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國內外支柱產業發展歷程及經驗總結

第一節 國外典型國家支柱產業演化歷程

工業化過程就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和支柱產業不斷變遷的過程。美國、日本等作為發達工業化的國家代表,其支柱產業變遷過程既遵循了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又有其特殊性??疾爝@些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支柱產業的變化情況,有助于正確地選擇江西省支柱產業并把握今后江西省支柱產業發展變化的軌跡。

一 美國支柱產業演化過程

美國二戰前產業結構調整主要以市場調節為主,后期加強了政府的引導作用。1860年以前,美國農業部門重要性遠超過工業部門,而工業部門內部則以輕紡產業為主,輕紡產業占據主導地位;此后,鋼鐵、煤炭快速增長,此時,美國工業產值已是農業的3倍,美國工業產值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都高,美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化國家,美國從歐洲工業的邊緣區和模仿者變成全世界工業發展的領頭羊,重化產值超過輕紡產值,鋼鐵、機械制造和化工產業迅速發展,鋼鐵工業、煤炭工業和機器設備制造業逐步取代紡織業,成為最重要的支柱產業;1900~1950年,隨著鐵路、電報電話、郵政、輪船等新的運輸和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立和完善,美國出現了“大量生產”和“大量分配”的現代生產方式,造船業、電力機械業和汽車業等3個產業上升到十大產業行列,機器制造和鋼鐵業仍是支柱產業,美國重化工業產值超過輕紡工業產值,進入重化工業時代;二戰后,電子、化工產業,汽車產業也迅速發展,美國重點發展資本集約型產業,把鋼鐵、汽車、機電作為工業發展的支柱產業;1970年以后,美國大力發展技術集約型產業,如航天航空、IC、計算機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1990年以后,美國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加強了信息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支柱產業沿著某種軌跡繼續發展和實現升級。20世紀50~60年代,美國持續發展這些研究,使得美國在許多基礎科學和科技產業上居領先地位。事實上,在二戰后的20年間,除了紡織服裝、家庭用品等少數幾個產業外,美國幾乎所有的產業在國際上都具有競爭優勢,其中,半導體和電腦、交通運輸設備(汽車、飛機、搬運機械)、日常消費用品、辦公事務設備、發電與配電系統、化學和塑膠、電子通信、國防工業、休閑娛樂產品、林業和農業相關產品、醫療保健用品以及一般商業服務等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

在20世紀70~80年代,美國支柱產業發生了巨大改變,鋼鐵、汽車、工具機械、消費型電子及辦公事務設備等令人矚目的產業迅速衰落。憑借美國在科學研究尤其是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的實力,美國在國防與航空產業,以及醫藥與生物科技等產業仍處于絕對領先地位。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加大了信息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使一些所謂的“夕陽產業”重獲生機。

和其他國家相比,多數情況下美國沒有具體的產業政策,但這并不意味著美國政府對產業發展毫無作為。事實上,美國政府的角色之一是扮演生產要素的創造者。美國各級政府機構在教育、科技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持續地進行大量投資,為了創造生產要素而不遺余力。美國政府在維護市場競爭秩序上也扮演重要角色,制定并執行嚴格的反托拉斯法以維系自由開放的交易體系。美國政府還在應對前瞻性問題的挑戰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太空探險、醫療保健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為國內產業創造了新的發展空間?,F任奧巴馬政府提出的未來發展新能源和生物科技產業計劃,也屬于這一類行動計劃。

二 日本支柱產業演變進程

日本的支柱產業演變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過程。

日本在工業化初期——重工業化階段,也可以說是在經濟復興時期(1946~1955)。其支柱產業的結構大致為:在保持農業和輕紡產業發展的同時,采用“重點生產方式”政策,用美國援助的石油增產鋼鐵,用鋼鐵增產煤炭,并推動電力、化肥等部門的發展。其主要任務是完成兩個轉變: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變,工業產值開始超過農業產值;由以輕工業為主向以重工業為主的轉變。從明治維新到二戰結束時為止,日本經濟經歷了從食品、紡織品為主的輕工業到造船、鐵路為主,電力、化學、藥品等新興產業共同發展的“重工業化和化學工業化”。

日本在工業化中期——高加工度化階段,即經濟高速增長期(1956~1973)。其支柱產業結構大致為:以鋼鐵、電力、造船、石油化工、汽車、家電為支柱產業,產業結構主要是重工化過程,整個產業實現了高級加工化。1973年的石油危機促使日本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加工組裝型產業和第三產業,工業中的加工、組裝業逐漸取代原材料工業,成為經濟增長最快的產業部門。以汽車為代表的機械工業和以家電及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電子工業占據中心位置。處于高加工度化階段的產業對能源、原材料的依賴程度較小,對技術的依賴程度較大,工業生產朝著規?;?、專業化和技術化的方向發展,工業生產要素構成也向技術密集方向發展。

日本在工業化后期——技術密集型階段,即產業結構調整時期(1980至今)。其支柱產業結構開始有所調整:這一時期,日本大力發展新興微電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技術產業,產業結構從外需主導型轉變為內需主導型。這一時期的技術得到更大幅度的發展,科技日趨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工業要素構成逐步實現了由以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為特征的轉變。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微電子工業、機電一體化的機電工業以及新材料、新能源、宇航等高技術產業成為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日本經濟開始進入以信息化、知識密集型為特征的“后工業化”發展時代。

美日支柱產業的發展與變遷給了我們諸多啟示。概括地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工業化發展階段決定了一國支柱產業的大致范圍。美國的支柱產業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這背后的決定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其工業化發展階段。美國的工業化已經發展得很成熟,當前需要尋求新的技術突破來形成新的支柱產業;日本的工業化發展已經到后期,需要積極尋求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技術突破。

第二,具有資源稟賦優勢的產業將長期成為該國的支柱產業。長期以來,美國經濟不管如何發展,農林產品特別是農業產品始終是其支柱產業之一,這和美國擁有大量的土地、森林等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分不開的。而日本的工業化發展迅速與其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緊密相關。

第三,在某些時候,大國可以同時在許多支柱產業中取得國際優勢地位。二戰后的20多年的時間內,美國幾乎在所有的產業中都取得國際競爭優勢。這說明,大國和小國不同,小國只能把有限的資源集中于發展某個或某幾個產業,大國則不然,可以在某些特殊時期同時發展許多產業。

第四,大力加強國防計劃和科學技術研究,將有利于一國保持在新興產業中的領先優勢,利用技術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美日作為先發的工業化國家,技術驅動是其工業化支柱產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量。

第五,對國際機會的捕捉有利于一國支柱產業優勢的培養和延續。美日成功抓住了一些國際機會包括兩次世界大戰的機會,將其有優勢的產業擴展到世界各地,并使國內逐步衰落的產業在海外得以發展。

第六,促使產業分工在經濟全球化中變成國際分工,產業調整不應局限于本地區、本國,而應推廣到全世界范圍,在接受產業轉移的同時,也需要將本地喪失競爭力的產業轉移到其他地區,煥發新的活力。

第七,正確發揮政府作用有利于支柱產業發展和順利轉型。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并不是要使政府干預企業的微觀經營活動,而是要充分發揮政府的生產要素提供者、競爭秩序的維護者、前瞻性問題的決策者角色,支持支柱產業順利發展和轉型升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指山市| 吴忠市| 吕梁市| 蒲江县| 通州市| 安达市| 江山市| 耒阳市| 沈丘县| 宜阳县| 炉霍县| 离岛区| 阳泉市| 玛沁县| 抚顺市| 若尔盖县| 衡阳县| 石台县| 海城市| 巴中市| 托克托县| 临漳县| 荔波县| 唐河县| 宝山区| 黑龙江省| 桂林市| 金华市| 丁青县| 都兰县| 阿拉善右旗| 乌海市| 河源市| 永寿县| 五河县| 衡山县| 屏山县| 大庆市| 沂水县| 宁德市| 贵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