書》說:“軒轅,黃龍之體。”黃帝和伏羲的事功也有重合,都發明了火,開始熟食,發明書契,創造樂器,伏羲始作八卦,而黃帝化生陰陽,等等。黃帝的傳說中,總有與伏羲重疊的現象,說明黃帝與伏羲存在某種文化上的承襲關系,也說明二者在地域上有密切關系。[17]

甘肅慶陽正寧縣有黃帝的衣冠冢。《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崩,葬橋山。”張守節《正義》說:

《括地志》云: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地理志》云上郡陽周縣橋山南有黃帝冢。案:陽周,隋改為羅川。《爾雅》云:“山銳而高曰橋也。”

上郡陽周縣西漢初年置,隋代改為寧州羅川縣,即今天甘肅慶陽正寧縣。《太平寰宇記》卷三十四“貞寧縣”說:“橋山,一名子午山,在縣東八十里。黃帝冢在橋山上。”章太炎《序種姓》一文說:“黃帝葬于橋山,地在秦隴。”[18]橋山,一般認為即今天的子午嶺,地處黃土高原腹地,山勢呈南北走向,是甘肅、陜西兩省的分界山脈,介于涇河與洛河兩大水系之間。子午嶺西邊有正寧縣的黃帝冢,東邊有延安黃陵縣的黃帝陵,子午嶺東西兩邊應該都是黃帝部族早期活動的區域。

傳說黃帝升天而去,正寧縣橋山只是黃帝的衣冠冢。《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橋山,問:“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有臣回答說:“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黃帝部族在中原大地取得輝煌的業績,但從未忘記他們的發祥地,黃帝的衣冠冢,有不忘故鄉、葉落歸根之意。《史記正義》引《列仙傳》云:“軒轅自擇亡日與群臣辭。還葬橋山,山崩,棺空,唯有劍舄在棺焉。”《列仙傳》用“還葬”一語,意思是黃帝葬回了他的故鄉。

慶陽還有黃帝太醫岐伯的傳說。《黃帝內經》匯集了戰國至西漢諸多醫家的著作和成果,以托名黃帝和岐伯問答的形式寫成。《史記·孝武本紀》說:“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后、封鉅、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禪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正義》說:“岐伯,黃帝太醫。”《黃帝內經》強調后天調養可以延年益壽,提倡恬淡虛無,精神內守,飲食有常,起居有節,始終貫徹“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觀念。中醫學素稱“岐黃之術”,托名黃帝、岐伯,必定有其緣故。今天的慶城縣據說是岐伯故里。

圖2 平涼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甘肅平涼崆峒山也有黃帝的傳說。《莊子·在宥》篇有黃帝上崆峒山向廣成子問道的故事:

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見之,曰:“我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

黃帝與廣成子的對話、細節雖然出自莊子的虛構,但黃帝與崆峒山的關系并非向壁虛造。《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西至于空桐,登雞頭”。空同、空桐,都指今天的崆峒山。《史記正義》說:

《括地志》又云:“笄頭山一名崆峒山,在原州平高縣西百里,《禹貢》涇水所出,《輿地志》云或即雞頭山也。酈元云蓋大隴山異名也。《莊子》云廣成子學道崆峒山,黃帝問道于廣成子,蓋在此。”

六盤山南段又叫隴山,古代也稱崆峒山,而今天的崆峒山古代又名雞頭山,是隴山的支脈,名稱上的交錯重疊也很自然。今天的崆峒山,在甘肅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涇河與胭脂河南北環抱,山勢雄偉,景色秀麗,被譽為中國道教第一山。受黃帝傳說的感召,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雄才大略的帝王頻頻巡視西北,特意登臨此山。在崆峒前峽、涇水北岸,有黃帝問道宮,又叫軒轅谷。這里背山面水,環境清幽,宛如人間仙境,讓人飄飄然頓生羽化遺世之念。東邊胭脂水和涇河交匯處的山峰,名望駕山,據說是黃帝問道時,臣民們相望等候的地方。

3.刑天神話與隴南仇池山

《國語·晉語四》說:“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從姬水、姜水的大致地域可知,黃帝、炎帝起初都居于西部,黃帝部族主要在隴東涇水流域生息繁衍,董志塬是其中心。炎帝部族主要在關中,分布在渭水兩岸,依靠八百里秦川。兩個部族農業都比較發達,起初相安無事,后來隨著生產力提高,人口增加,都需要向東發展,開疆拓土。黃河中下游平原,氣候溫暖,土地肥沃,是發展農業、定居生活的理想地方,成為炎黃的必爭之地。徐旭生先生認為黃帝部族東遷的路線大約偏北,大約順著北洛水南下,到大荔、朝邑一帶,東渡黃河,跟著中條及太行山邊逐漸向東北走。山西南部姬姓國家的分布,芮、驪戎、鮮虞、薊等,指示著黃帝部族東遷時的路線。炎帝部族也有一部分向東遷移,他們大約順著渭水東下,順著黃河南岸向東,路線偏南。[19]炎黃兩族的目標都是中原肥美開闊之地。

經過艱苦的競爭和戰斗,黃帝部族最終成為黃河中游平原的主人。《史記·五帝本紀》說: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黃帝和炎帝都起于神農時代末期。以漁獵為主的伏羲時代之后,中國進入以農業為主的神農時代,漫長的神農時代到了末期,黃帝和炎帝兩個部族為爭奪土地、水草等資源大興干戈。黃帝經阪泉之戰打敗炎帝,實現由隴東和陜西、山西北部向南到中原大地的移動;而涿鹿之戰的勝利,又擋住蚩尤的進攻。戰敗者或被驅逐遠遁,或被同化合并。勝利者形成多方聯盟,黃帝成為各部落的盟主,創造出燦爛的史前文明,奠定了后來夏商周三代的國家基礎。

在古籍中,炎帝有時和神農氏混為一人,有時又說神農氏生炎帝,[20]這反映炎帝部族是繼承伏羲、神農一系主流文化的代表,黃帝是西部新崛起的部族。炎黃之戰是伏羲、神農一系主流文化代表與新崛起力量之間的決戰,戰爭持續時間長,參戰部落眾多,非常慘烈,在中華遠古史留下非常深刻的記憶。炎帝戰敗后,有一支逃至甘肅隴南仇池山一帶,與當地土著融合,成為古代氐族的祖先。《山海經·海外西經》所載“刑天舞戚”即此事:

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常羊之山,即今隴南西和縣仇池山,“與帝爭神”是與黃帝爭統領之權。[21]常羊山也有炎帝感生的傳說,沈約《宋書·符瑞志》云:“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刑天屬于炎帝部族,據說是炎帝的樂官。《路史·后紀三》說:“(炎帝)乃命邢天作《扶犁》之樂,制《豐年》之詠,以薦釐來,是曰下謀。”炎帝化生,刑天葬首,俱在仇池山,則隴南仇池山一帶為刑天部落失敗后的盤桓之地。

趙逵夫先生認為,刑天的名字就是氐族雕題風俗的反映,“刑天”即“形天”,“形”是刻畫的意思,“天”是指人的額頭。“形天”是在額頭上刻畫縱目,正是氐族先民雕題的風俗,俗稱“三只眼”。形天神話發生在隴南,氐人也最早發現于隴南一帶。《山海經·大荒西經》所說的“氐人之國”就在這里:“有氐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氐)人,是能上下于天。”遠古時代這里是氐族先民生活、繁衍的地方。東漢末年,楊姓氐人盤踞仇池山,建立仇池國,前后二百余年,所以,這一帶關于楊二郎的傳說也很多,有不少“二郎廟”“二郎壩”等地名。楊二郎最突出的外貌特征是三只眼,正是氐人先民雕題風俗的反映。漢以前氐族人中白馬氐最強大,他們以白馬為圖騰,白馬氐祭祀的祖先神靈為白馬神,或稱“馬王爺”。“馬王爺,三只眼”,這是多少年來流傳的俗語。而天班中的馬元帥,也是三只眼。這些都反映了氐族同刑天神話的關系。[22]炎帝部族的刑天等,雖然戰敗,但在民間信仰的神壇上,依然占有一席之位。民間信仰總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向傳說時代的英雄表達崇敬。

4.炎黃部族與仰韶文化

黃帝在古代史籍中也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中國史前千百年間的文明碩果幾乎都算在他身上:

治五氣,設五量,撫萬民,度四方。(《大戴禮記·五帝德》)

時播百谷草木,故教化淳鳥獸昆蟲,歷離日月星辰,極畋土石金玉,勞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大戴禮記·五帝德》)

《帝王世紀》更是集中眾多的傳說,把黃帝說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治國化民、創制衣食住行無所不能的人物:

始垂衣裳以班上下,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服牛乘馬,以引重致遠。重門擊柝,以待暴客。斷木為杵,掘地為臼,杵臼之用,以利萬人。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使岐伯嘗味草木,典醫療疾,今經方本草之書咸出焉。其使倉頡又取象鳥跡,始作文字,史官之作,蓋自此始,記其言行,策而藏之,名曰書契。自黃帝以上,穴居而野處,死則厚衣,以薪,葬之中野。結繩以治。及至黃帝為筑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而易以棺槨。制以書契,百官以序,萬民以察,神而化之,使民不倦。

黃帝播百谷,歷象日月星辰制定歷法,制衣裳,發明舟楫、車馬、杵臼、弓矢、草藥,始作文字書契,筑宮室,這么多的貢獻和發明,不可能屬于某一個人,而是屬于氏族,甚至整個華夏民族。其中造屋宇、筑宮室,與仰韶文化的房屋建筑成就相符。嚴文明先生把仰韶文化的房屋分為大、中、小三類,最為突出的是仰韶文化中期即廟底溝期的宮殿建筑。[23]天水大地灣四期文化的F901大型宮殿建筑群,即仰韶文化的遺跡,具備前堂后室、兩側為廂房的傳統格局,代表我國史前時代建筑之冠。

范文瀾先生說仰韶文化就是黃帝族的文化。[24]炎黃時代大致是仰韶文化的后期。仰韶文化主要有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半坡類型的中心在關中西部,正好與炎帝部族所居之地相符;廟底溝類型的中心在河南三門峽地區,與傳說中的黃帝有熊國所在地新鄭還有些距離,但畢竟同在中原地區,都屬于仰韶文化區域。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有共同的文化淵源,與炎、黃有共同的祖先一致;兩個文化類型的成熟地與炎、黃所成之地相同;兩個文化類型起源的時代與炎、黃時代相當。所以,學者認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相當于炎帝部的文化,廟底溝類型相當于黃帝部的文化。”[25]黃帝部族東遷至中原,創造了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把仰韶文化推向高潮,也達到中國新石器時期文化的鼎盛。的確,作為仰韶文化鼎盛時期廟底溝文化的創造者,才能配得上黃帝的聲望和影響。

“華夏”之“華”,是對黃帝部族的稱呼。遠古民族之名號往往與他們聚集地的山水有關。“華”古代本意為“花”,“華山”應該是“花山”,象花一樣的山。雍州之山形如花瓣者就數崆峒山。崆峒山屬于丹霞地貌,眾多山峰,疊居于東西南北中五臺之上,中臺突起,諸臺環列,形似蓮花,是名副其實的“華山”,這才是黃帝部族得名之山。

仰韶文化早期分布在甘肅東部和南部,包括慶陽、平涼、天水等地區。甘肅最早的仰韶文化目前發現于涇河支流馬蓮河流域的合水、寧縣、正寧縣等地,與上文所考黃帝部族發祥于隴東涇河流域、特別是董志塬一帶的結論相符,正寧縣橋山有黃帝的衣冠冢就不奇怪了。黃帝部族作為仰韶文化巔峰的創造者,早期是在隴東黃土高原上活動、發展、崛起的,再一次證明隴原大地在華夏文明起源問題上的重要地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离岛区| 乡城县| 通辽市| 绥中县| 舞阳县| 普格县| 武穴市| 霞浦县| 友谊县| 共和县| 绥阳县| 莱西市| 绥芬河市| 灵璧县| 彩票| 德阳市| 平阴县| 潜江市| 沁水县| 卢氏县| 九寨沟县| 绩溪县| 城口县| 崇礼县| 社旗县| 宜丰县| 达尔| 云安县| 夹江县| 黎川县| 筠连县| 怀仁县| 蒙阴县| 台南县| 徐闻县| 兴义市| 正阳县| 新干县| 铜川市| 奈曼旗| 太仆寺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