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阿爾巴尼亞作品

米遼沙奧之歌

《米遼沙奧之歌》是阿爾巴尼亞作家耶洛尼姆·戴·拉塔發表于1836的一篇敘事詩。

作品的故事梗概如下:

15世紀時,阿爾巴尼亞北方重鎮斯庫臺有個小伙子名叫米遼沙奧。有一年,米遼沙奧從鄰國希臘學習回來,在村邊的小河旁,遇上了卡洛格萊的漂亮女兒麗娜,一見鐘情。小伙子日夜想念著她,麗娜與女友們到田野與河谷里勞動,他就到那里散步;麗娜去河邊洗衣服,他便裝模作樣去河里喝水,想方設法和姑娘見面。一個星期日的早晨,米遼沙奧甚至大膽地來到麗娜的家里。小伙子一進門,恰巧碰上麗娜正在梳發辮,姑娘對米遼沙奧的到來,不僅不感到發窘,緊張,反而向他報以溫情的微笑。然后,還把兩個專門為他收藏的甜蘋果塞進米遼沙奧的手里,以此表達了純真堅定的愛戀之情。

晴空驟然卷起風暴,土耳其侵犯阿爾巴尼亞,米遼沙奧要去打仗。出發之前,他多么想與心愛的姑娘見一面以表忠誠!在遙遠的地方,米遼沙奧每時每刻都覺得自己的心在麗娜的身旁。他為這樁不是門當戶對的婚事而煩惱,因為社會習俗不允許他這樣一個名門子弟與一個貧窮的姑娘結婚。米遼沙奧下定決心,寧可變成一個窮漢,也要與麗娜結為恩愛的伴侶。正當他為未來描繪著美好而幸福的藍圖時,突然得到一個不祥的消息:麗娜忘記了未婚情人,居然要和一個外國人結為夫妻。米遼沙奧的母親也不愿意兒子和一個貧家女成婚,即使她是舉世無雙的美人,也決不答應兒子的要求。與此同時,種種流言蜚語也使兩個情人的心里蒙上了一層可怕的陰影。不久,勇士米遼沙奧從前線回到家鄉,對麗娜非常惱火,瞧不起她,把她看作一個朝三暮四的壞姑娘。后來,誤會終于解除,原來所傳麗娜要與外國人結婚的流言,完全是無稽之談,她是毫無罪過的,于是兩個年輕人的心里頓時又重新燃起愛情的烈焰。不過,要想結婚,仍然是件難辦的事情。

美事良緣感大地,蒼天不負有情人,一次強烈的地震使斯庫臺遭到極大的破壞。米遼沙奧失去了財產,兩個原來家境不同的青年都成了同命相連的窮人。盡管米遼沙奧的母親仍然百般阻攔,但是,米遼沙奧還是實現了夢寐以求的理想——與心愛的姑娘結成良緣。

新婚夫婦的日子過得挺幸福,男耕女織,歡歡樂樂,不久,他們還生了一個漂亮兒子。甜蜜的愛情宛如又濃又醇的美酒,令人心醉。可是,好景不長,兒子突然病死,麗娜因過分悲傷,不久也離開了人間。米遼沙奧悲痛欲絕,多虧妹妹熱心地照顧他,體貼他,不然真不知他還會發生怎樣的不幸。米遼沙奧不僅為失去妻子和兒子而悲痛,更為自己因愛情遺忘國家大事,沒能象母親所希望的那樣同土耳其侵略者進行斗爭而感到慚愧。

米遼沙奧又重返前線,英勇作戰。最后,米遼沙奧為國戰死,告別了故鄉斯庫臺。

斯坎德培的故事

《斯坎德培的故事》是阿爾巴尼亞作家弗拉舍里發表于1898年的敘事詩。

詩中描述了發生在500多年前的故事。

大約在1405年,吉昂·卡斯特里奧特的小兒子喬治生于阿爾巴尼亞。在這里,他同父母一起度過了童年。后來,根據蘇丹穆拉特二世的要求,需要將喬治同哥哥一起送到土耳其作人質,在穆拉特二世看來,只有這樣,才能使蘇丹和阿爾巴尼亞之間建立和平。國王吉昂·卡斯特里奧特與阿爾巴尼亞公爵們共商大計,年輕的卡曼提出,不應當把孩子送給蘇丹穆拉特,他認為,對土耳其人只能用戰斗來回答。可是,彼普·都薩尼老人卻有相反的想法,他主張將孩子送到土耳其人那里作人質,因為這樣做,阿爾巴尼亞可以贏得時間,做好同土耳其人交戰的準備,老人的意見說服了同僚。小喬治被送到土耳其的阿得里雅諾波雅。在異國的土地上,小喬治長大成人,表現得非常勇敢,得到“培”的軍銜,人們尊敬地稱他斯坎德培,年輕的小伙子成了土耳其軍隊的著名將領。

不久,吉昂·卡斯特里奧特去世了,蘇丹往阿爾巴尼亞派遣了一名土耳其統治者,以便代替吉昂·卡斯特里奧特的兒子。正在敘利亞作戰的斯坎德培聞訊非常憤慨,穆拉特二世派他去攻打匈牙利雅諾什·胡尼雅迪的軍隊,斯坎德培拒不執行這一命令,毅然率兵去解放祖國。斯坎德培作為一個大救星,受到阿爾巴尼亞人民和公爵們的熱烈歡迎。

斯坎德培非常激動地會見了自己的姊妹及許多愛國志士,公爵們一致擁立他當國王。勇敢善戰的斯坎德培不負眾望,在阿爾巴尼亞的瑪蒂首戰阿里巴夏指揮的土耳其軍隊,取得了重大勝利,幾乎在同一時間里,土耳其又出兵毀滅了波蘭的要城烏拉迪斯拉夫。斯坎德培揮師北上,竭力想援助波蘭。但是,進軍途中卻遭到塞爾維亞國王的阻撓。這樣他不得不調軍轉回祖國。在歸國的路上,驍勇的斯坎德培軍隊,又擊敗兩股土耳其部隊。

沒過多久,丹麥國王拉克·札卡里亞去世,他的土地歸斯坎德培所有,不巧,威尼斯卻趁機搶占了這片土地。于是,斯坎德培立刻對丹麥作戰,再次擊敗土耳其軍隊,并活捉該軍首領穆斯塔發巴夏。在阿爾巴尼亞戰場上,土耳其軍隊出其不意地搶占了迪布拉的斯菲迪格拉德堡壘。緊接著,穆拉特二世又率兵進攻阿爾巴尼亞中部要塞克魯雅。但是,在斯坎德培軍隊的英勇抗擊面前,土軍大敗,作惡多端的穆拉特二世在阿得里雅諾波雅郁悶而死。克魯雅之戰的偉大勝利,鼓舞了阿爾巴尼亞軍民的士氣,舉國上下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轉戰南北,屢建奇功的斯坎德培與阿拉尼特·戈萊姆·道比的女兒結了婚,新婚的斯坎德培帶著妻子游歷了全國。不過,英雄并沒有沉浸在個人的幸福中,忘記保衛祖國的重任,相反,他準備同土耳其人進行更激烈的戰斗。

不久,他又領兵與土耳其侵略者交戰,戰斗中,斯坎德培的妹夫穆札卡受了重傷。禍事接連發生:國王的外甥哈姆札依變節投敵;匈牙利朋友胡尼雅迪和那不勒斯朋友阿爾馮斯相繼死去。那不勒斯的新國王斐迪南呼吁斯坎德培予以援助。斯坎德培率兵越海,擊敗了勁敵。然后,斯坎德培又率領隊伍回到祖國,連續打垮幾股土耳其軍隊。蘇丹不甘心失敗,最后竟把卡拉查巴夏也派到阿爾巴尼亞,驕橫的卡拉查巴夏大肆吹噓,揚言不久即可打敗斯坎德培的軍隊。可是,這個不可一世的巴夏比先前的部隊敗得更慘,在這以后,阿爾巴尼亞同土耳其兩年之內無戰事。

羅馬教皇試圖與斯坎德培共同建立一支歐洲十字軍,并請他任統帥,可是,教皇的過早去世使這一愿望未能實現。后來,蘇丹穆拉特把一個阿爾巴尼亞叛徒巴拉班·巴夏派回阿爾巴尼亞,進行反阿爾巴尼亞的罪惡活動。機智的斯坎德培立刻識破、戰勝了這一叛徒。在激烈的戰斗中,七、八名著名的阿爾巴尼亞將領英勇犧牲,同伴的陣亡更加激起英雄復仇的意志。斯坎德培又同叛徒巴拉班激戰兩次,最后終于打敗了他,另外,阿爾巴尼亞軍隊還擊敗了另一股由雅庫普巴夏率領的土耳其軍隊,斯坎德培親手將雅庫普打死。

頑固的蘇丹穆哈默德仍然賊心不死,最后又和巴拉班一起率領25萬大軍包圍了克魯雅,英勇不屈的斯坎德培軍隊果敢迎戰,土軍再次大敗,狼狽逃竄,叛徒巴拉班也被打死。蘇丹沒有在戰斗中打敗斯坎德培,妄圖使用陰謀詭計達到卑鄙的目的。一次,他親自出馬,率兵包圍了都拉斯和克魯雅,但仍然以失敗而告終。蘇丹走投無路,被迫與斯坎德培講和。不過,這里面還隱藏著更大的陰謀,暗地里他仍在加緊準備新的戰爭,不幸這時斯坎德培患了重病,不久就離開了人世。斯坎德培死后,女王領著兒子前往意大利,在阿爾巴尼亞國內,公爵們繼續堅持斗爭,但未能取得勝利。

斯坎德培領導阿爾巴尼亞人民浴血奮戰25年,雖然暫時失敗了,然而,斯坎德培的英靈卻永遠鼓舞阿爾巴尼亞人民為祖國的解放而斗爭。

巴拉最后的歌

《巴拉最后的歌》是阿爾巴尼亞作家達拉發表于1906年的一篇敘事詩。其故事梗概如下:

15世紀斯坎德培時代參加過戰斗的士兵巴拉,在民族英雄斯坎德培逝世、土耳其侵占阿爾巴尼亞之后,越過大海,來到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在異國的土地上,巴拉年歲漸老,他因不能為祖國出力而難過。一天,他回憶起以往的功業和光榮,激動地講述起拉勒女兒的故事。

巴拉年輕時,在阿爾巴尼亞有一個叫尼克·巴塔的勇士,一天,這位勇士出發到別的國家去打仗,路上遇到了另一位叫巴爾·戈萊姆的勇士。恰巧這位勇士也要到別國去作戰,兩人一同來到伯羅奔尼撒半島。在拉勒城海邊的一個花園里,兩位勇士遇上了卡烏爾親王的獨生女瑪拉。瑪拉對他們說:“你們手中的利劍不應當在這兒的姑娘中間閃光,而應當在戰場上,在我們的勇士與土耳其人作戰的疆場上閃光才對。”尼克回答:“明天土耳其人和拉勒城人就將曉得阿爾勃利人的厲害。”尼克徹夜未眠,想念瑪拉姑娘。

第二天,兩位勇士果然打敗了土耳其人,卡烏爾親王設宴款待他們。席間,尼克提出要卡烏爾把女兒嫁給他,這激怒了巴爾,他也提出非與瑪拉成婚不可,尼克不肯讓步,立刻拔刀出鞘。卡烏爾批評了他們,說他翌日將作出決定,將女兒許配給他們當中的一人。實際上卡烏爾想在當天夜里殺死兩名勇士,瑪拉得知后趕忙喚醒兩位勇士,使他們脫險。尼克和瑪拉臨別立下彼此永不變心的誓言,尼克說,3年以后他一定回到她的身邊。

一日,斯坎德培準備同土耳其人交戰,尼克充當哨兵。夜里,他在帳篷外遇上一個陌生的老漢,他本想殺死這個可疑的人,但老人苦苦哀求把他送到國王那里,因為他有要事面告國王。老人名叫哈洛恩,他對斯坎德培講,蘇丹派來一個阿爾巴尼亞奸細,名叫巴拉班,此人想劫走卡烏爾的女兒瑪拉。尼克聞訊大驚,請求國王批準他去搶救瑪拉。斯坎德培答應了他的請求。

可是巴拉班首先趕到了拉勒城,他威脅卡烏爾說,如果不把女兒送給蘇丹,必將失去寶座。卡烏爾無奈,只好答應,美麗的瑪拉就這樣落入虎口。途中,土耳其強盜被阿爾布萊什好漢包圍在群山中間,巴拉班狗急跳墻,命令士兵對瑪拉下毒手,但是,機敏的瑪拉逃到一個懸崖上。她手持尖刀,不讓強盜靠近她。最后土耳其人慘敗,但巴拉班僥幸逃走了。

尼克回到了瑪拉的身邊,與瑪拉結為幸福的伴侶,不久,尼克在培拉特參加抗擊土耳其人的戰斗。瑪拉被一個惡夢弄得心神不安,冒著危險來到一個山坡上,一位窮苦的老頭對她詳細地講述了他目睹的一件極不尋常的事情。瑪拉一再追問尼克的情況,老人竟失聲慟哭起來。瑪拉立刻明白,大禍已經落到自己的頭上,她喪魂落魄地跑下山去,消失在大霧煙波之中。

講述這件傳奇故事的巴拉老人也參加了這次浴血的戰斗,他在死者中看到了受傷而死的巴爾·戈萊姆,后來還看到了奄奄一息的尼克。尼克要老人把他結婚時帶的戒指交給瑪拉。當巴拉與同伴一起準備埋葬陣亡的勇士時,瑪拉姑娘又來到他們面前,她怎么也不敢相信心上人會死去,詢問是否有人見過尼克,當人們默默不語低下頭時,她從血泊中認出了自己的丈夫。仿佛霹靂打在她的身上,她再也無法忍受這沉重的打擊,一頭倒在尼克的尸體上死去了。

國民陣線的史詩

《國民陣線的史詩》是阿爾巴尼亞作家穆薩拉依發表于1944年的長篇諷刺詩。

作品主要描述了在阿爾巴尼亞民族解放戰爭期間,民族解放陣線同賣國投敵的反動組織“國民陣線”之間尖銳復雜的斗爭。1943年夏天,在墨索里尼垮臺、意大利投降前夕,“國民陣線”頭子米達特·弗拉舍里、阿里·科爾楚里及其同伙,施展陰謀詭計,偽裝要和民族解放陣線合作。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許多“國民陣線”分子居然還跑到山上,裝出一副誠心作戰的樣子,但是,實際上他們并沒有對法西斯占領者放過一槍。他們的真實目的是要趁意大利投降之機,奪取國家的政權。

在戰爭中鍛煉得非常成熟的廣大人民群眾,并未被“國民陣線”的陰險花招所欺騙。在地拉那郊區的山坳里,有位叫達伊·琛尼的老人,他的家是一個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之家,為了祖國的解放事業,全家前后共犧牲了14個人。長期的斗爭使他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愛憎分明的階級感情。他一針見血地戳穿了“國民陣線”的真面目,勇敢的游擊隊員同敵人進行了殊死的戰斗,而“國民陣線”卻是丑態百出,令人作嘔。

“國民陣線”分子的陰謀未能得逞,自覺無趣,只好下山,不過,為了欺騙群眾,他們一時并不公開在城里露面,擺出一副搞“地下活動”的姿態。不久,意大利法西斯投降,德國法西斯又踐踏了阿爾巴尼亞的土地,實行更加野蠻、殘酷的統治。長期偽裝的“國民陣線”分子,覺得時機已到,于是一個個原形畢露,充當德國法西斯的走狗,有的人甚至還在新政權里占上了一個席位。“國民陣線”分子、索古分子等各種反動力量,又糾集在新政權的周圍,開展了一種所謂“主張團結”,“反對兄弟殘殺”惡習的運動。他們造謠誣蔑、誹謗民族解放運動,最后竟與民族解放陣線公開發生沖突,一場大規模的白色恐怖發生了:“大刀明晃晃,揮動在人民的頭上,嬰兒和婦女慘遭屠殺和侮辱,一片恐怖大禍降。一切全毀滅,尸體遍地躺,這就是‘國民陣線’為阿爾巴尼亞作戰的真相。”但是,任何力量也不能使游擊隊員們屈服,他們給人民的敵人以致命的打擊:“勇士們不搖不晃,他們的鐵拳在敵人的頭上連聲響,力量大得很,仿佛地震撼山岳,大海掀巨浪。”

春天終于來到了,經過1943年冬季殘酷斗爭的考驗與鍛煉,民族解放軍的力量變得更加強大,反動派的末日就要來到了。這時候,一些“國民陣線”分子棄暗投明,歸向游擊隊。另一些狡猾分子,又裝出受騙的模樣,表示懺悔,而那些罪大惡極的家伙卻想找點理由,以求寬恕。在這些人的家里,女人聲嘶力竭的哭鬧聲震天動地。反動派在絕望中掙扎,不想交出武器。

德國法西斯要對游擊隊發動一次新的進攻,反動派拼命幫助法西斯,妄圖尋找一條生路。可是,這些頑固不化的民族敗類,什么生路也沒找到,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英國人身上,迫不及待地期望英國艦隊登陸。在即將覆滅的前夕,“國民陣線”又耍弄頭一年夏天已經施展過的花招。不過,這一次他們照樣沒有成功。他們再也不敢上山打仗了。最后,革命老人達伊·琛尼再次出場,代表人民群眾無情地揭露、痛斥“國民陣線”的罪行及其散布的種種無恥讕言。

他們不是孤立的

《他們不是孤立的》是阿爾巴尼作家斯巴塞發表于1953年的長篇小說。

故事發生在普雷斯帕湖畔的德進而薩斯村。地主卡普蘭在這個村子里有一所大莊園,貧窮的農民吉克·什帕蒂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其實,村子里缺吃少穿的莊稼人何止一個吉克?除了富農拉科·菲拉,幾乎所有的農民都受著貧苦的煎熬,人們辛苦一年,打下的糧食只夠吃幾個月,其他的月份只好向地主、富農借糧食。為了活命,有的人還到外地燒木炭,或者背井離鄉,流浪謀生,多少人將尸骨扔在異國他鄉!

吉克在科爾察有一位頗為能干的鞋匠朋友。這位鞋匠是科爾察共產主義小組的領導人阿利·凱爾曼迪的同事。凱爾曼迪多方努力,在廣大農民中間開展活動。在他的影響和教導下,勇敢的吉克由一個普通的受苦受難的農民變成了共產主義小組的一個支部的成員。他把附近各村的一些農民組織起來,聽凱爾曼迪講述革命道理。他們對凱爾曼迪講的一切感到歡欣鼓舞。

與此同時,大地主卡普蘭對農民的壓迫愈來愈厲害,卡普蘭是索古議會的代表,權勢很大。一天,他親自從地拉那來到德里薩斯村收地租。他把村民召集到一起,強迫他們非交出150個金拿破侖不可。無錢交租的農民十分憤怒,吉克當場頂撞了地主,鼓動農民絕不交租,卡普蘭氣得面紅耳赤,怒氣沖沖地走了。

沒過幾天,卡普蘭將兩個管家派到村里監督農民,千方百計想盡量多征收地租。地主的管家把搶到手的糧食儲藏到地主在村子里的糧庫中。吉克決心要破壞這個糧庫。

一天,農民們正在打場,凱爾曼迪化裝成牲口販子,來到吉克的家里,直接了解了德里薩斯村的情況。凱爾曼迪向吉克等人介紹了全阿爾巴尼亞農民的苦難,指出農民們應組織起來,進行英勇的斗爭。凱爾曼迪的話在吉克的心里燃起復仇的火焰,他決心放火燒掉地主的糧庫。

敢作敢為的小伙子博伊科亞緊跟吉克,在地主卡普蘭未把糧食運到科爾察之前,他們倆放火燒毀了地主的糧庫。因為這件事,當局逮捕了5個農民,可是吉克卻安然脫險,來到科爾察向同志們報告了他所采取的行動。在科爾察,他未見到凱爾曼迪,因為在此之前,政府已把他流放到培拉特,別的同志鼓勵了他,并指示他下一步應當如何行動。吉克回村以后,領導農民同地主進一步展開斗爭。政府不允許農民使用自己山上的木材,官員們進行賄賂,叫別人到山上隨意砍伐。在這件事情上,拉科·菲拉與當局密切合作,佩特里特從此看清了岳父的丑惡嘴臉。同時,地主卡普蘭決定在吉克的草房所在的山坡上,修建一座別墅,農民與地主之間潛伏著更激烈的斗爭。

秋天,幾個農民到果里策山和海濱的伊舍姆燒木炭,在都拉斯海港,他們經常接觸外國海員和工人,從與這些人的交談中,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斗爭情況。回到村里以后,他們把聽到的新聞講給別人聽,聽者無不為之欣喜激動。這時,被逮捕的5個農民有3人獲釋回到村里,農民們為此感到特別高興。佩特里特當著富農拉科的面,向這些獲釋的人問好,這可氣壞了拉科,決心不把女兒嫁給他。

隆冬時節,收租人又到村里追租。這個心狠如蛇的家伙,欺侮農民無文化,向他們勒索兩三倍的地租,吉克同他打了一架,不幸被捕,但不久當局又釋放了他。

1936年,阿爾巴尼亞面臨著嚴重的饑餓。2月,科爾察共產主義小組組織了一次有農民參加的大規模的示威游行。沖在隊伍前頭的吉克,為了保護兩個高舉游行旗幟的工人,被警察用刺刀刺傷。

科羅維希大叔給兒子伊利娶親,婚禮正在熱鬧地進行,突然地主卡普蘭領著打手來了。卡普蘭將全村人召集到一起,強迫他們馬上修筑別墅,以補償糧庫被燒的損失。卡普蘭命令吉克把家從山坡上搬到山溝里,這可激怒了吉克和他的農民朋友,大家誰也不動一步。拉科竭盡誣蔑造謠之能事,胡說吉克同村里一個女人有不正當的關系,謠言傳到科爾察,一天,檢察長傳令將吉克叫到市里。在德里薩斯村,地主的打手和警察根據當局的命令,在拉科的走狗的幫助下,趁機搗毀了吉克的家,硬把吉克的父親恩德雷卡拖出門外。幾個勇敢的農民立刻趕到,同這些強盜廝打起來。佩特里特還打死了他的小舅子——拉科·菲拉的兒子恩杰隆。吉克出其不意地從科爾察回來,目睹了一切,氣得咬牙切齒。許多農民勸解他,并幫他連夜在山溝里蓋了一所新房子。可是,地主的別墅卻只有一個空蕩蕩的地基,因為農民們都不給他干活。

最后,警察局命令農民必須馬上將別墅建成。一天,當局派警察和打手到德里薩斯村執行命令。警察和打手把村民召集到一起訓話,話講得粗魯無禮,農民們忍無可忍,手持棍棒、農具一擁而上,打得警察、打手鮮血淋淋,惶惶而逃。在吉克新房的房場,農民們把拉科和村長打得滿身濺滿泥巴,狼狽不堪。農民們知道將有一場狂風暴雨落到自己的頭上,但是仍然覺得很幸福,因為他們不是孤立的,大家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他們堅信自己一定會取得最后的勝利。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牡丹江市| 黎平县| 监利县| 英吉沙县| 涟水县| 通化县| 兰考县| 巴中市| 常宁市| 崇阳县| 五寨县| 观塘区| 大名县| 平昌县| 南雄市| 永嘉县| 陵水| 安岳县| 天长市| 藁城市| 博乐市| 鹤庆县| 大田县| 沙坪坝区| 桦川县| 香格里拉县| 甘孜县| 台东市| 龙游县| 临桂县| 南投县| 黑山县| 许昌市| 和田县| 含山县| 丰县| 曲阜市| 中卫市| 桐梓县| 洛川县| 鄂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