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明的歷史(八):明帝國與倭寇
- (日)三田村泰助
- 1254字
- 2022-05-23 10:40:55
海運開創者
對船束手無策的蒙古人在征服并占據中原之后,也開始頻繁地利用船只。這是從馬向船的轉換,非常值得關注。
蒙古人在軍事上曾因征討日本和爪哇而向海外派兵,同時經濟上也壟斷了南海貿易,沒有一處不靠船運。而這些全都是動員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海運力量而達成的。但是,派兵和貿易都是出于其貪得無厭的征服欲和物欲,并非關系著其生死存亡的緊要事。而當他們開始依賴船運之后,卻反而丟掉了性命。
北京自遼金時代起就是國都,到了元朝,其規模愈加龐大,城里容納了大量政府官員、軍人、百姓,人口飛速地膨脹起來。自然而然地,養活龐大人口的口糧也只能依賴江南地方的供給。但是如何才能將糧食運往大都(北京)呢?宰相伯顏為此絞盡了腦汁。他首先想到的是利用連接南北的大運河,但是已經廢棄多年的運河修復起來并不容易,因此他最終在至元十九年(1282年)決定利用海運。負責此項計劃的不是別人,正是海盜出身的漢人朱清和張瑄,而且諷刺的是,他們都是浙江人(準確說來是江蘇,但當時屬于江浙行省)。
朱清出生于長江口的崇明島,家里打魚為生,但他后來成了走私鹽商。這份營生來錢快,但是被抓住就是死刑,因此完全是在賭命。他在這種情況下一有危險馬上就會乘船遠走高飛的吧。盡管如此,他也算是一個有膽氣的小惡霸。張瑄則出生于蘇州附近的嘉定,早年喪父而淪為乞丐,最終長成了飲酒斗毆的惡少。

據說朱清和張瑄是在以米換鹽的黑市上相識的,因意氣相投而成了結義兄弟。兩人運氣不好,曾被抓進監獄,卻神奇地保住了性命。這是因為前一天晚上監獄長夢到兩頭白虎率領群獸作亂,第二天醒來看到兩人和白虎長得一模一樣,于是就釋放了他們。
此后兩人就成了海盜,兩人繞過山東半島航行到了遙遠的渤海灣,而且經過十幾次的航行,發現了從江南安全到達此地的最短航路。
兩人很早就歸順了元世祖,后來率領海軍征戰,平定各地海盜,甚至還到過南方的占婆。
伯顏的海運政策很大程度上出自他們的獻策,其結果是兩人被任命為海道運糧萬戶,一手包管了海運事宜。最初的至元二十年(1283年),兩人只運輸了四萬六千石,但第二年(至元二十一年)就達到了三十萬石,而后到了二十七年,實際上達到了一百六十萬石的巨額數字。
兩人將根據地設在了現在的太倉。那時候太倉的戶數不足百軒,而海運開始后,糧草庫設在當地,運輸船從八方云集而來,當地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市場。同時,兩人的財富也成為江南之冠,蘇州大部分肥沃至極的田地都歸其所有。
如此一來,小惡霸們的勢力就坐大到了能左右天下糧倉的地步。這也可以看作是浙江人商業精神的例證吧。朱清和張瑄都變得權勢熏天。尤其是張瑄,據說忤逆他的人都被綁起來流放到了海上。只不過他在第四位夫人面前卻抬不起頭來,其豪華的宅邸也被叫作“四夫人府”。仔細想想,元朝這時應是被海運迷了心竅,以致最終作繭自縛吧。對元朝來說,海運就是生命線,一旦切斷就只能束手就擒,此事顯而易見。而如此重要的海運,元朝卻托付給了很懂算計的浙江人。
結果元朝末年,就是在浙江出現了海盜方國珍。他操縱著海運,將元朝玩弄于股掌之間,光榮地成為元末群雄中的首號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