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府轄八縣,上元、江寧、句容、溧陽、溧水、高淳、江浦、六合。
江浦縣轄區,龍江衛所。
“臣龍江衛指揮使丁忠見過二位殿下。”
軍帳內,一魁梧的漢子,約莫四十來歲,抱拳向帳內的兩位皇孫行禮。
“丁指揮使,今日我叔伯兄弟倆受陛下之命,來此檢閱,還望丁指揮使不要嫌棄我二人麻煩?!?
“卑將怎敢?!?
“汝父為大明江山而薨,是我等敬仰的前輩,也是我等的楷模,大家都是一家人,以丁指揮使的年紀,濟熺應稱呼您為長輩?!?
朱濟熺五指并攏,請丁忠入座。
丁忠抬首重新審視朱濟熺,本以為是倆紈绔皇孫,沒想到這位晉世子竟能一語道破自己的身世。
果真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大明軍制世襲罔替,正三品的指揮使,衛的最高軍事長官,怎可能是無名之輩。
朱元璋以鳳陽起家,故明初天下各衛所中高級軍官以淮西籍為主。
朱濟熺對大明開國功勛了解甚多,聽其名,稍一推敲,便確定這位指揮使丁忠,父為丁德興,戰死于平江之役,后追封為濟國公。
丁忠作為家中嫡長子,世襲龍江衛指揮使。
“卑將這就命令所有士兵集結,由二位殿下檢閱。”
“將士們都吃早飯了嗎?”
“回殿下,時辰尚早,還沒有?!?
“那就讓兄弟們先開早飯,早飯后吾兄弟二人再行檢閱。”
“卑將替軍士們謝過殿下?!?
“丁指揮使客氣,我和小三爺有幾句話要說,沒事什么就不用打攪我二人了?!?
“卑將告退?!?
丁忠退出帳外,令親兵守在五步開外,誰也不許靠近。
自出宮后,一言不發的朱允熥開口道:“濟熺哥,你昨日說的可有證據?”
“我在宮中勢單力薄,確鑿證據沒有,但此事我敢肯定,至于證據,他日我會親手交予你面前。”
朱濟熺昨日于乾清門碰見朱允熥。
告訴朱允熥前太子妃常氏,長孫朱雄英皆是遭呂氏陷害而死。
朱允熥這才頂著被呂氏母子針對的風險,答應朱濟熺,今晨同來檢閱京衛。
朱濟熺也從朱允熥口中得知,昨日是呂氏讓朱允熥去西六宮,告訴原主的外公,岳丈被殺一事。
原主聽聞,悲痛欲絕,舊疾復發而死。
該婦之毒,可見狠辣。
朱允熥五指緊握,指甲在掌心中劃出深痕。
朱濟熺盡收眼底,見火候到了,幽幽說道:“即使現在有證據如何?
你在皇爺爺、呂氏母子眼中只是一個窩囊廢,一個玩世不恭,毫無擔當的嫡孫罷了?!?
“不會,皇爺爺一定會為我做主的。”
朱允熥嘶吼道。
“哈哈,”
朱濟熺聽后大笑。
“皇爺爺做主?真相重,還是江山重?證據確鑿又如何?
呂氏一口咬定所有都是她一人所為,朱允炆仍然是太孫。
皇爺爺駕崩后,朱允炆成為皇帝,必定會為她母妃翻案,而你只會死無葬身之地,留下千古罵名?!?
朱允炆陪伴朱元璋十一年,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無人可替代,這一點,朱濟熺昨日看的透徹。
無論是自己,還是現在的朱允熥,誰都不行。
若是放在兩年前,常氏一脈還在,朱允熥或許還有可能,但如今,無論怎么做,結局都不可能改變。
朱允熥不會成為太孫,這是既定事實,朱濟熺心中明了。
朱允熥回想自己剛出生就撒手人寰的母妃常氏,事無巨細呵護自己的大哥,朱雄英。
內心傷感不已,小聲哭泣起來。
“允熥,你以為低聲下氣,委曲求全,明年你就可以受封就藩嘛?遠離這是非之地?”
朱濟熺堅信,想成事,就要有置之死地的勇氣,不能留后路。
斬滅朱允熥自認為的后路,朱允熥才會真心和自己站在同一條戰線上。
“成年封王,這是皇爺爺所定,誰還能阻我?”朱允熥憤憤道。
“哼,允熥你太天真了,封王不能就藩,有王爵又能怎樣?
如今的你在皇爺爺眼中還有何地位?
只要呂氏母子稍加阻攔,你不可能離開應天府半步?!?
前太子妃常氏,皇長孫朱雄英是否被呂氏加害,只是朱濟熺忽悠朱允熥的言辭。
不是又如何,做些假證據就行,反正證據不會呈給朱元璋,更不會有人查。
朱濟熺對朱允熥的命運一清二楚,不知什么原因朱允熥成年后仍留于應天,朱允炆即位后,改封朱允熥為吳王,仍不允就藩。
到了永樂朝。
朱棣降其為廣澤郡王,囚禁于鳳陽,后廢為庶人。
這一切只因朱允熥太具有正統性,代表性。
“濟熺哥,你可有法子助我?”
“等!”
“等?”
“等你封王,等皇爺爺駕崩,等朱允炆即位?!?
朱允熥苦笑一聲,“二哥做了皇帝,哪能再放我離京?!?
朱標諸子中,朱允炆排行第二。
朱濟熄語氣玩味道:“只要你在,我們就有?!?
對,自己才是大明嫡長子一脈的嫡子,唯一的嫡子,朱允熥迷茫的眼神中瞬間充滿貪婪之色,但轉瞬即逝。
惶恐道:“濟熄哥?你……你想謀反?”
朱濟熄看了眼渾身戰栗的朱允熥,這家伙還真是膽小怕事。
“何為謀反?皇位本該就是你的,我是助你拿回屬于自己的東西。”
“濟熄哥,你也是嫡孫,可做皇帝!”朱允熥問道。
果然,皇孫里沒有傻子,朱允熥不由懷疑朱濟熺這么做的目的,晉王府是九邊中最有實力的藩地,節制十多萬軍隊。
選擇幫自己,相當于壓上整個晉王府的身家性命。
即使自己做了皇帝,晉王府又能獲得多少富貴,這賭注,未免太大了。
朱濟熺說道:“我對允炆太了解了,他對皇爺爺封藩之事,本就很不贊同,別看現在不說什么,等他登基,必然削藩?!?
朱允熥點點頭,表示認可。
“所以,幫你就是幫我自己,何況,我也有我的目的!”
“允熥,我助你登上帝位,你封我為北王,總領塞北九地之兵權?!?
朱允熥稍微愣神,問道:“九邊之地,有大明一半精銳,濟熄哥你要這么多兵權做什么?”
“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間,豈能郁郁久居人下,屆時我率九邊之兵,東征朝鮮倭國,北伐偽元,向西征討,對外擴張,重新建立一個帝國,效仿蒙古四大汗國,你我永為兄弟之國,豈不悠哉?!?
朱允熥看著滿眼精光的朱濟熺,打消了顧慮,暗暗下定決心,說道:“好!今日之諾,永不背叛?!?
朱允熥站起身,鄭重起誓。
朱濟熺心中已做好盤算,既然朱允炆、朱棣做了皇帝,自己都不會有好果子吃,那就自己來。
至于朱允熥,在打應天府或者進入應天府時,被拋石擊中,或摔下馬一命嗚呼,即可。
至于史書如何記載,還不是由著自己發揮。
“濟熺哥,我們下一步該如何做?”
“步步為營?!?
朱濟熺之所以選擇明面上投靠朱允熥,正是看上朱允熥這三個字。
也是自己唯一的選擇。
四年后的靖難之役。
苦于師出無名的朱棣,在黑衣和尚的建議下,才打出清君側的旗幟,從順天府造反。
因為朱元璋說過,朝中若有奸佞,藩王可起兵進京,清君側,護衛大明江山至千秋萬代。
燕寧兩王近二十萬兵馬,苦戰三年,在大明戰神李景隆的加持下,才得以進入應天府。
朱濟熺反觀自己,一沒有朱棣的軍事頭腦,二沒有能征戰四方,守城有度,調配有方的子嗣。
更沒有黑衣宰相姚廣孝那樣的亂世之臣。
何能與四叔朱棣一較高低。
那就名正,言順。
讓朱允熥在老爺子駕崩前就藩為吳王或者淮王。
起吳晉之兵,發動一場靖難之役,打出朱允熥才是合法繼承人的旗號,便沒有朱棣所面臨的那么大的阻力。
最好,能讓建文在朱棣給朱元璋吊唁時,囚禁于南京。
這樣會少掉一個強有力的對手。
淮,朱元璋的發家之所,大明一半開國元勛,皆是淮人。
吳,朱元璋做皇帝前的王號,現又靠近京畿,大明財源之地。
掌握此二地之一,可攏大明一半財富或人心。
這也是朱濟熄拉上朱允熥的另一個原因,江淮之地,錢糧無數,打仗是最為燒錢的,沒有這些東西,可萬萬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