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論

年幼的藩王更是全身戰栗。

因為朱元璋怒了,上至軍國大事,下至鄰里小事,自己都做過詳細分工。

只要子孫遵守,大明可至萬子萬孫。

如今有妖人說合久必分的蠱惑之語在民間流傳,如何能忍。

“皇爺爺,自周東遷,諸侯內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逐鹿中原,統一于秦,楚漢之爭又歸于漢。

漢末群雄并起,司馬氏二十年兼并天下。

南北對峙兩百余年,隋下江南,重聚九州,唐末英雄輩出,北元乘虛而入。

然我大明平定四方,看似是歷史輪回,有跡可循,實則一切緣由四個字可解釋。”

朱濟熺咽了口唾沫,心中惶恐,真是觸了逆鱗,今日要是圓不過去。

以老爺子的性格,指不定把自己發配到哪里去呢,晉王之位,想都別想。

他日奪位,更是扯蛋。

“哪四個字?”

朱元璋冷目直視,呵道。

“土地兼并。”

“哈哈,好,一針見血,一針見血啊!”

朱元璋大笑起來。

諸皇子皇孫,幾位翰林學士都暗暗松了口氣,唯朱允炆眼中生恨。

“都起來,濟熺,你繼續給咱說說。”

朱元璋龍顏大悅。

“每逢亂世,群雄逐鹿,天下戰事四起之際,百姓流離失所,人丁銳減,土地荒蕪。因此王朝新建,總是民少地多,良田無數。

每個農戶家擁有小許數量的土地,無論耕田織布,還是挑水澆園子,都能夠自給自足。

人人都可安居樂業,看似一片繁榮,但日積月累,人丁增多,原有的土地已然不夠,農戶們拓荒、借糧就成了必須。

富戶借給農戶糧食,越借越多,農戶只能拿田產抵債,失去土地的農戶只能給富戶當佃農亦或者為奴為婢。

再加每遇災荒,農戶會賣田活命。

久而久之,流民愈多,百姓多為奴,良田盡歸富戶之手。

另外各個王朝以人丁稅為常態,即以人頭收稅。

但隨著土地兼并,富戶田地多,人口少,富戶往往在官府內部有關系。

即使朝廷增加地稅,各地虛報瞞報也不在話下,故富戶稅越交越少,朝廷也越來越窮。

朝廷不得已會繼續增加人丁稅,如此循環往復,農戶苦不堪言,生活所迫,只能冒著殺頭的風險去造反。

伸頭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何不博上一博。”

朱濟熺一口氣吐出所思所想,抬首看向朱元璋。

“說得好,濟熺,這些道理,是誰教你的?”

朱元璋問道。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些都是孫兒平日讀書時所悟。”

“不錯,說的很好,咱平時說過,不能死讀書,讀死書,濟熺你做的就很好。”

朱元璋夸贊道。

反觀一旁侍立的朱允炆面色陰沉,看向朱濟熺的眼神能噴出火來。

黃子澄幾日前將《三國志通俗演義》呈于朱允炆面前,說此書為妖書,大逆不道,蠱惑人心。

朱允炆看后大感老師黃子澄說的在理,于是授意幾位御史參奏。

今日朱元璋詢問此事時,朱允炆說的條條是道,主張此書應列為禁書,若有不臣之心人所得,必后患無窮。

朱元璋聽后未表態,神情凝重的帶著朱允炆直奔大學堂而來。

這才有剛才一幕。

朱元璋聽了朱濟熺石破天驚之語,心情大好。

招手讓太監搬來太師椅,躺在上邊。

富戶是誰?

朱濟熺雖沒有明說,可朱元璋心里清楚的很。

富戶是朝廷勛貴,皇親國戚,士族大家。

朱元璋環視一圈,問:“那咱的大明朝也會有人造反,也會有一天被人想取而代之?”

此言,分量極重,皇子皇孫們面面相覷,無人敢接。

朱允熥雙腿還在打顫,不敢抬頭。

劉三吾想說,卻被朱元璋揮手打斷。

今天,要考考兒孫們。

“允炆,你說。”

“孫兒認為只要君主仁厚,體恤百姓,災荒之年減稅、賑災,不橫征暴斂,大興土木。

人丁增長時開墾荒地,免去新開荒地的賦稅三至五年,可保大明萬世無虞。”

黃子澄聽了默默點頭,孺子可教。

朱元璋不動神色,道:“允熥。”

此時的朱允熥早已沒了昨日的穩重,慌道:“孫兒認為二哥說的在理。”

“高熾,你給咱說說。”

朱高熾拱手道:“君主仁厚是其一,朝廷制度為其二。朝廷應應行之有效的監察體制,內可監督各級不法官員,外可巡視地方,虛報瞞報者,以國法處之。

災荒之年,朝廷除賑災外,可替農戶贖身,遷至他處,開墾荒地,增加國家賦稅。

還應增加富庶地區的稅收,減輕貧瘠地方的稅務。”

在場的方孝孺心道,聞燕王悍勇,其世子卻儒雅仁厚。

“濟熺。”

“清丈土地,攤丁入畝。”

八字,直指問題之所在,行至,困難迎刃而解。

劉三吾圓滑的眼神中閃過一道精光。

朱元璋伸手一指,給眾人說道:“濟熺可謂咱朱家千里駒。”

朱家千里駒!

朱元璋如此評價于一人,還是首次。

朱濟熺擦了擦額頭上的虛汗,朱老爺子的威壓,氣場可真夠強的。

自己兩世為人,仍心驚肉跳。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朱允炆將朱高熾,朱濟熺講述的記在心中,也為日后埋下隱患。

朱元璋是苦出身,清丈土地,攤丁入畝的法子,朱元璋早就思量過。

攤丁入畝,以田地多少來收稅,不是說說這么簡單。

不僅田的大小難以統計,而且分成良田、差田量化起來很麻煩,所遇阻力難以想象。

一個不好,就會激起變亂,畢竟,基層是以宗族進行管理。

動了這批人的利益,那就是捅破天。

高齡七十七歲的劉三吾也深知此理。

但這話從一個年方二十的皇孫嘴里說出來,不可謂不驚。

封建社會一直留有皇權和相權,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矛盾。

朱元璋留胡惟庸在宰相任上恣意妄為,驕橫跋扈,直至心懷異心,圖謀造反。

最后,朱元璋通過一場持續九年的屠殺名正言順的終結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宰相制度。

而自古皇權不下縣。

論其根本,不是中央不愿管理縣級以下,是成本太高。

秦始皇一統天下后,曾皇權下縣,治理基層。

秦制定了十分細密、嚴苛的法律,希望峻法能使百姓畏懼,不生事端。

實際效果恰恰相反,律法愈嚴,管理起來愈加麻煩。

基層多為文盲,不畏法律,只講人情、宗族。

問題累積,地方強化懲戒,成本反而更高。

一來二去,循環往復,制度結構坍塌。

天下苦秦久矣,由此而來。

秦二世而亡,皇權下縣,為一大主因。

此后漢唐各朝吸取秦亡的教訓,縣級以下,官府只管理賦稅、軍隊等大事。

瑣碎的事務管理權交給宗族、世家。

苦出身的朱元璋對基層是什么樣子再清楚不過。

他制定基層實行輪換制。

原來催繳稅務等是由地方的宗族長、鄉紳來完成,這樣容易使某個家族坐大,尾大不掉,威脅皇權。

現在大家輪流來,明年到我家。

人人有機會掌握這個權力。

朱元璋不愧是千古一帝,此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矛盾。

制衡,是王者最慣用的權術。

“孫兒認為此書還是應禁。”

朱允炆出言,將話題引回禁書。

“允炆,你說說為啥要將此書列為禁書?”

朱允炆看似文弱,實則爭強好勝。

幼年時朱元璋將對孫兒的寵溺全給了嫡長孫朱雄英,即使朱濟熺得到的也比朱允炆多的多。

朱雄英薨后,朱允炆裝作謙卑、好學、仁厚、恭順長達十一年,才討得朱元璋的喜愛。

此時往昔的不甘、屈辱、怨恨一股腦涌上心頭。

朱允炆已是皇孫,大明帝國的儲君,說什么也不愿再低人一頭。

說道:“《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兵法、戰術、謀略、君王之術層出不窮,若被不軌之心人所得,恐為隱患。”

朱元璋輕嘆一聲,問:“濟熺,你覺得呢?”

朱濟熺要不是強忍著,都快笑出豬叫聲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馆陶县| 香河县| 八宿县| 澎湖县| 灵璧县| 台北市| 姜堰市| 婺源县| 蒙山县| 彝良县| 红河县| 黄冈市| 古蔺县| 施甸县| 夏津县| 含山县| 遵化市| 山阳县| 城口县| 巨野县| 永善县| 弋阳县| 泾源县| 永修县| 东阳市| 印江| 扎囊县| 扎兰屯市| 玛纳斯县| 六枝特区| 射阳县| 锦屏县| 南京市| 谷城县| 林周县| 乳源| 余江县| 竹溪县| 正阳县| 井研县| 永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