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城鎮化戰略:理論與實踐
- 張燕
- 1749字
- 2022-05-26 20:37:29
四 簡要評述
可見,圍繞城鎮化的環境問題,長期以來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及利益相關者從各個角度或層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和成果。“城鎮化的環境效應研究”似乎是“老生常談”;實質上,運用經濟學的方法,從環境演變的角度來研究城鎮化的一般規律才剛剛起步,過去廣泛視角的研究為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見圖2-2)。
圖2-2 過去泛視角的研究與未來深化研究的關系
(一)現有研究的價值
綜上,總體而言,對“城鎮化效應”、“環境效應研究的主要路徑”和“城鎮化環境效應”的研究為進一步研究積累提供了較為豐富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成果(見表2-2)。
表2-2 城鎮化環境效應研究焦點的現有文獻基礎
具體地,一是城鎮(市)化綜合效應研究的價值在于深化對城鎮化過程的理論認識,為城鎮化的環境效應機理研究提供了分析的路徑,城鎮化要素集聚效應、產業演變效應、經濟增長效應、土地規模增長效應、知識積累和科技進步效應、人口效應等既與環境效應一起構成城鎮化的綜合效應,同時又作用于環境效應的演變。二是對環境效應主要研究路徑的基本回顧,一方面了解了現行研究的技術路線和基本思想,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另一方面,對不同路徑下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有一個較為充分的認識和總結,有利于在進一步研究中進行補充和完善。三是現階段城鎮化環境效應的研究為進一步的理論和實證深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的認識基礎,為相關研究做了較好的鋪墊。
(二)現有研究的不足
雖然現有研究積累了許多成果,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從總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看,主要存在兩個方面不足。一是重現象描述,輕理論歸納。過去研究大多停駐于概念解釋和現象介紹的層面,且多集中在“城鎮化與環境耦合關系”或“城鎮化環境問題”的探討上,缺乏完整和系統的理論分析,特別是城鎮化對環境影響的機理和城鎮化進程環境演變等一般規律的探究尚不足。二是研究層面較泛,缺乏深度演繹和全面整合。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對城鎮化進程的環境問題展開了較為廣泛的討論,方法不一、觀點多樣,研究層面涉及環境系統的各個領域及其變化的各種影響因素,缺乏綜合性的整體研究和總體把握。其次,從研究的地域范圍上看,由于受到統計數據缺失和遙感等數據成本較高的限制,城鎮化環境效應研究還多集中在全國、省域層面以及重要城市化地區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上。另外,由于目前我國尚未全面開展小城鎮有關統計工作,對小城鎮的環境效應研究受到數據資料的限制,尤為滯后(李宇等,2006)。為此,總體上看,城鎮化的環境效應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研究角度和方法有待深化,特別需要構建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并進一步加強地級市、縣城和城鎮地域范圍的城鎮化環境效應實證研究。
(三)進一步研究的重點
過去城鎮化環境效應的研究,基本上以“資源消耗、污染排放、生態退化、人居環境”為基本面、以城鎮化的環境問題和環境約束下的城鎮化模式探究為主線、以可持續發展為研究的最終落腳點。目前學術界的共識有兩點:一是城鎮化對環境會造成影響;二是城鎮化與環境質量之間的簡單數理描述研究已經不能滿足地區戰略發展的需要。
針對中國的城鎮化環境問題,李雙成等(2009)研究指出,城市化進程會使生態系統的結構、過程和功能受到影響甚至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包括耕地資源流失、水資源稀缺、能源壓力、城市地區環境污染加劇和生態占用擴大化等環境問題;今后,需要通過機制模型、數理模型和實地監測模擬中國城鎮化過程,研究資源與生態環境約束下中國未來城市化的可能情景及其風險評估。另外,Clement(2010)通過文獻綜述總結認為,城鎮化的環境效應如何實現是城鎮化與自然環境關系研究的焦點。
為此,本研究嘗試以城鎮(市)化的基礎理論為支撐,緊緊圍繞環境效應這一主題展開三個方面的系統研究:一是城鎮化的環境效應機理(機理模型),從多驅動力因子角度全面、系統地梳理城鎮化驅動環境效應的基本過程;二是根據機理模型框架,推導城鎮化環境效應的變化趨勢;三是基于城鎮化環境效應的理論分析框架,對中國城鎮化環境效應進行實證研究,包括城鎮化環境效應現狀和城鎮化環境風險預警分析以及綠色城鎮化戰略思考。
[1] 注:鑒于本研究的集中論題是城鎮化這一人類活動過程的環境效應,這里只對人類活動的環境效應研究予以綜述歸納;對大量研究自然力量作用的環境效應不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