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考古看中國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 1049字
- 2023-02-23 18:36:02
考古文獻補充和豐富了歷史細節
1899年,王懿榮在“龍骨”中發現有字甲骨,引起羅振玉、劉鶚等金石學家的注意。1900年,敦煌石窟發現儲存大量古代寫本文書和其他文物的藏經洞。大約在同時,甘肅居延發現漢代簡牘。這三項發現,以及“疑古派”打破了此前史學界對古代文獻的深信不疑,使中國史學界開始重視地下文物對歷史研究的重要意義,為中國考古學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百年考古的歷程中,出土了各個時期的文字資料。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我們研究商代晚期的社會生活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各地西周時期貴族墓葬出土青銅器上的銘文,為我們提供了了解西周王朝的分封、建洛邑、周王和高級貴族的各種賞賜、戰爭、土地制度、訴訟等方方面面情況的寶貴信息;河南信陽長臺關、湖北荊門郭店、江陵九店和望山、湖北云夢睡虎地、山東臨沂銀雀山、湖南長沙走馬樓、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甘肅居延和敦煌以及“清華簡”、“北大簡”等數批戰國到秦漢時代的簡牘,為研究戰國到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是對傳世歷史文獻的重要補充,有些簡牘的內容還對傳世歷史文獻的某些篇章內容進行了訂正。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20年來考古工作者改變了原來“古不考秦漢以后”的舊觀念,加大了對秦漢以后遺址考古工作力度。很多秦漢以后的重要考古發現填補了大量古代文獻記載中的空白,豐富了我們對各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認識。
秦漢時期的遺址有秦咸陽城、西漢長安城、漢魏洛陽城,秦始皇陵和幾座西漢時期諸侯列侯等高級貴族的墓葬,包括河北滿城漢墓、廣州南越王墓、長沙馬王堆漢墓、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徐州漢楚王陵和北京大葆臺漢墓等。重要的是,云夢睡虎地、里耶和銀雀山漢墓等地,還出土了大量竹簡木牘,有些內容不見于傳世的歷史文獻,是研究秦漢時期歷史文化的第一手文字資料。新疆尼雅遺址和樓蘭等遺址一樣,是西漢王朝開通絲綢之路的重要考古發現。織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字的蜀錦,各種語言的文書和遺物,反映出絲綢之路沿線的諸國與漢晉王朝的密切關系,是研究中西交流的重要資料。
百年中國考古,碩果累累,成就非凡。百年中國考古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讓我們國人、全世界的炎黃子孫和世界公眾得以了解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燦爛成就和對世界的貢獻,從而更加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考古學百年史(1921—2021)”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河南大學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