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柱產業培育和發展研究:以江西省為例
- 黃新建等
- 6528字
- 2022-05-30 18:44:47
第二節 我國部分省(市)支柱產業發展概況
支柱產業理論在我國的應用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全國各地的經濟發展都呈現優勢產業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態勢,選擇和培育支柱產業,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問題,這使地方政府開始重視區域支柱產業理論的研究成果與應用。我國各級地方政府對此進行了多層次的戰略研討、規劃,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自從1996年國家“九五”計劃提出要著力振興石化、汽車、機電、建筑四大支柱產業之后,各級地方政府開始自覺地進行區域支柱產業的選擇,在制定地方的“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紛紛提出要選擇和培育各自的支柱產業,并配套出臺了一系列優先發展支柱產業的政策措施。
一 東北地區工業支柱產業發展
按照各行業的區位商和產值比重等指標,遼寧省的工業支柱產業主要為: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七大行業;吉林省的工業支柱產業為: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醫藥制造業七大行業;黑龍江省的工業支柱產業為: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七大行業。
其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以及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這三個行業是東北三省共同的支柱產業。此外,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是遼寧省和吉林省共同的支柱產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是遼寧省和黑龍江省共同的支柱產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以及農副食品加工業是吉林省和黑龍江省共同的支柱產業,這說明東北三省的工業支柱產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未來圍繞資源、項目和市場等方面的競爭可能會非常激烈。因此,東北三省從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角度,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按照“合理分工、優勢互補、錯位發展、重點突出”的原則,整合各地發展規劃,實施發展支柱產業集群戰略。
具體措施如下。第一,重視科技創新,進行科學規劃。東北三省牢牢抓住發展與振興工業支柱產業的立足點——科技創新,組織并鼓勵開展工業支柱產業的課題研究,明確工業支柱產業的發展方向,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機遇,探討振興工業支柱產業的方式和途徑,解決工業支柱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問題,為工業支柱產業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堅持規劃先行的指導思想,把制定科學可行的產業發展規劃作為引導工業支柱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來抓,避免盲目性,制定切實可行的、科學的發展規劃,把資源優勢、技術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第二,牢固樹立依靠技術進步贏得競爭優勢的觀念。雖然東北三省都各自具有比較優勢的支柱產業,但無論哪種優勢產業,不論有無自然資源優勢,都離不開技術進步,它們都是以一定程度的先進技術為支撐的。東北三省重視提高R&D經費投入強度,重視技術改造,通過政府和市場兩條渠道進行籌資,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通過企業上市、吸納外資、激活民間資本等方式,緩解資金壓力。第三,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加快人才培養的步伐。東北三省充分利用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大好時機,從國內各地區引進經濟科技發展中急需的各類科技人才,實施“以人為本”的人才戰略。根據東北三省建設的需要,把人才引進和項目建設有機聯系起來,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努力為支柱產業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加快本地區人才培養的步伐,加大人才培養、培訓力度。同時,加快人才隊伍的培養,重點加快支柱產業發展急需的高級人才的培養,大幅度提高支柱產業人才隊伍的數量和質量。第四,加快裝備工業的發展,推動技術改造。東北三省加大裝備工業的投資力度和增長水平,改進裝備工業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其中,遼寧省加大通用設備制造業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投資比重和產出比重,吉林省和黑龍江省加大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投資比重和產出比重,且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宏觀產業政策和技術政策,推動工業企業的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促進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較快發展及其比重的較快上升。第五,推進國有經濟的產業布局調整。“十一五”期間,東北各省加快國有工業產業布局的存量調整和流量重組,同時,通過加快國有工業企業改革,發展國有控股或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使國有產權體制適應市場競爭和優勝劣汰的環境,增強市場機制對國有工業技術進步和結構升級的調節作用。第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保護環境,合理開發資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條件。東北三省既是一個生態環境較好的地區,同時又是生態環境破壞相對較為嚴重的地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對于提高東北三省工業支柱產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通過以上這些具體措施,東北三省工業支柱產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從東北三省工業支柱產業增加值及占各省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來看,1999年遼寧省、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的工業支柱產業增加值分別為464.22億元、739.79億元和285.79億元。2005年,遼寧省和黑龍江省工業支柱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731.74億元和1769.9億元,2003年吉林省工業支柱產業增加值已經達到了629.54億元,分別為1999年的3.73倍、2.39倍和2.2倍。而且東北三省工業支柱產業增加值占各省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都很高,2005年遼寧省工業支柱產業增加值占其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55.71%,黑龍江省為82.28%,2003年吉林省已達到77.26%,這說明,在東北三省工業增加值中工業支柱產業的作用非常大,是不容忽視的。從東北三省工業支柱產業吸納就業能力來看,1999~2005年,東北三省工業支柱產業的就業人數占各省工業總就業人數的比重都超過了50%。其中,1999~2005年遼寧省吸納就業最多的前三個工業支柱產業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和交通運輸備制造業。7年期間,這三個支柱產業每年共吸納就業的比率分別為32%、30.76%、31.18%、31.06%、31.56%、30.15%和29.91%。這說明,在遼寧省工業主要行業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是容納就業的主力軍;1999~2005年吉林省吸納就業最多的前兩個支柱產業無一例外是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7年期間,這兩個產業每年共吸納就業的比率分別為29.55%、29.47%、30.95%、31%、30.7%、28.17%和33.97%,都在30%左右,這說明在吉林省工業主要行業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是容納就業的主力軍;黑龍江省吸納就業最多的前三個支柱產業是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以及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7年期間,這三個產業每年共吸納就業的比率分別為35.48%、38.61%、37.81%、40.18%、40.23%、40.18%和46.52%。由此可見,在黑龍江省工業主要行業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以及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是容納就業的主力軍。
二 深圳市支柱產業發展
2000年,深圳市確定了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和金融服務業作為深圳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2005年1月,深圳市再次做出重大決定,把文化產業作為第四大“支柱產業”來發展,與高新技術、現代物流、金融三大支柱產業共同打造“和諧深圳、效益深圳”。
高新技術產業是深圳市第一支柱產業,多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高新技術產業保持了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深圳市抓住國際上IT產業崛起、發達國家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歷史機遇,制定了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決策,著手推動產業轉型和優化升級,實現從加工貿易到“深圳制造”乃至“深圳創造”的飛躍,創造了高新技術產業年均增長速度超過50%的神話。截至2010年年底,深圳市已成為中國高新技術產品開發、生產和出口的重要基地,初步建立起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四大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群;高新技術產業的支柱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從2001年起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占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比重超過90%;電子信息產業強勢品牌眾多,如華為、中興、華強集團、康佳、創維、長城科技、桑達、比亞迪、新天下、航盛等都是中國電子百強企業,其中華為、中興等企業已成為國內高新技術產業的領軍企業,開始走向國際,成為世界級的知名品牌;新能源及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也呈現較好的發展趨勢。
深圳作為中國重要的港口城市,現代物流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深圳地處快速發展的珠江三角洲重心,依托香港,具備發展現代物流業的基礎條件,有利于規模化、低成本、高效率地發展物流業;深圳毗鄰香港、背靠華南,地理位置特殊,兼具國際性港口城市和海、陸、空三位一體的港口城市特點,具有良好的物流產業發展的區位優勢。1996年,深圳市開始組織研究現代物流業發展戰略,提出構建物流運輸平臺和信息平臺的設想;1998年,將現代物流業發展列為經濟支柱產業,并完成了《深圳市“十五”及2015年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經過30年的建設和發展,深圳城市功能日臻完備,物流基礎設施和電子、通信領域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在交通運輸、倉儲設施、信息通信、貨物包裝與搬運等物流基礎設施和裝備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先后建成蛇口、赤灣、媽灣、東角頭、福永、鹽田、下洞、沙魚涌、內河9個港區,建成各類泊位128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39個、集裝箱專用泊位10個、貨運碼頭10個。
改革開放以來,深圳金融業成為深圳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成為全國金融改革開放的縮影。經過多年的發展,深圳已基本建成以銀行、證券、保險為主體,其他多種類型金融機構并存,結構比較合理的現代金融體系,初步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區域性金融中心。2007年,深圳市國內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余額雙雙突破萬億元,證券交易、基金、創業投資、黃金、債券和外匯市場都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金融業是占地少、消耗低,但人均產值最高的產業,是最能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效益深圳的要求、體現國際化城市特征的戰略產業之一。深圳市委、市政府把全力支持金融業的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舉全市之力,竭盡所能,在政策、資源、服務上進行重點傾斜,實現深圳金融業發展條件的“三個最優”(最優惠的政策、最優質的服務、最優良的環境),為把深圳打造成最適宜金融業發展的城市創造條件。
深圳發展文化產業的優勢定位于市場經濟體制和運作機制較完善,市場環境較好;高新技術領先有利于提升文化產業的層次;金融業發達可以為文化產業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渠道;毗鄰香港,對外經濟合作緊密,有助于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與國際接軌。經過多年的發展,深圳文化產業已形成以相關層為主體、核心層和外圍層為新興增長點的產業結構體系。其中,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廣播、電影、電視服務、文化藝術服務等核心層文化產業占深圳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約為20%;文化產品制造和銷售、出版和版權服務和文化娛樂服務三大傳統優勢行業已經成為文化產業的主要支撐力量。深圳市確立和強化文化產業作為支柱產業的地位,扶持傳統的優勢產業,包括文化旅游業、傳媒業、印刷業、廣告會展業、發行業,將其做強做大;培育潛在的文化優勢產業,包括設計業、動漫與網絡游戲業、娛樂業,將其轉化成現實的優勢產業;建立文化產業發展平臺,打造文化產業展示、交易、信息平臺,使深圳成為全國文化產業的集散基地、展示中國文化產業和產品的窗口。
2011年,深圳市在高新技術、金融、物流和文化產業四大支柱產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為3550億元、占整體經濟總量30.9%;金融服務業增加值為1562.43億元,占13.6%;物流業增加值為1090億元,占9.5%;文化產業增加值為875億元,占6.7%。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增速高于工業增速7個百分點,金融服務業高5個百分點,物流業高4個百分點,文化產業高2個百分點。可見,支柱產業的支撐作用非常明顯。
三 天津市支柱產業發展
“十一五”期間,天津市圍繞加快構筑高端產業高地戰略部署,以構建高端高質高新化產業結構為目標,以產業結構調整和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自主創新為動力,以大項目為抓手,加快壯大產業規模,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八大優勢支柱產業保持快速發展態勢,支柱產業地位與作用日益突出。2010年,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裝備制造業等八大優勢支柱產業工業總產值達到15268億元,比2005年凈增了900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由75%提高到92%,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由80%提高到90%以上。
天津市在大力推進支柱產業發展中堅持:一是全面發展與重點突破并舉。在全面推動八大優勢支柱產業加快發展的同時,重點加大對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和國防科技等戰略新興性產業的支持力度,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二是規模發展與高端發展并舉。以培育大企業、大產業、大集群為重點,加快壯大產業規模,積極引導和支持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專利戰略和標準戰略,推進產業鏈向高附加值環節躍遷;三是龍頭帶動與產業配套并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國際國內行業龍頭企業和配套企業,并圍繞其核心產品和主導業務,鼓勵本土企業加快產品和服務對接,提升產業配套能力,延長產業鏈條;四是集約發展與綠色發展并舉。以項目集中園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成建設為準則,引導產業資源定向聚集,加速產業集群的形成。嚴格執行國家相關政策和環保標準,推動產業綠色化、生態化、低碳化發展。
天津市著力將航空航天產業圍繞“三機一箭一星一站”,打造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產業化基地和超大型航天器制造及應用產業基地,成為國家重要的航空航天產業基地,形成年產48架大飛機、70架直升機、40架無人機、12枚新一代火箭的能力;石油化工產業按照集約、節約、低碳、循環、綠色的發展模式,全力打造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重點發展原油開采、儲油、煉油、乙烯及乙烯下游產品鏈,形成年產原油5000萬噸的生產能力,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原油生產基地、華北地區重要的石油及成品油儲備基地,形成3500萬噸原油煉制、年產250萬噸乙烯生產能力;裝備制造業則重點發展交通設備、造修船、大型工程機械、風力發電、石油石化裝備、港口機械、核電裝備、水電裝備、超高壓輸變電裝備、國防關鍵設備十大成套裝備,加快發展四大部件(動力、傳動、控制、基礎部件)和配套產品(大型鑄鍛件、特種原材料),全面推進臨港裝備制造基地建設;電子信息產業鞏固移動通信、電子材料和關鍵元器件、數字視聽等優勢產業,壯大高性能計算機服務器、集成電路、嵌入式電子、軟件等潛力產業,培育物聯網、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光電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醫藥產業進一步做優化學制藥,做精現代中藥,做強生物制品,做高醫療器械,做大保健品,重點推進現代中藥、化學藥品、醫療器械、保健品領域的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綠色電池、風力發電、光伏發電、核電、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產業和先進復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電子信息材料、化工新材料、金屬新材料、生物醫學材料、納米材料等新材料產業,加快現有國家級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基地建設;輕紡工業重點發展食品領域、手表及精密機械領域、家電領域、紡織服裝領域、造紙及包裝領域、塑料領域、自行車領域、精細化工及日用化學領域、工藝美術領域,著力打造國家級糧油產業基地、國家級自行車生產及出口基地、國家級高檔手表產業基地和國家級石化原料深加工產業基地四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和一批區縣特色輕紡產業集群。
作為天津市經濟發展支柱的八大產業勢頭迅猛,集聚效應進一步增強。航空航天產業形成了“三機一箭一星”的產業格局和制造、研發、設計等整體發展產業體系。電子信息產業聚集了中芯國際、曙光等知名企業,成為亞洲最大的高性能計算機生產基地,物聯網重點示范行業和示范區域建設啟動。汽車產業生產形勢良好,已形成以一汽豐田、長城汽車、星馬汽車為核心的汽車整車生產基地,集群配套能力不斷增強,行業鏈條更加完善。石化工業發展態勢良好。現代冶金業保持穩定增長。生物制藥產業已聚集 100 多家企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正在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高新紡織產業鏈日益完善。爭取到“十二五”末,天津市航空航天產業產值突破9000億元,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達到7000億元,生物醫藥產業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突破2500億元,輕紡工業總產值達到3200億元。天津市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將達到50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將達到500家,八大優勢支柱產業中國名牌產品將達到80個,中國馳名商標達到65件以上;銷售收入超百億的企業達到60家,超千億的企業達到5~7家,培育出15個百億品牌、10個千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