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下!這有沒有可能是我們還沒找出來的間諜提供的情報?”車若溪忽然問。
“不可能!”古德阿爾迪亞很肯定的回答,“當時4名可疑人員都沒有接觸過‘柯伊伯帶防線’的情報,那里由您的分身直接指揮,而且防線失守前一天兵力剛剛進行了重新部署,武器也得到了重新升級……”
“你繼續說。”車若溪說。
“‘最高智囊團’決定準許使用‘遁甲漂移’這種特殊的四維隱藏技術……”古德阿爾迪亞說。
“四維隱藏技術?!”車若溪問。
“對!之前‘最高智囊團’也不知道有這么先進的辦法,一切還是因為首領您發明制造了‘van Stockum匣’,我們對能量的‘湮滅’狀態才有了掌控能力。”古德阿爾迪亞說,“通過‘van Stockum匣’的幫助,中國成員們制造了‘遁甲漂移’,使得受漂移效應影響的所有事物都形成了一個‘三奇假象’,實現了躲避升級版意念異形機器人的偵查探測的作戰意圖。”
“原來是這樣!”車若溪說,“是靠這個才將雙方的技術差距勉強拉平了。”
“所以中國人的智慧是令人驚訝的!而且他們崇尚遵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宇宙道德準則……”古德阿爾迪亞說,“身處黑暗森林的絕大多數文明都還達不到這種思想境界。”
“這么說宇宙的‘黑暗森林狀態’是真的了?”車若溪表情嚴肅起來。
“至少,在這個宇宙是。”古德阿爾迪亞回答。
------------------------------------------------------------
“腦電交流器”忽然接通了。
顧燁然的聲音說:“你要干嘛?!你知不知道自己的這種增熵行為很幼稚、很討厭?我使用‘中微子盾’確實過于引人注目,但當時的情形你也見到了。你能按我跟你約定的,明天安安靜靜聽完武老師的課咱們再聯系嗎?”
陳啟明吃了一驚。他隱約記起了顧燁然曾經說起過一些話,但他不明白為什么要要聽完課再聯系,之前的場景他已經記不起來了,所以他恨自己的大腦沒有記憶回放功能。
他摘下了“腦電交流器”,認認真真上完了后兩節晚自習。
夜路昏黃,他如“之前”一樣“陪伴”顧燁然走完了回家的路。
這天夜里,他夢見顧燁然一人擊敗了十幾個職業學校的體育生。
“這也能算普通人類?”陳啟明醒來的時候說。
他一直強忍好奇等待著今天的心理課。
上完早自習,吃過早飯,他一直對著甜系打扮的顧燁然發呆。
來到階梯教室一樓大講堂的時候,一位衣著考究的女老師已經端坐在講臺上。
應該就是顧燁然所說的武智澋。
“同學們好,很高興見到大家。我叫武智澋。”武智澋的笑容跟顧燁然一樣有感染力,“今天我的授課內容是‘無意識偏見’。相信你們現在一定奇怪:為什么會突然增加了心理學這門課程,又為什么我會在僅有的幾堂課上講很多特定的內容。講課之前我可以告訴你們,因為這跟你們現階段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本堂課一開始我先將一個故事,源自古老的蘇非派傳說。蘇非派是***教的神秘主義派別。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們都熟悉的土耳其古代智者——阿凡提。有一天,阿凡提用繩子牽著一頭驢,從鄰國穿過邊境準備回到自己的國家。驢背上馱著一大堆稻草。看守邊境的人知道阿凡提名氣很大,確信他偷運了什么東西,所以想要揭開他的秘密,于是,守衛們攔住了他。一名守衛問,‘你偷運了什么?’,阿凡提回答,‘什么都沒有’。守衛說,‘我不信,我要進行搜查。’守衛搜了阿凡提的身,打開了驢背上的稻草,結果一無所獲。他很沮喪,放阿凡提走了。幾天后,阿凡提又牽著一頭馱著柴火和稻草的驢回來了,并再次接受了搜查,但守衛還是找不到任何東西。幾個月來,這樣的情況每隔一周就會上演一次,每次都是阿凡提牽著一頭驢,驢背上馱著一堆不值錢的東西,而看守邊境的人始終沒有發現其他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終于有一天,滿臉沮喪的守衛對阿凡提說:‘今天是我執勤的最后一天了。我知道你一直都在偷運東西,但我卻怎么都找不到。我晚上睡不著覺,一直在想你到底做了什么。我就要離開這里了,所以也不想再給你找麻煩了,請你告訴我你在偷運什么,好讓我安心走吧’。阿凡提說,‘那好吧,我在走私驢子’。這個故事的名字叫‘人們在錯誤的地方尋找真理’,這是一個警示,它提醒我們:在爭取公平、平等和包容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找錯地方。”
陳啟明若有所悟。
武智澋繼續說:“德國心理學家埃里希·弗洛姆說過,‘我們的有意識動機、思想和信念混雜著虛假信息、偏見、歧視、非理性的沖動,以及合理化的借口,而只有星星點點的真理游弋其中,讓人們相信一切都是千真萬確的,盡管事實上這是錯誤的。我們的思考過程就是根據合理性規律對這一大堆幻覺加以整理。這一層面的意識旨在反映現實情況,它就是我們用來安排生活的地圖。’這種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的能量叫‘潛意識’。不管我們有沒有意識到,我們表面上的反應都取決于內心深處的波瀾,取決于我們未知的心理世界。我們發現自己很想知道:為什么我們的行為不總與自己的想法一致?為什么我們會對親人失去耐心?即使有意識地要求‘更高層次’的自我不要這樣做,我們仍可能做出某些行為;即使心里清楚某些事很重要,我們往往也很難激勵自己去做這些事。偏見的起因也許是社會的熏陶、我們學到或接觸到的信仰體系、記憶中的特殊事件,或是我們無意中掌握的某種假定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