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八十年代,網(wǎng)絡(luò)還沒普及的時候,廣告二字也是很重要的,有錢的大商家用電臺給自己打廣告,但你要是一賣針的去打廣告,四十多年能白干了。所以,做小本買賣的各位,全靠一肉嗓子吆喝,這叫自個宣傳自個。
“青菜辣青椒勾蔥嫩芹菜扁豆茄子黃瓜架冬瓜賣大海茄胡蘿卜扁蘿卜嫩芽的香椿蒜兒來好韭菜?!?
這是買菜的在吆喝。
天津賣糖葫蘆的吆喝,管糖葫蘆不叫糖葫蘆,叫“糖墩”吆喝起來,“墩啊啊啊啊額~”“墩啊啊啊啊額~”天津虹橋有一人吆喝與眾不同,他怎么吆喝呢?“就是沒有核(hu方言)啊~”哎,就是沒有核。意思就是一刀切開沒有籽,干凈,這是介紹產(chǎn)品的特點。因為這聲叫賣他成品牌了,跟前幾個同行等到他賣完才有人來買,挨著最近的有一人也跟他學(xué)“就是沒有核啊~”一分錢都沒賣,怎么回事呢?他是賣核桃的。
賣包子的也吆喝,山東有一賣包子的吆喝能嚇到人,在天橋底下,“來,吃包子吃包子,一口咬出個牛犢子呀”,形容餡肥。天津有一著名包子,叫狗不理,不用吆喝,為什么呢?人家是大買賣,非是那種串胡同的,才要吆喝。
“下崗職工專業(yè)收廢品的來了啊”這是天津下崗工人收廢品的吆喝。“十塊錢都不花,怎么當(dāng)個企業(yè)家?咣!”這是賣工藝品的,吆喝一句拿著榔頭錘一下。賣十三香的,唐山人居多吆喝起來跟唱似的,“小小的紙啊四四方方,東漢蔡倫造紙廠啊。南京用它…BJ用它…此紙落在我的手,張張都是十三香。夏天熱,冬天涼,冬夏離不了這十三香……八洞老仙來拜訪啊,才知道用了我的十三香啊,哎哎哎~”
說起來吆喝,有兩個人不能不說,這兩人,一老一少,爺倆都是賣菜的,常樂街轉(zhuǎn)悠著吆喝,一趟沒賣完就再轉(zhuǎn)著吆喝一遍,等到賣差不多了或天黑了的時候,就回家,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爺爺是吆喝的好手,吆喝起來韻味十足,聽后渾身舒服。但孫子就不一樣了,公雞嗓吆喝起來就跟貓哭喪起來的,就像有人在自己耳邊抓黑板一樣。看到這里,問,讀者覺得哪個人菜賣的快呢?
猜對了,就是小孩。爺爺唱的好聽,所以人們愿意多聽,小孩吆喝得難聽,人們趕緊把他的菜買完了讓他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