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15)
- 楊濤主編
- 3043字
- 2022-05-27 18:25:38
前言
對于一國經濟社會發展來說,支付清算體系構成了最為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也是各類經濟金融交易順利進行的根本依托。這套體系通過提供必要的資金轉移機制和風險管理機制,促進了各類經濟金融活動的穩定運行、效率提升以及持續創新。從支付體系演進的歷史可以看出,影響一個國家支付體系改革的動力主要是技術的進步、金融和非金融部門對支付清算服務“成本-收益”的權衡、支付體系風險意識的加強和對金融穩定的關注等。我們看到,支付清算體系和貨幣政策、金融穩定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隨著現代金融體系的綜合化經營趨勢愈加明顯,銀行、非銀行、證券等支付清算后臺間的邊界也日益模糊,對各國都帶來了監管部門職能協調以及從機構監管向功能監管轉化的難題和挑戰。與其在現實中的重要地位不斷凸顯相對應,支付清算領域的研究也逐漸走到了學術前沿。近年來在國外興起的支付經濟學就旨在研究支付過程的交換機制,包括代理人完成支付所使用的支付工具以及金融中介在支付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等。這些學術探索正好契合了各國監管部門的需求,如歐洲中央銀行主導成立了支付經濟學研究小組,旨在使支付清算研究與政策制定更好地結合起來。實際上,支付清算領域的研究已經從過去貨幣和信用文獻列車中的一小節“隔離車廂”,逐漸成為蘊含豐富的理論、方法創新前景的學術“富礦”。
目前,開展支付清算研究的一個重要歷史背景,就是新技術革命引領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不僅帶來了支付組織和技術的創新可能,也迎來了客戶支付需求的個性化、多元化。所謂新技術革命,通常是指從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的以電子計算機、原子能、航天空間技術為標志的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其中,與支付清算體系關聯度最大的當屬計算機技術,以及與之相關的互聯網技術。對于人們來說,引入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最為直觀的改變,就是信息及通信技術(ICT)的進步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并且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
應該說,當前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于支付清算體系的沖擊是全面的。在此基礎上,央行主導的大額資金轉移系統可以更有效地服務于貨幣政策操作,證券清算結算體系則面臨促進交易效率提升與風險傳染難以把握的“雙刃劍”,而與老百姓關系更加密切的是零售支付領域令人眼花繚亂的變革。2008年以后,各國政府也在深入研究如何應對電子支付領域的飛速發展。以美聯儲為例,當前,一方面前所未有地開始關注移動支付等帶來的潛在風險;另一方面高度重視全面提升支付服務的“快速”和“實時”。目前,美聯儲正在加快構建旨在改善支付效率和支付安全的兩個工作小組。而在我國,無論是傳統的卡支付還是新興電子支付,都對促進居民消費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面對“線上”和“線下”既存在差異,又日漸融合的支付模式,我國的支付市場結構、規則體系和監管模式都面臨更大的挑戰,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監管重心、行業模式,以及規則怎樣達到縱向公平和橫向公平等。
技術和制度演變改變著支付清算服務的供給,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變化影響著支付清算服務的需求,二者相結合,帶來了支付清算體系的內在創新動力。當然,創新和發展必然伴隨風險,金融既離不開風險,也要避免風險失控。支付清算作為金融體系的基本功能之一,同樣面臨類似的困局。對于我國來說,監管重點應該是在風險與效率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點。一方面,對風險的控制不能以損失經濟效益和消費者福利為代價;另一方面,需要加快推動支付體系風險的量化分析,逐漸把風險控制政策落到實處。具體包括:對于支付清算體系的風險進行分類和識別;通過量化分析來準確把握風險程度;明確風險的應對和處理機制;構建風險的公開披露機制;等等。當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雖然全球支付清算體系的快速發展帶來了諸多研究熱點和難點,但國內外研究基礎的普遍薄弱,促使我們仍然需要從基本問題入手。例如,在學科建設層面,研究方法的專業和規范、基本學術概念的標準化,以及與本身就在不斷變化的國際慣例和游戲規則的對接,都是所面臨的現實難題;在政策實踐層面,除了各方聚焦的支付清算組織與產品之外,推動支付法律法規建設和加強市場化前提下的支付服務消費者保護,則是在行業“喧囂”之外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15)》繼續從中國和全球兩個維度,從理論、實踐與政策多個視角,對支付清算領域的相關問題進行“點”“面”結合的研究。本報告分為總報告、分報告和專題報告三個部分??倛蟾鏋椤拔覈Ц肚逅泱w系的發展狀況”,全面分析了我國支付清算體系的發展歷程、現狀特點、存在問題及趨勢,具體包括三章:“我國中央銀行支付清算體系的建設與運行”;“我國第三方支付機構體系的建設與運行”;“我國證券清算結算體系的建設與運行”。分報告為“支付清算體系運行的經濟含義”,主要是運用各類量化分析工具,對支付清算運行與宏觀經濟變量、區域經濟金融發展、金融穩定與金融風險、貨幣政策的內在關聯等進行了實證檢驗和深入剖析,具體包括四章:“支付清算體系運行的宏觀經濟效應”;“支付清算體系運行、區域經濟與金融發展”;“支付清算體系運行與金融系統穩定”;“支付清算體系運行與貨幣政策”。專題報告為“支付清算體系熱點考察、比較分析及文獻綜述”,深入探討了國際化背景下我國支付清算體系中的熱點與難點問題,對全球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和重要監管規則、不同國家的支付市場運行情況進行了全面整理,并且系統地梳理了近年來重要的學術文獻,具體包括七章:“創新環境下的銀行卡市場發展”;“場外金融市場中央對手方清算機制的建立與發展”;“人民幣跨境支付體系:現狀、問題及完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原則》的重點及應用”;“移動支付國際監管及對中國的啟示”;“全球主要國家支付清算體系發展概況”;“支付清算研究的若干新進展:國內外文獻概覽”。
《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15)》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李揚副院長,金融研究所王國剛所長、何德旭書記、殷劍峰副所長的指導下完成的。本報告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中國銀聯、VISA公司、上海清算所、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等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誠摯的感謝。本報告由楊濤擔任主編,負責本報告的組織編寫、部分報告的撰寫以及統稿和審定工作;程煉擔任副主編,負責部分報告的撰寫及統編工作。各部分執筆人分別為:第一章,傅勇、李月、楊濤;第二章,王邦飛、鄭弘、楊濤;第三章,李鑫;第四章,程煉;第五章,程煉;第六章,程煉;第七章,楊曉龍、費兆奇;第八章,劉磊、鄧祥龍;第九章,楊濤、李鑫;第十章,徐超、于品顯;第十一章,李鑫;第十二章,徐超、于品顯;第十三章,周莉萍;第十四章,董昀。
與2013年、2014年推出的兩本報告相比,《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15)》在總報告和分報告兩部分,一直保持研究框架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同時專題報告部分的內容有所強化,并進行了新的研究突破和創新。如為順應中國支付清算體系建設與國際接軌的迫切需要,對《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原則》(PFMI)進行了全面分析和解讀。當然,支付清算領域也是一個實務性較強的領域,不僅在我國的支付清算體系建設中不斷出現各類新情況、新問題,而且各國都在此領域面臨諸多技術和制度變革帶來的新挑戰。因為研究儲備有限,本報告可能存在一些不足或需完善的地方。我們期盼各界同人的批評和建議,并希望長期堅持這項工作,以此來不斷地“拋磚引玉”,促使學術界更加重視支付清算研究,促進研究者與監管者、從業者的深度交流,推動跨學科的交叉研究與探討,從而共同服務于推動我國支付清算體系高效、健康、可持續和國際化發展。
- 從月球看地球Ⅱ:洞見中國經濟與商業新動能
- 變遷臨界: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的構建
- 為企業松綁 讓市場發力
- 中國進口貿易的新進展與政策選擇:2023中國進口發展報告
- 中國:推動金磚國家合作第二個黃金十年:國外戰略智庫縱論中國的前進步伐(之五)
- 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報告(2017):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 中國城市信用狀況監測評價報告(2019)
- 中國陽光私募年度報告2010
- 中國領導力:思想領袖看中國與世界
- 中國“三農”問題發展方向研究
- 財政支出、居民消費與財政政策選擇
- 新時代的貧困治理:理論、實踐與反思
- “一帶一路”與區域經濟增長機制的構建、轉型和擴容
- 中國經濟特區研究(2012年第1期/總第5期)
- 從連接到激活:數字化與中國產業新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