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夷


華夏民族對周邊文化相對落后的民族的總稱。華夏族大約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至公元前771年,歷夏、商、周三代。三代并非源出同族,但在相互的兼并中逐漸融合,成為了一個民族共同體。華夏族按照東西南北的方位,將周邊落后的民族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總稱“四夷”或“蠻夷”。

夷的族稱,以甲骨卜辭關于尸(夷)方的記錄為最早。西周金文則正式出現了“東夷”的稱謂。整個西周時期,東方諸夷都是周王朝的勁敵。文獻記載周對東方的戰爭中,出現了東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的稱謂。由于族源直接繼承兩昊(大昊、少昊)部落,因此雖為夷人,但與夏、商、周三代仍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三代東夷的苗裔,都已融入華夏民族之中。秦漢后,東夷除了指先秦的東北夷,又將倭人列入,泛指東方的民族和國家。蠻,在文獻記載中,常指南方民族,如三苗、百越、楚、濮、群蠻、巴等。其實不專指南方。《史記·匈奴列傳》說:“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于北蠻。”可見在西周以來,也用作非夏族的通稱,并且和“夷”一樣可以用作與夏對舉,稱為“蠻夏”。南蠻的總稱,大概出現于戰國。《呂氏春秋·恃君覽·召類》說:“堯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禮記·王制》說:“南方曰蠻,雕題交趾。”南蠻族系復雜,長江中游有三苗、楚、群蠻;長江中上游有濮、巴蜀;長江下游及珠江流域有百越(有很多分支,如秦漢之際的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甌等);云貴高原西南夷的先民也不止一個族系。戎作為族稱始于周代。在滅商以前,戎是用來稱呼在周原附近與周為敵的各部落。其時,周的勁敵主要集中于周原以西隴山地區,故被稱為“西戎”。商亡,為表示對商的敵愾,又稱“戎殷”“戎衣”。西周中葉,“徐”為周的東方勁敵,雖屬東夷,確往往稱之為“徐戎”,此稱一直延續至春秋戰國。“西戎”,從西周到戰國,主要指氐羌系各部落;秦漢以后,狹義上指氐羌諸部,廣義上則包括中國西部各民族。狄作為族稱,始于春秋中葉。狄的本義,按王國維的考證,應是“遠”與“剔除”的意思;此外另有“強悍有力”“行動快疾”的釋義。春秋初,其在秦、晉、鄭、衛等國以北,當時仍被稱為“戎”。到春秋中葉,“北狄”一詞出現。此后近一百年的時間里,又陸續出現了赤狄、白狄、長狄等分支。在整個春秋時期,戎、狄有時仍會混稱,有的部落兼有戎、狄兩種稱號。進入戰國,狄的主要部分已經分化,有部分隨胡人南下而融入胡人當中,成為匈奴的重要來源之一。華夷五方格局的形成經歷了春秋、戰國漫長的歲月,概念也在不斷變化。唐時,就有將日本、高麗、波斯、天竺等國列入四夷的記載。可見,四夷的定義也始終是相對和變化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江区| 图木舒克市| 闽侯县| 通辽市| 句容市| 巴东县| 巨野县| 毕节市| 堆龙德庆县| 晋州市| 海盐县| 郓城县| 庄河市| 宁城县| 阿合奇县| 澎湖县| 安顺市| 咸丰县| 视频| 瓦房店市| 阜康市| 东兰县| 宁城县| 北海市| 宽甸| 新泰市| 白水县| 东山县| 扶风县| 金山区| 阳春市| 子洲县| 万荣县| 桑植县| 兰溪市| 嘉祥县| 淅川县| 贵德县| 丹阳市| 连城县| 玉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