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誘發機制研究:基于匯率和貿易摩擦的視角
- 孫文莉
- 4029字
- 2022-05-30 11:13:53
一 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總體現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發展中國家開始成為全球對外直接投資中的一個新興力量。通過實行經濟改革政策,它們具備了一定的工業基礎,并且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在對外投資中的地位逐漸增強。
據《2015年世界投資報告》估計,發展中國家的跨國企業對外投資占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總量的比重總體呈不斷上升趨勢。具體地,從1990年的5%攀升至2008年的16%,2010年更是高達27%,2011年降為22%,2014年上升為35%。2009~2014年,轉型經濟體對外直接投資比重大致穩定在4%。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正在成為重要的對外直接投資來源地。與此同時,受到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雙重影響,來自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有所下降,從1990年的94.8%降至2014年的60.77%(見表2-1)。全球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對外直接投資)流出的構成正在出現一些新的調整和變化特點。
表2-1 1980~2014年世界范圍內FDI流出區域分布

目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共有150多個,主要分布在非洲、拉丁美洲、亞洲等地區。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至21世紀初期,非洲的對外直接投資一直徘徊在20億美元。其中,2001年對外投資還曾出現較大幅度的倒退(-30億美元)。2006年以后,非洲對外投資步伐明顯加快。2007年,非洲對外直接投資年流量已經超過100億美元。不過,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導致非洲對外直接投資有小幅削減。例如,2008年南非的跨國企業魯波特家族(the Rubert family)從英美煙草公司(British American Tobaco)下屬的子公司(Richemont and Remgro)中大量撤資。然而,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也使得大量歐美國家的優質資產嚴重縮水,為發展中國家并購海外企業提供了難得的契機。2008年,利比亞所屬的Arab Jamahiriya公司在北非地區對外投資中占有重要地位,占比高達63%。另外,一些跨國公司考慮跨行業兼并。例如,利比亞所屬的非洲證券投資公司(Africa Investment Portfolio)開始涉足能源、信息和通信技術以及旅游等領域的跨國收購。來自安哥拉和埃及的12家跨國企業表現也非常活躍,他們把收購海外優質資產作為占領國際市場的重要手段。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非洲把對外投資的行業重點放在服務領域,這從跨國企業的海外并購活動中可見一斑。在非洲2008年前十位跨境并購案例中,涉及服務行業占5起之多。其中,南非的Telkom SA有限責任公司以70000萬美元獲得英國Gateway Telecommunication PLC公司(涉及通信領域)100%的股權;埃及的Orascom Constr Ind SAE公司以34000萬美元獲得美國Gavilon Group LLC公司(涉及安全與產品服務領域)20%的股權;南非的Dimension Data PLC公司以27600萬美元獲得新加坡Datacraft Asia Ltd公司(涉及計算機設備管理與服務領域)45%的股份。
經濟發展和國家戰略性改革促進非洲對外直接投資在服務領域,特別是金融服務業快速擴張。尼日利亞中央銀行鼓勵銀行間橫向兼并,導致尼日利亞的商業銀行進一步向西非其他國家滲透,如貝寧、加納、岡比亞、利比里亞、塞拉利昂和多哥等。另外,跨國并購使得尼日利亞的Ecobank Transnational International(簡稱ETI)得以進駐24個國家的市場。
金融危機爆發后,非洲對外投資的國別構成排序出現比較明顯的變化。例如,2008年非洲對外直接投資規模最大的是利比亞,其次是安哥拉、埃及和幾內亞。與2007年相比,北非的對外投資規模和力度明顯加大,西非也有較大程度增加。由于撤資等原因的影響,南非對外直接投資的凈流出規模出現負增長,因而,沒有排到前列。
拉丁美洲的對外直接投資大致可以劃分成兩個階段。以2000年為分水嶺,1995~2000年,該地區對外投資呈現緩慢上漲態勢,主要是受到80年代拉美債務危機以及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的影響。2000年,拉丁美洲(包括加勒比海地區)對外直接投資達到500億美元。隨后,對外投資規模連續兩年出現較大幅度下滑,這可能源于20世紀初期拉美地區發生的經濟危機(如巴西危機)。2003年拉丁美洲開始逐漸進入新一輪對外投資的增長期。2006年對外投資規模已經超過600億美元。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致使拉美地區受到很大影響,2007年對外投資規模削減100億美元之多。2008年出現恢復性增長,再度超過600億美元關口。總體看,拉美地區對外投資規模起伏比較大。
近些年來,拉丁美洲對外投資的行業分布側重于礦產資源和食品加工業,服務業領域的對外拓展力度不是很大,這與非洲地區對外投資的行業特點形成鮮明的對比。從2008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前十位跨境并購案例中可以發現,屬于礦產資源的收購案例有3起,而且都具有“完全買斷”的特點。其中,包括巴西的Gerdau SA公司以17.49億美元收購并獲得美國的Quanex Corp公司100%的股權;秘魯的Ciade Minas Buenaventura SAA公司以4.55億美元獲得巴西的Mineracao Taboca SA公司100%的股權;巴西的Grupo Votorantim公司花費2.95億美元獲得美國的US Zinc Corp公司的100%股份。另外,屬于食品加工行業的收購案例有3起。它們分別是巴西的J&F Paticipacoes SA公司收購美國的Smithfield Beef Group Inc公司(100%股份)以及意大利的Inalca SpA公司(50%股份)、墨西哥的Coca-Cola FEMSA SA CV公司收購巴西的Refrigerantes Minas Gerais Ltd公司(100%股份)。前十位跨境并購案例中,有6起是圍繞著礦產資源、肉類食品加工、糧食等拉丁美洲國家的強勢產業進行。這說明拉美國家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更多考慮的是如何強化自身優勢產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主要是出口推動型的。
從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開始,南亞、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年均對外直接投資數額基本保持在400億美元的水平。1998年受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對外投資規模稍有減弱,在300億美元左右。
近些年來,該地區的經濟相對高速增長、貿易盈余導致的外匯儲備逐年積累帶動了其對外投資的步伐。特別是,該地區企業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和政策的大力扶持也為對外投資提供了堅實的微觀基礎和重要的制度保障。2008年以來,雖然全球金融危機弱化了該地區很多跨國企業的經濟績效,該地區很多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增速放緩,但是,該地區總體對外投資水平依然維持高位運行。2008年該地區對外投資規模超過1800億美元。
南-南之間的跨境投資(離岸金融中心除外)主要是在區域內(intraregional)進行,這一特點在東亞和東南亞十分顯著,應該與近年來該地區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推進存在密切關系。同時,該地區對低收入非洲國家/地區的投資力度和規模也有所上升。2008年,亞洲國家在基礎設施領域對sub-Saharan Africa地區的投資激增,這在非洲低收入國家如安哥拉、剛果等基礎設施項目的融資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南亞、東亞和東南亞等國對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也有所增加。這主要由于亞洲企業希望通過并購獲得海外戰略性資源的動機。實際上,很多較大金額的并購案例主要是針對發達國家的優良企業資產進行的。
該地區跨境投資增長最為顯著的主要集中在初級產品生產領域和服務領域,制造業領域有所下降。其中,金額較大的并購案例主要發生在服務領域。如新加坡淡馬錫國有控股公司以44億美元收購美林證券(美國)11%的股份。在制造業并購案例中比較有名的如印度的Tata Motors Ltd公司以23億美元成功買斷英國Jaguar Cars Ltd公司。
在初級產品生產部門如農業,該地區對外投資也表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除此之外,來自中國和印度的石油公司和礦產資源加工類企業也在加緊并購海外資產。在某種程度上,金融危機促進了亞洲地區自然資源尋求型(natural-resource-seeking)企業的海外擴張。例如,澳大利亞礦產類企業股價市值的不斷縮水,伴之以該國貨幣的大幅貶值,為亞洲發展中國家資源饑渴型投資者(resource-hungry investor)提供了良好的兼并契機。2008年7月,中國中鋼集團以14億美元獲得澳大利亞一家生產鐵礦石的企業 Midwest公司51%的股份。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在金融服務業領域,該地區的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和其他金融機構開始考慮投資發達國家陷入困境中的一些銀行企業。亞洲投資者認為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金融危機使他們得以收購那些因次級債導致的流動性短缺的大型銀行,并借此機會進入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
相比之下,西亞地區對外投資開展得比較晚。1995~2003年該地區對外投資規模總量很小,低于50億美元。其中,1995年、1998年和2003年還曾出現過負增長。2004年以后,該地區對外投資規模逐年攀升,也出現類似南亞、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爆發式”增長。對外投資已經成為海灣合作理事會國家推行資產多元化政策的重要手段。近年來,西亞國家逐漸意識到經濟單一化潛在的經濟風險,希望通過主權財富基金、國有企業以及其他政府控制的手段進行對外投資,使資產行業分布朝多元化、分散化方向轉變,糾正經濟過度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的單一化格局。
總體來看,發展中國家歷史上經歷了三次對外直接投資浪潮。
第一次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拉美國家巴西、墨西哥等為主要代表。大多數拉美國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實施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經濟出現快速增長。到20世紀60年代,拉美地區平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其中,巴西的經濟增長最為令人矚目,其經濟增長速度大大超過拉美地區的平均增長速度。1968~1973年,巴西年均增長速度高達11.2%。巴西人均GDP從1960年的1049美元增長到了1980年的2084美元,被譽為“巴西經濟奇跡”。伴隨經濟的增長,拉美地區開始出現對外投資,并構成為這一時期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來源。
第二次是20世紀80年代,這一時期主要的對外投資方是韓國、中國臺灣等亞洲國家(地區)。70年代末期,由于進口替代型戰略的種種弊端,拉美國家先后遇到諸如市場飽和、國際競爭力不足、企業效益低下、失業人口不斷攀升、財政赤字不斷拉大等嚴重問題,與此同時,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也迅速下降。拉美進口替代工業化發展模式的局限性越來越突出。
以“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亞洲國家(地區)沒有步拉美國家后塵,而是根據當時發達國家產業轉換的有利時機,適時轉向了“出口導向”外向型發展模式。實踐證明,這些亞洲國家(地區)經濟迅速起飛,對外直接投資不斷興起,而且這些亞洲國家(地區)的投資對象國不是其他亞洲國家,而是歐美等國。
第三次浪潮是20世紀90年代至今,亞洲地區的發展中大國,特別是中國和印度,進入21世紀以來,在發展中國家乃至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的舞臺上開始扮演著越發重要的角色。正如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所說,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支撐了亞洲的經濟,即便是美國經濟減速,亞洲也不會陷入經濟衰退。根據《2015年世界投資報告》,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已經達到1160億美元。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存量分別位居世界第3位和第7位,居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的首位,中國已成為發展中國家重要的對外投資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