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外貿發展方式轉變概念的界定

當前,我國外貿發展方式轉變具有實現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的更高戰略意義。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是主動適應國際經貿格局變革的客觀要求,是推動貿易強國進程的戰略舉措。我國已經是一個貿易大國,但是大而不強。與世界貿易強國相比,我國外貿商品的質量、檔次、附加值還不高,企業研發、設計等核心競爭力還不強,行業協調能力和政府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制定的能力還不夠。要鞏固貿易大國地位、推動貿易強國進程,我國外貿發展方式戰略性轉變具有必然性和緊迫性。因此,外貿發展方式轉變問題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研究,成果豐碩,文獻眾多,特別是國內研究文獻非常豐富。

外貿發展方式轉變是中國國際貿易研究領域土生土長的概念,具有中國實踐發展的特色。外貿發展方式是指一國對外貿易發展所采取的主要道路、方式。外貿發展方式概念不同于外貿方式或貿易方式概念。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概念則是對外貿發展方式進行修改、校正和改變的意思。學術界對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理解、界定和內涵認識持多種多樣的見解。

外貿發展方式轉變概念是從外貿增長方式轉變概念發展而來的。李邦君(1998)強調,外貿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是指外貿發展要真正從數量型轉變到質量效益型,從粗放型轉變到集約型,從勞動密集型轉變到資金、技術密集型,從依靠資金、資源和勞動投入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科技含量和科技共享率的軌道上來,從而提高外貿發展的質量和水平。[1]李青(2007)認為,外貿增長方式是指推動外貿增長的各種生產要素投入及其組合的方式,即一國實現經濟增長所依賴的增長源泉的構成,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是指從以粗放型增長為主轉變成以集約型增長為主。[2]簡新華、張皓(2007)指出,外貿增長方式是指進出口數量增加和效益提高的途徑,涉及進出口物品的種類、結構、數量、質量、品牌、價格、生產要素密集度、技術含量、加工度、附加值、進出口的形式、地域、產業、營銷、競爭力等多方面的內容及其影響因素。[3]

羅志松(2007)指出,要正確認識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內涵,不僅要涵蓋貨物貿易,而且要涵蓋服務貿易;也不能僅局限于出口貿易,而忽視了進口貿易;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不僅指轉變出口增長方式,而且涵蓋了進口和出口兩個方面。在大力發展服務貿易促進出口貿易發展結構和方式轉變中,不應單純追求規模的擴張,更應注重服務貿易出口技術復雜度的提升(戴翔,2011)[4],也就是著力增加服務出口的技術含量。這是從外貿結構優化角度強調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

張錢江(2008)從分類、運行范圍、外貿區域發展和科學發展觀新要求四個方面闡述從“外貿增長方式”轉變到“外貿發展方式”上來的豐富內涵以及聯系與差別,指出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是以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為基礎,不僅包含了外貿增長從數量型粗放式擴張向質量效益集約型轉變,由主要依靠價格競爭、數量擴張和片面追求增長速度向提高質量效益轉變,而且還包含外貿結構的調整優化(包括經營主體結構、貿易方式結構、貿易形式結構),包含了強調外貿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5]

裴長洪等(2010)深刻闡述從“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到“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新認識,并從實際出發總結出我國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多重經濟學含義。[6]裴長洪等在《中國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上發表的《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經驗與理論分析——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一種總結》[7]中進一步闡述了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科學內涵,明確了具體內容和工作方向,他們認為,中國在應對金融危機中創造了新的實踐,實現了從“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到“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認識飛躍,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經濟學含義應當定義為:轉變外貿的國民收益方式和格局;轉變外貿的競爭方式;轉變外貿的市場開拓方式;轉變外貿的資源利用方式。這個界定大大豐富了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內涵。

當前外貿發展方式轉變有更多現實背景和新的內涵。他們提出,經濟發展方式應從主要依靠“兩高一資”投入和追求出口數量規模拉動的粗放擴張增長方式,轉向主要依靠科技、管理和人力資本投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的集約增長方式。然而,外貿發展方式還有更多更豐富的內涵有待我們去發展。當前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提出還與看似較大的外貿順差和外匯儲備有關,也與我國外貿在國際經濟金融危機以來遇到的國際市場環境惡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傳統外貿優勢削弱有關。我國希望通過外貿發展方式轉變,提高國際競爭力,加大進口力度,增加外貿效益,增加就業,努力保持進出口平衡發展,減少外貿摩擦,穩定發展國際經貿關系,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地可持續發展。這些因素都賦予了當前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新內涵、新要求和新任務。

外貿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之間存在緊密聯系的關系。中國經濟是一個日益開放的經濟,外貿發展方式是影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組成部分。外貿發展方式轉變主要考慮生產、貿易和消費三大因素,凡是影響到生產、貿易和消費變化或改變的因素都會影響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方向、程度和途徑等。當然,財稅、金融等分配環節和手段對外貿發展方式轉變也起到各自不同的作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影響因素可能比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影吶因素更加復雜,兩者緊密聯系,也各有特征。

羅志松(2007)認為,經濟增長方式與外貿增長方式是相輔相成的,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必須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相結合;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受經濟增長方式的制約,反過來,外貿增長方式又將引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8]在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外貿發展方式轉變占據重要地位。鐘山(2010)指出,在理論上,經濟發展方式決定外貿發展方式,外貿發展方式轉變要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同時,外貿發展方式轉變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也有先導作用。[9]裴長洪、彭磊(2006)指出,近年來,我國粗放式貿易增長不斷強化的傾向,不利于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質量的提高。因此,貿易戰略調整勢在必行,外貿增長方式轉變必須提到議事日程上來。[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塘县| 寿光市| 商洛市| 兴宁市| 喀什市| 阳曲县| 文成县| 新郑市| 叙永县| 北京市| 洞头县| 吕梁市| 泰宁县| 云梦县| 永德县| 金川县| 富阳市| 东山县| 田阳县| 墨竹工卡县| 承德市| 固安县| 灵丘县| 德钦县| 崇阳县| 闵行区| 尼勒克县| 荣昌县| 灌南县| 晴隆县| 张掖市| 蓬莱市| 瓦房店市| 镇康县| 大连市| 肥城市| 正定县| 东安县| 西藏| 石渠县| 阿合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