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毅夫:論中國經濟系列(套裝共5冊)
- 林毅夫
- 3588字
- 2022-05-27 15:47:54
代序 經濟學家別辜負中國這個研究富礦[1]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自鴉片戰爭以來歷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共同追求。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跡。中國由傳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由不及世界最貧窮的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平均數的三分之一上升到1萬美元,有望在2025年前后跨過12700美元的門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將是人類文明史上第一個由盛而衰再由衰而盛的曠古奇跡。新的理論來自新的現象,中國的發展奇跡不能用現有的理論來解釋,是一個有待深挖的經濟學理論創新金礦。
世界經濟學中心和經濟學大師總是相伴相生
自亞當·斯密在1776年發表《國富論》,經濟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社會科學中一門獨立的學科以后,到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中心在英國,引領世界經濟學理論思潮的大師大多出自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現在,世界經濟中心在美國,引領世界經濟學理論思潮的大師大多出自美國。
這種經濟中心和經濟學大師產生地重合的原因是,任何理論都是一個簡單的因果邏輯,而且越簡單越好。既然邏輯越簡單越好,那么,如何決定哪個是重要的理論?提出這個理論的經濟學家是大師級的經濟學家?其實,重要的理論是解釋重要現象的理論,提出重要理論的經濟學家就是重要的經濟學家。那么,什么是重要的現象?發生在重要國家的現象就是重要的現象。
在1776年《國富論》出版時,英國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是世界經濟的中心,英國的經濟現象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現象,解釋英國現象的理論就是最重要的經濟學理論。在了解英國的經濟現象方面,英國的經濟學家近水樓臺先得月,所以,當世界經濟中心在英國時,英國成為世界經濟學的研究中心,引領世界經濟學理論新思潮的大師也集中在英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經濟中心逐漸轉移到美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的經濟占全世界經濟的將近一半,出現在美國的經濟現象就成了最重要的經濟現象。在了解美國的經濟現象方面,美國的經濟學家同樣近水樓臺先得月,所以,提出新理論來解釋美國經濟現象以引領理論新思潮的經濟學家,不是美國人就是在美國工作的外國人。
進入21世紀以后,世界的經濟中心往中國轉移。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2014年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而且,即使按照市場匯率計算,應該在2030年左右,中國也會變成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到2050年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中國的經濟規模很可能會是美國的兩倍。中國成了世界經濟的中心,中國的經濟現象必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現象,解釋這些現象的經濟學家就會變成引領世界經濟學理論新思潮的經濟學大師。
“西天取經”解釋不了中國的新經濟現象
時代和機遇就在那里,如何才能夠抓住這個時代的機遇?新理論來自新的現象,我們要抓住這個時代的機遇,就必須有能力直接觀察現象,了解現象背后的因果邏輯,提出簡單的邏輯體系來解釋現象。這樣做學問的方式和大家長期以來所受的教育是不一樣的。
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尤其是中國的學生,在經濟學方面普遍接受的是“西天取經”式的教育,習慣于學習發達國家所謂的“先進”的理論,并以這樣的理論來解釋自己國家的現象,解決自己國家的問題。但是,如果想抓住中國作為世界經濟中心所給予的理論創新的機會,則不能“依樣畫葫蘆”,用現有的主流理論來解釋出現在中國的新現象。
上述做學問范式的轉變很不容易,而且會有很多誘惑讓人不去做這種轉變。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經濟規模越來越大,中國的經濟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現在國際主流經濟學期刊上也經常刊登有關中國經濟的論文。到目前為止,這些論文絕大多數是用中國的數據來檢驗國際上已經被接受的主流理論,或是用已有的主流理論來解釋中國在發展和轉型中出現的問題。這樣的研究,外國雜志的評稿人容易看懂,因此論文容易被接受和發表,但是這樣的論文只是在印證現有的理論,并沒有創新之處,不可能推進經濟學理論的發展,發表這樣論文的經濟學家也就不可能成為引領理論新思潮的大師。
反過來說,如果根據中國的現象提出新理論,這樣的理論和國際現有的主流理論處于競爭的地位,一般已經接受了現有理論的學者不容易接受新的理論,尤其由于發展階段、生活環境、文化、歷史背景的差異,他們對中國的現象很難理解,就更難接受那些處于競爭性的、自己不能完全理解的理論,遑論認識到這種新理論的重要性。
所以,即使大家克服困難完成了學問范式的轉變,做出有原創性的理論來,在發表上也會遭遇篳路藍縷的艱辛。在“publish or perish”(要么出版,要么出局)的壓力下,有不少中國經濟學家可能會受不了誘惑而選擇用中國的數據來檢驗現有的理論,或是用現有的理論來解釋中國的現象這條順風順水的道路,從而放棄了總結中國的現象來進行理論創新的機會。
用中國道路去引領世界經濟學理論的新思潮
怎樣才能夠克服這種誘惑?必須了解為什么學習、研究經濟學,初心是什么。作為一名中國知識分子,學習理論、研究理論是為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是為了把我們的國家和社會改造好。
任何經濟現象都可以用許多不同的理論來解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最終標準,只有能夠幫助人們改造好世界的理論,才是真正幫助人們認識世界的理論。用“西天取經”得到的現代主流經濟學理論,似乎可以將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的現象和問題分析得頭頭是道,但是,對現代史有所了解的人會發現,事實上還沒有一個發展中國家是按照發達國家的理論去制定政策而獲得成功的。少數幾個成功的經濟體,像日本、亞洲四小龍以及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它們的政策在推行時,從主流理論來看一般是錯誤的。
為什么發展中國家根據主流理論來制定政策不成功,成功的政策從主流理論來看是錯誤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前面談到的,從亞當·斯密以來,世界經濟學的研究中心首先在英國,后來轉移到美國,來自這些世界經濟學研究中心的主流理論都是研究當時英國與二戰以后的美國的經濟現象,從那些現象中總結出一個具有簡單的因果邏輯并且可以解釋那些現象的理論。但是,任何國家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變量是成千上萬的,有它的發展階段、產業結構、政治制度、價值取向、意識形態等屬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變量,在這些變量中僅有幾個被保留在理論模型中,其他的就被“舍象”[2]而不論,成了這個理論的暗含前提。所以,任何理論都“內嵌”于產生這個理論的國家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結構當中。
拿這樣的“內嵌”理論到發展中國家來運用,由于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階段、產業結構、政治文化、社會價值與發達國家不同,理論的暗含前提不存在,也就難逃“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命運。這些來自發達國家的理論不僅不適用,反而像新自由主義在蘇聯、東歐、拉丁美洲帶來的結果那樣,經常使問題更加惡化。
所以,我們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一名當代中國的知識分子,學習、研究經濟學理論不僅是為了自己的一份工作,還是為了推動自己國家的現代化,實現民族的復興。這正是新結構經濟學理論創新的宗旨。
新結構經濟學是總結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轉型的成敗經驗而提出的一套新的理論體系,這套理論和傳統的主流理論體系最大的差異在哪里?傳統的理論是以發達國家的發展階段和發達國家的經濟、社會、政治等結構為暗含前提,新結構經濟學認為不同發展程度國家的結構是不一樣的,不僅不一樣,這種結構的差異還是有原因的,用經濟學家的術語來說,就是內生的。
新結構經濟學以發展經濟學和轉型經濟學作為切入點,但把不同發展程度國家的結構差異性和內生性引進理論框架以后,實際上是把以發達國家的結構作為暗含前提的“二維”經濟學發展成為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有不同結構的“三維”經濟學,是在推動一場現代經濟學的結構革命。現在的任何主流理論,包括貨幣理論、財政理論、金融理論、產業組織理論、區域理論、勞動力市場理論、人力資本理論、創新理論等現代主流經濟學理論都需要重新思考,都有理論創新的機會。
習近平在2016年5月17日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會議上指出:“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3]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和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攜手創立“新結構經濟學實驗班”,旨在培養能夠掌握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體系,能夠抓住時代機遇,引領我國經濟學理論的自主創新,引領世界經濟學理論新思潮的優秀人才。新結構經濟學現在還處于“星星之火”的階段,我們當攜手推動新結構經濟學理論創新的深化和運用的推廣,使新結構經濟學開啟的現代經濟學的結構革命成為“燎原之火”。讓我們一起迎接這個時代,為把這個可能變成現實而努力。
[1] 本文根據作者與第一屆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實驗班學生進行線上交流實錄整理,原載于《中國青年報》2020年7月10日004版。
[2] 舍象是指將研究對象中其余未被抽取的無窮多的屬性放在理論模型之外而暫時不予理睬。
[3] 新華網,2016年5月1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