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我要學武
- 犬子漢高祖
- 起碼騎馬
- 2193字
- 2022-07-26 10:39:29
“哎呦,您輕點啊!”劉季慘叫。
“一,我打你做事情沒有考慮后果,特別是最壞可能出現的情形,這叫腦子不夠用;二,我打你背后使壞又要人前炫耀,這叫腦子不好用;三,我打你偷拿家里東西還說謊,德行太差。一個無腦又無德的東西,還充什么老大!”
“哎呀,父親我記住啦,下回千萬不敢啦!”第三下下去,劉季殺豬般慘叫,但馬上又停止住了,眼中流淚,嘴巴卻拼命輕聲喃喃著,準備復述給父親聽。
而在父親劉執嘉看來,其實這三下可比十下還重,但不狠心下重手,劉季還真的記吃不記打的。
前世今生的記憶交織,讓劉執嘉在床上輾轉反側。
記憶中也打過老大老二兩個兒子,但加一起也沒打這劉季多,這個頑劣的少年,三天兩頭惹事闖禍,就是不消停啊。
但以前世的眼光來看,這劉季將來有出息甚至當皇帝的可能性最大?起碼,這小子心中有天下大事,而不只是眼前的一畝三分地。
“爸爸,你哭了?”
“沒有,只是有點難受。”
“媽媽說,難受就要哭出來,才會好受些。爸爸,你想哭就哭吧。有我陪著你呢。”
女兒拿來紙巾,遞到自己手里,察看著自己的神色。
這可是剛進幼兒園的女兒啊,自己擠出了一個笑容,想來一定比哭還難看的。
心里感嘆折磨自己的枯燥工作,感慨慶幸自己的辛苦有所值得。
前世的女兒已經6歲了,不知道帶給自己多少溫馨和安慰,哪像這個劉季,除了煩惱似乎就沒有別的。
唉,當兒子的父親還真不容易。
但不好好管行嗎?不要說指望將來當太上皇了,隨時都會被他弄得game over了。
再說了,皇帝也是人,也得要老子管教成才不是?
不過,如果前世今生當父親的教育理念能更好地融合,也許我平安當上太上皇的可能性會更大些?畢竟歷史上這劉邦的爹是怎么當的,幾乎沒有記載呢。
以平常心對待,見招拆招,看劉季這小子每天都折騰出啥玩意來吧。
“爹,我想拜師習武。”
耳朵清凈了兩天,劉季步履蹣跚著走上前來,一板正經地請求道。
“學武?你還沒和人打夠,還是不服我打?”劉執嘉看著兒子傷勢未好的狼狽樣,心里還是有點心疼,但還是板著臉質問道。
“不是,都不是。我是想,好漢做事好漢當,要是我練武了,就不用連累樊噲他們了,我自己就搞定了。”劉季一臉真誠的樣子。
“那不就是你還沒打夠?看你這樣子就不是實話。”其實,劉執嘉說這話時有點詐唬兒子了。
“嗯,還有,我想著,如果我武藝高強的話,下手就有輕重,就不會惹出禍來挨爹您的打了。”劉季低下頭,聲音小了一半,但眼睛上翻,偷看父親的反應。
豐邑自古習武成風,拳腳動作講究樸實穩健而又剛勁威猛,立足實戰。
在這動亂年代,學點武藝防身,這想法倒也不為過。一瞬間,劉執嘉心動了。
當然,讓他心動的,還有兒子最后害怕惹禍的想法。不惹禍但也不怕禍,學武起碼的武德就有了,更別說學武還可以強身健體,也讓這小子多消耗點精力少惹事。
“學武是防身,不是主動去惹事打架。再說,你就算和樊噲一起學武了,你就能打得過他嗎?”
“啊?那肯定還是打不過,不過我怎么會和他打架呢?他是我好兄弟啊。”劉季迷惑父親為何如此發問。
“這就是了。咱們不想和人打架,但學武了,一般人挑釁咱不用怕;碰到厲害的,咱一個好漢有三個幫,也不怕他。你答應這一點,我才會考慮讓你練武。怎么樣?”
“我答應,我肯定答應。”劉季急忙說。
“現在說了不算,三個月內不再和人打架,那之后我才考慮。”
“哦,好吧。”劉季有點不情愿,明顯對自己達到父親這一點不夠有信心。但看見父親堅定不容質疑的表情,還是點頭了。
劉執嘉私下找到樊屠,叮囑讓他兒子鼓勵和督促劉季三個月別惹事打架,到時候就可以和樊噲一起拜師學武。
“太公,你這是打算讓劉季不讀書了嗎?我是打算讓樊噲再讀個一年半載的就算了。
我這兒子啊,腦子和我每天砍下來的豬頭一樣笨,進點豬食可以,書里的玩意是灌不進去了,將來接我的班殺豬屠狗會算賬也就行了——
不過,劉季腦子挺好使的啊?這不讀書就可惜了——”
“是我不讓他讀書嗎?”劉執嘉不等樊屠說完,頂了一句,翻了翻白眼。
“那倒也是,這小子也不愛讀書。”樊屠反應過來,笑了笑,“不過能讀多少是多少,畢竟比我家小子強。要不劉季長大后悔時,也會怪罪你這當爹的,說不定還會說有了新兒子,忘記了老兒子——”樊屠邊說,邊還為自己突然靈機一動,讓“老兒子”三個字有了雙關意思而得意地咧開了大嘴。
老對新,指相對于新出生的劉交而言;而老兒子本身又是指家里最小的兒子,這是劉季過去的身份。
“你放屁。”劉執嘉毫不客氣,也毫不掩飾。這就是和普通百姓打交道的好處,不用心機、不用考慮措辭,真誠痛快。
“哈哈哈。”樊屠挨罵,反而痛快地大笑起來。
兒子劉季還是讓劉執嘉有點出乎意料,為了能和樊噲一起學武,真的三個月內沒有惹事打架。
再考慮越發動蕩的豐邑城情形,劉執嘉兌現了許諾,結果晚上陪伴劉季回家的成了兩個人:樊噲和盧綰。
盧綰沒有學武,但是他愿意多讀會兒書等劉季。反正先生每天放學基本都很早,這樣一個認真多讀點書,劉季和樊噲兩個在書院附近學武,倒也各得其所。
豐邑的形勢確實越發緊張了。
新來的縣令發布公告,要征發百姓加固豐邑城墻。劉執嘉出錢“過更”(以錢來代替自己服徭役),但自家的一個農忙時固定為自己打短工的年輕農民被征發去了,這個農民的姓比較少見,姓審。
當然,此時的劉執嘉沒有想到,自己的人生會和審家兩代人有如此緊密的聯系。
劉執嘉只為眼前的動蕩而不安,他膽戰心驚地密切關注著城里的變化,因為中陽里和豐邑城,就是目前他的全部世界。
劉執嘉發愁即將到來的農忙如何應對,更加猶豫自己打算做出的一個重大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