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加拿大作家

普拉特

普拉特,1883年生于加拿大紐芬蘭島的西海灣。曾在美以美會圣約翰學院學習,畢業后在沿海島嶼任教并進行傳教活動。1907年進入多倫多大學維多利亞學院攻讀神學,1917年獲神學博士學位。1920年在這所學院任教,直至1935年以榮譽教授退休。

普拉特早期的敘事詩集《巫婆施術》(1925)和《提坦》(1926)描寫海上生活,后者以捕獲一條巨鯨的情景比喻戰爭的破壞性。此后,發表了兩部描寫“泰坦尼克”游輪沉沒事件的長篇敘事詩,其中也描繪了輪船與冰山相撞、旅客遇難等情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普拉特轉而描寫戰爭和歷史事件,如長詩《敦刻爾克》(1941)和《他們回來了》(1945)等。長詩《比勃夫和他的道友們》(1940)寫17世紀天主教耶穌會教士比勃夫等人去休倫族印第安人聚居區(在今安大略省西北部)傳教,10年后,易洛魁人入侵,出于宗教仇恨,將比勃夫等人燒死。詩中表現了比勃夫等人為宗教獻身的精神,反映出作者對宗教的虔誠的態度。長詩《沖向最后一顆鐵釘》(1952)取材于第一條橫貫加拿大本土的大鐵路建設工程。詩中對建設中的困難、人民的開拓精神、與保守思想的斗爭等作了如實的描述。這兩部作品先后獲得總督文學獎。

普拉特作為加拿大著名英語詩人,受歐洲現代流派的影響,在詩歌的題材和形式上都突破了聯邦時期浪漫主義詩人的創作。他的詩中有對偶體,但更多的是無韻體。他還以動物作為詩的主人公加以刻畫。他的史詩選材別致,詞匯豐富,寫情寫景細致入微。但篇幅冗長,結構不夠嚴謹。普拉特于1964年病逝。

魯瓦

魯瓦,1909年出生于中部馬尼托巴省的圣博尼費斯。年輕時在家鄉任小學教員,并參與當地“莫里哀俱樂部”的戲劇活動。1937至1939年赴英、法等國旅行。1939年定居于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

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轉手的幸福》(1945)通過一個飯店女招待員的經歷,再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蒙特利爾一個工人區的生活,著重描寫勞動人民因經濟蕭條所遭受的失業和貧困的痛苦。它獲得1947年法國費米娜文學獎,并譯成十幾種文字。

此后她陸續出版了多種長篇小說。《亞歷山大·謝納韋爾》(1954)寫一個銀行出納員為了追求有意義的生活而掙扎了一生;《秘密山岡》(1961)寫畫家、獵人比埃爾·卡托萊渴望前往僻遠的、被人類遺忘的地方,一生都在漂泊與流浪中度過;《世界盡頭的花園》(1975)則寫離鄉背井奔向遠方的移民的生活。這些作品表現了開發者不斷探求的精神和人們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她另有一些作品是以她的家鄉中部平原偏僻的農村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小水雞》(1950)描寫加拿大西部開拓者艱苦創業的生活;中篇小說集《德尚博街》(1955)和長篇小說《阿爾塔蒙之路》(1966)具有自傳性質,記述了她青年時代在故鄉的生活;《我生命中的孩子們》(1978)是作者對早年在馬尼托巴的教師生活的回憶。這些作品描繪了加拿大中西部平原的景色。

魯瓦是加拿大著名法語女作家。她的作品描寫了從東部到西部整個加拿大以及普通勞動者和社會下層的人民,表達了他們的愿望與要求以及它們與現實生活的矛盾。語言洗練,文筆樸素,被認為是當代加拿大法語文學最重要的小說家。

弗賴

弗賴,1912年出生于魁北克省。1933年畢業于多倫多大學。1940年在牛津大學得碩士學位。此后一直在多倫多大學任教。

弗賴的第一部文學理論著作《可怖的對稱:威廉·布萊克研究》(1947),接觸到了文學作品的群體特征,他指出布萊克的一套象征體系似乎是獨創的,實際上與其他詩人有驚人的類似之處。

弗賴最著名的理論著作《批評之解剖》(1957)是結束新批評派統治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中把從古希臘以來的歐美文學幾百部作品安放在一個規模宏大的模式中,并認為歐美文學的演變是一個大循環,即從喜劇轉向傳奇,再轉向悲劇,最后變成諷刺;在這過程中,主人公從神、從超人的英雄變成普通人,最后變成歐美現代文學中常見的可憐蟲——“反英雄”。但是當代的諷刺文學中又重新出現類似原始神話的那種人類無法控制和理解的世界,這個循環看來又將周而復始。

弗賴這種以文學演變模式為重點的研究,比起新批評派的單篇細評法來,顯得視界開闊,接近結構主義的系統分析方法。《批評之解剖》造成的轟動使許多青年學者離開新批評派的軌道,走向結構主義。但是這種批評方法只注意文學作品之間的異同點,而不分析每部作品本身的特點,也忽視作品的評價,因此,文學作品實際成了模式的注解。弗賴因而走向了另一種形式主義。

弗賴的文學理論也是20世紀初以來歐美神話基型學派的理論的發展。在他看來,“基型”是一種反復出現的典型形象,是表現在作品群體中的形式因素。以前的神話基型學派主要是從人類學和榮格的心理分析理論出發,注重從種族集體心理中探討基型的形成。但弗賴否認基型的心理因素,認為基型完全是文學形式因素的繼承關系形成的。

弗賴在60、70年代發表的著作繼續了從神話基型理論進行作品群體分析的路子,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同一性的寓言:詩的神話研究》(1963)、《自然的展示:莎士比亞的喜劇與傳奇劇之發展》(1965)、《伊甸園上復歸:關于彌爾頓史詩的五篇論文》(1967)、《頑強的結構:文學批評與社會研究》(1970)、《世俗圣經:傳奇結構研究》(1976)等。由于研究范圍相對集中,這些著作對作品特點的分析比較細致。

1958年加拿大皇家學會授予他勛章。他還是美國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英國學士院通訊院士,被認為是結構主義思潮進入美國的領路人。

特朗布萊

特朗布萊,1942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爾市一個印刷工人的家庭。他的第一部喜劇《姑嫂們》在1968年公演后,被認為是魁北克優秀的劇作家。

《姑嫂們》從1965年開始構思,主要為了真實地反映蒙特利爾工人的生活和他們的理想,作者讓一個工人家庭的主婦日耳曼·洛尚獲得100萬有獎票據,并組織一次粘貼有獎票據的晚會。15個鄰居應邀參加,她們也都是以廚房為活動天地的家庭主婦,100萬有獎票據給她們平庸而封閉的生活帶來了歡樂,她們似乎已經看到了即將到來的舒適的生活和社會地位的改善。劇本也沒有對這種盲目的行動加以嘲笑,而是引導人們去思索。全劇沒有貫徹始終連續發展的情節,而由15個婦女用當地工人區流行的口語分別進行獨白,在表現手法上有所突破。

以后,特朗布萊還陸續發表了《碎片》(1969)、《朗熱的公爵夫人》(1969)等劇作。1971年發表的《永遠屬于你,你的瑪麗·魯》是一出荒誕劇,全劇4個人物,父母和兩個女兒,分成兩組,各組分別對話。人物在舞臺上的位置固定不變,無論是他們的形體還是精神似乎都已凝固、僵化。作者完全破壞傳統劇的時間、空間概念,通過演出本身表現劇作內在的時間和空間。

特朗布萊創作的小說,有帶自傳性的三部曲《皇家山高地紀事》,其中第一部《隔壁的胖女人已懷孕》和第二部《戴萊絲和比哀萊特在圣·尚日小學》已分別于1978年和1980年出版。他的小說將現實世界和幻想神奇的世界交織在一起,對理解生活、反映生活的手法作了新嘗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至县| 西充县| 满城县| 彝良县| 饶阳县| 盐池县| 平阳县| 凤翔县| 长春市| 禄劝| 桐柏县| 响水县| 北票市| 桓台县| 军事| 洪雅县| 无锡市| 金秀| 增城市| 益阳市| 安丘市| 阳信县| 上饶市| 明光市| 顺平县| 广西| 彭阳县| 河源市| 正宁县| 潼南县| 宁津县| 盘锦市| 社会| 开平市| 泰宁县| 含山县| 吉木萨尔县| 田林县| 祁连县| 彩票| 定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