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從哪里來:史前環(huán)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 羅三洋
- 1069字
- 2022-05-23 10:43:56
第二章
古海變荒漠,人猿相揖別
(800萬—240萬年前)
01 失落的故鄉(xiāng)
最早的人類祖先化石藏身沙漠
20世紀出土的最古老的古猿化石都發(fā)現于非洲東部,許多古人類學家據此認為,人類的祖先在約500萬年前起源于東非。然而,東非盛產古猿化石,是因為東非的自然環(huán)境有利于化石的保存;西非地區(qū)的土壤酸性過大,古生物的含鈣骨骼容易被溶解,難以保存;而北非撒哈拉沙漠無盡的流沙更是所有考古工作者的噩夢。可是,剛剛進入21世紀,在撒哈拉沙漠南緣、非洲中部國家乍得的托羅·梅奈拉荒野里,出土了距今大約700萬年的人類祖先骨骼化石,遠比任何東非古猿化石古老。
托羅梅奈拉地處撒哈拉沙漠的分支朱拉卜沙漠南端,是一片干旱的稀樹草原,主要水源是坎兒井和季節(jié)性河流。當地人稱這一帶為“撒海爾”(一譯“薩赫勒”),意思是通向撒哈拉沙漠的過渡地區(qū),于是人類已知最早的祖先化石被定名為“撒海爾人”,又叫“圖邁”。“圖邁”意為“生命的希望”,乍得人習慣給旱季出生的孩子起這個名字,祈禱干旱的日子不那么難熬。
然而,700萬年前的托羅梅奈拉一點都不缺水。當時,由于瀕臨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湖,這里一年四季都水源充沛。其實,“乍得”這個名字的本意正是“寬廣的水域”。
寬廣的乍得古湖把古猿養(yǎng)大
非洲腹地的乍得湖在21世紀初已經近乎干涸,但是在數百萬年前,它曾經廣達30萬平方千米,比北美洲五大湖的總面積還要大25%,與如今地球上最大的咸水湖里海相當。盡管如此寬廣,但乍得古湖的最大深度僅有50米左右,陽光能夠直射湖底,為水生植物提供能量,因此整個湖區(qū)一片生機勃勃。700萬年前,古猿的家鄉(xiāng)托羅梅奈拉就位于生命樂園乍得古湖畔,但如今,它離乍得湖的直線距離足有600多千米,可見湖面退縮之劇烈。
撒海爾人生活在乍得古湖之濱并不是偶然的。對野生動物來說,湖濱遠比河畔更有吸引力。由于湖水流速慢,水中雜質更容易沉淀到湖底,所以在自然狀態(tài)下,湖水的水質優(yōu)于河水,飲用后不易引起消化系統疾病。作為非洲最大的淡水湖,乍得古湖的魅力使動物們難以抗拒,在人類起源史上也占有獨一無二的地位。目前的化石分布情況顯示,乍得古湖東北方的古猿演化成了人類,而乍得古湖西南方的古猿演化成了黑猩猩和大猩猩。古猿究竟是乍得古湖的原住民,還是外來移民呢?如果是外來移民,它們又是怎樣找到乍得古湖這個野生動物天堂的呢?
乍得古湖之所以能夠成為非洲最大的淡水湖,是因為它位于一個巨大的盆地中央,四周被高原和山脈環(huán)繞,從這些高原和山脈上奔流而下的千百條河流為乍得古湖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并與之共同構成了一個近乎與世隔絕的內陸生態(tài)系統。這個區(qū)域離海洋其實并不遙遠,距大西洋僅有400多千米,距地中海也僅有800千米——如果當時地球上有地中海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