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人動了心:熊太行說“三言”
- 熊太行
- 2950字
- 2023-02-23 18:40:37
自序:最怕凡人動了心
最近幾年,我忙于人際關系案例的分析和梳理,在得到App上開了兩門課—“關系攻略”和“職場關系課”,第一門課的部分內容,集成了一本書,叫《掌控關系》。
也是在這個耕耘過程當中,我意識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出生的人的尷尬,我們不知道如何去處理人際關系中的各種問題。
一方面,我們親歷著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經濟奇跡,高速公路和高鐵讓城市和鄉村的距離更短,中國在四十年之內實現了工業化,年輕人有條件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另一方面,在處事的技巧和方法上,年輕人還是感到困惑。這方面賣得最好的圖書,還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工業時代早期的人際關系指南并不能告訴我們,微信群里要注意什么,發朋友圈又有什么講究。
求助長輩嗎?有的家庭,祖孫三代,在人際關系方面都很茫然,當爹的只會告訴女兒:你再忍忍,吃虧是福。
也有人希望從傳統當中汲取力量,我見過當哥哥的對自己的弟弟說,《厚黑學》你可以看看,其實這是民國時候諷刺作家李宗吾的作品,用來批判人性有余,指導人生不足。
本來就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的年輕人直接拿這些諷世的內容來操作、踐行,很快就會人緣散盡。
專門講道理的書很多,有的是經典,有的是通俗作品。
經典里,《論語》里講的人生智慧,高深而通透;比較通俗的,《菜根譚》也有不少金句,但是許多富有智慧的人總是忙于制造金句,他們不負責解釋金句。
比如孔子看見宰予白天睡覺,說“朽木不可雕也”,直接就是失望而又嚴厲的結論。至于為什么白天睡覺就是朽木,白天睡覺有什么壞處,夫子并沒有解釋。
這可能是所有人際關系指導者的通病,我在《關系攻略》里也給過好多這樣的結論,“不要發抱怨性質的朋友圈”“不要隨便給人介紹對象”“不要借錢給別人”“別跟同事做朋友”。
看上去斬釘截鐵,但只記結論根本不夠,讀者一時記得,但到用的時候,往往想不起來,仍然吃虧。
后來我逐漸摸到了竅門—光講道理是不夠的,還要講故事。
憑空講道理,給人送金句、發結論,就像是分發面包,只對餓壞了的人有意義。
用故事說服他們,解釋這些道理,才是給他們麥種,對那些想要掙扎出人際關系苦海的人,才是救人救到底。
于是我發了愿,要從中國的經典作品當中,尋找適合做人際關系解讀的部分,把這些人際練習冊掰開揉碎,分享給大家。于是,我開始重讀“三言”。和金庸小說、《西游記》、《三國演義》這樣的作品不同的是,“三言”里的很多故事,并不為人們熟知,一些陌生的姓名和情節,很難引起讀者的共鳴。所以我嘗試重新敘述小說,發現小說中被一帶而過的、微妙而豐富的細節,這個方法,我稱之為“拆解”。
大家看到的這本拆解“三言”,和市面上所有的“三言”相關作品都不太一樣,我不是簡單地解析故事,而是在小說關鍵的時候停下來,辨析其中的要害。我主要關心這么幾點:
1.人性的真善美
老人為什么救護失去父親的孩子?姑娘為什么對初見的小伙子托付終身?主仆之間為什么會親如父子?這是人情,也是人性,細細道來,拆解了高貴的行為,我們就能理解中國傳統文化里人和人打交道的準則。
2.世情的冷熱甜
我們經常說世態炎涼,一個人和一個人的關系可能簡單,但是一個人如何應對一個群體,難度就會陡然上升了。鄰居們為什么同情孤兒寡母?為什么鄉親們對一個吝嗇鬼指指戳戳?這種一對多的關系,個人和輿論、和社會的關系,也是我們解讀的重點和難點。
拆解了世人的看法,我們就能夠理解人是如何在社會當中生存、打拼的。
3.你我的貪嗔癡
這是馮夢龍整理“三言”很了不起的地方。“三言”世界里有很多好人,但更多的是凡人,他們是眾生,是世人,是你,是我,他們喝醉了也吐,失戀了也哭,遇見便宜想占,遇到事了也會慌慌張張。
拆解他們的得失,就是向著自己的內心用功、用力,解剖他們,是為了直面我們自己。
說完了有用的那一面,我想跟大家說說“三言”的美。
我實在太喜歡這三本書了。
我曾經做了十幾年的雜志記者和編輯,后來做了主編,年輕記者讓我給他們推薦書,我都是先給四本:一本是《變態心理學》,講的是被疾病和各種心理障礙困住的人的特質;另外三本就是《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今天你能看到的一切熱鬧的社會新聞,其實在這三本書里都能找到原型。
讀了這三本書,你會發現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也就不會被各種雜亂的消息蒙蔽和欺騙了。
遺憾的是,這三本書往往被人低估。因為有些篇目格調不高,故事老套,“三言”的影響力遠遠比不上四大名著,因此常常受到冷落。
有些沒讀過的人恭恭敬敬,把它放在“國學經典”當中,這就可惜了,這么當祖宗敬著,讀不出它的好來。
也有些讀過的人一臉壞笑,說:“哎呀,小時候把它當小黃書看,里面好多男女情愛的描寫很大膽。”
我覺得這兩種評價都不公正,“三言”這三本書是包著糖衣的良藥。
“三言”是說書人的話本,那個時代沒有得到,沒有喜馬拉雅,沒有智能手機,連電都沒有,但是它口口相傳,說明里面的故事是人們喜聞樂見的。
“三言”還是市民階層的消遣讀物,它用白話寫就,只有一個足夠規模的識字的市民階層,才能支持這樣的三本暢銷書。
“三言”故事不斷地被改編成戲曲、戲劇、電影、電視劇、武俠小說……有些改編、再創作,也已經成了經典。
說完形態,再說說內核,“三言”的內核是勸人向善。
望讀者、聽眾能夠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決策,確保自己的安全、健康。不能吃虧,卻也不能缺德,人要太平,也要心安。
為了傳播強行硬推是不行的,會相當枯燥,所以歷代的故事講述者、改編者、修訂者給這些苦口良藥加了糖衣,比如風月、悲歡和曲折的劇情。有些讀者可能沉溺于糖衣的味道,買櫝還珠、舍本求末,那就可惜了。
我拆解這三本書,就是要讓這些作品仍然好看的同時,把里面的人如何決策,如何贏,如何輸,講透講清,讓大家記得故事,順便記得人情事理,遇到類似的局面,通過故事情節可以想到正確的決策。
《論語》《孟子》《道德經》代表的是知識分子的思考,《史記》《三國志》《資治通鑒》代表的是史家的努力,“三言”和它們不同,它是市民階層的贊歌,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寶藏。
這些故事大多數都是宋、元、明三個朝代的故事,用今天做自媒體的話說,都是“爆款”。它們都是當時的人喜歡的故事,但主要的精神氣質,是明朝市民階層的。“三言”的故事大多發生在明朝的江南,在這里,人們用稻田、桑蠶、手工業和淡水魚維持著繁榮的商業社會,用歷史教科書上的話說,這叫資本主義萌芽。
“三言”世界里的人,他們渴望富有、渴望閑暇、追求享樂……他們一到佳節就去金明池、西湖這樣的地方游玩,他們不像“曾國藩家書”里正襟危坐的讀書人,他們更像今天在都市當中辛苦勞作、渴望成功的你和我。
當然了,中國人的關注點,從來也不會只是小我,甚至也不只是小家。
“三言”世界里還有那種寂寥、彷徨、苦厄。
有失身于賊的夫妻失散,有國破家亡時的生離死別。
有人一步步從汴州走到臨安,重圓破鏡;有人被岳父拋棄在瓜洲黃天蕩里,叫苦無門。
我們看見一村盡死,百鬼夜行;我們聽見冤屈之人在牢獄里大放悲聲。
院中的高樓里,玉堂春在等他的王三公子;蕩漾著輕波的西湖邊上,法海和尚正念著一聲“大威天龍”。
豐盈的故事,含蓄的傳統文化,真實的市井,這個宇宙庇護渴望愛和關注的人,人們在這個宇宙中,追逐著善和美好。
跟我一起伸出你的手吧,我們一起穿越數百年的時空,去探索“三言”宇宙當中的一切溫柔、一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