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挑戰最高權威

鄭國地處中原腹地,都城位于新鄭,其疆域包括今天的河南北半部,是西周冊立的最后一個諸侯國。同時,它是東周第一個霸主國。這看起來似乎有些巧合,但仔細琢磨一下就會明白,作為后起的諸侯國,它沒有太多的歷史包袱,也更加奮發圖強,從而能夠趕在齊、晉、楚這些歷史悠久的諸侯國之前率先成就霸業。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霸業也不是一天可以練就的。鄭國的霸業起步于鄭國第一任國君鄭桓公的深謀遠慮。

鄭桓公,姓姬名友,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周宣王的胞弟,周幽王的叔叔,正宗的王室苗裔。因為排名太靠后,直到他的老大哥周宣王當了二十二年天子,才想起這位小弟還沒有自己的地盤,于是將姬友封在了今天陜西鳳翔一個叫鄭的地方。

鄭這個地方不大,估計人口也就相當于現在一個鄉鎮的人口,但鄉干部也是干部,姬友勤政愛民,深受百姓愛戴。

在封地的政績為他贏得了聲望與政治資本。周幽王時,姬友被召進朝中擔任司徒,執掌國政。其工作成績是很突出的,老百姓在他的教化下和睦相處、心情愉快。提到姬司徒,群眾都忍不住稱贊。

工作干到這個地步,應該心滿意足了,可奇怪的是,姬友并沒有沉醉于成績當中,他甚至感到十分焦慮。

在朝中工作的第二個年頭,他就有一個很不好的預感:周王朝就要完蛋了!

這個感覺來源于他的上司——周幽王。

很多人都知道周幽王是個暴君,其最著名的“事跡”莫過于他為了博美人一笑,不惜點燃烽火,戲弄諸侯。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繪聲繪色地記錄了這個故事,并且給周幽王定了個性,就是脾氣暴躁,好色貪玩,腦袋還缺根筋。這三樣沾上一樣,就命運多舛了,三毒俱全,想不亡國都難。

自武王伐紂建周二百多年來,大家靠西周這棵大樹遮風擋雨,現在大樹要倒,大家還是各自逃命去吧!可是逃命也要有個跑路的方向,跑完之后也得有個落腳的地方。

姬友無處可避,他的那塊封地小不說,還處在京城郊區,四周都是威脅,實在不是一個安身立命的好地方。

姬友的心情就像自己被困在一棵大樹上,自己的侄子周幽王正掄著一把大斧子拼命砍樹,而他左看右看,都找不到落腳的地方。無奈之下,他決定去問一個人。

他要問的這個人,可以說是《春秋》里的一個神人。

此人是周朝的太史伯陽父,他跟姬友關系不錯,除了同朝為官的原因外,大概還因為他們有共同的見解——兩人都認為周朝要完蛋了。

伯陽父甚至比姬友還要悲觀。

公元前780年,周幽王登基的第二年,中原各地地質板塊之間活動異常,涇水、黃河、洛水流域同時發生地震,周朝的發祥地岐山還發生了十分嚴重的山體滑坡,造成了堰塞湖,引發三川斷流。地方將這個消息報過來,請求周幽王趕緊組織抗震救災,周幽王表示地震是常事,何必驚慌地跑來告訴我?

伯陽父聽說后立刻斷言,周朝不出十年當亡。

兩位平時沒少聚在一起抱怨周幽王,見了面也沒有含糊,姬友直接說出了自己的憂慮:“王室馬上就要發生動亂,到時我的家族要去哪里逃難???”

伯陽父的回答精彩絕倫,堪稱“春秋第一論”。

“我看只有洛邑以東,黃河跟濟水以南的那塊地方可以安置你的族人了?!?/p>

姬友點頭,那塊地皮倒是不錯,土地肥沃,交通發達,正是中原腹地,但好地方總是有人搶先下手。那里不是無主之地,而是虢國和鄶國的地盤。

“我怎樣才能去那里?”姬友問道。

“虢國的君王仗著自己在朝中有勢力,鄶國的國君自恃國境地理位置險要,他們都十分驕侈,還都愛占小便宜,百姓已經離心,而你身為司徒,又有百姓愛戴你,如果你請求去那里居住,給他們送點禮物,他們看你在朝中當政,一定會為了巴結你送你土地。你搬過去后,用心治理,到時虢、鄶兩國的百姓就會成為你的百姓。”

姬友意識到伯陽父說的是對的,但他并不打算馬上附和對方。想了一會兒,他說道:“其實我想把鄭國搬到南方大江旁邊去。”所謂大江,就是現在的長江。

伯陽父露出了一絲微笑,接下來,他說出了一個預言式的論斷:“過去祝融替高辛氏掌管火,功勞很大,楚人就是他的后代,楚人因為周朝的壓制沒有興盛起來,現在周朝要衰敗,楚人一定會興起,楚國強盛起來,你跑到他旁邊去定國,只怕沒什么好處吧?”

其時,楚人還在長江邊默默無聞,這群“披發敞袍、赤足踏歌”的人聽到有人如此論斷他們的將來,其內心必定燃起熊熊火焰吧!

“那我搬到西邊去,怎么樣?”姬友又問。

伯陽父的笑意更明顯了:“那里的百姓貪婪好利,難以長久居住下去?!?/p>

西邊主要是少數民族西戎人活動的區域,經濟欠發達,教育很落后,群眾基礎很差,的確不是一個建立根據地的好地方,姬友也是明白這一點的,只是一時面子問題,故意來抬杠。被伯陽父無情反駁后,姬友老實了,誠心誠意地請教了另一個問題。

“周室衰敗以后,哪一國將會興起?”

“我估計是齊、秦、晉、楚中的一個吧!”伯陽父答道,他的眼神深邃,仿佛穿透時光的迷霧,“齊國的姜姓人,是伯夷的后代,伯夷曾經替堯掌管禮儀制度;秦國的嬴姓人,是伯益的后代,伯益曾幫舜收服許多部落;至于楚國的祖先,也曾經對天下有功;而周武王克紂后,把叔虞封在了唐地,那里地勢險要。等周室衰弱,這些有德之人的后代一定能夠興起!”

伯陽父一氣說完“春秋第一論”,他充滿遠見卓識的論斷被歷史一一證明,在此后的歲月里,齊、秦、晉、楚先后崛起,稱霸中原。

至此,姬友徹底服了。他老老實實地向對方行禮,表示贊同:“你說得對!”

拿著伯陽父的立國安命指南,姬友照本操作,給周幽王打了報告,將鄭國遷到了洛東。作為新搬來的,他及時給虢、鄶兩國國君送去了禮物與親切的問候,兩國國君也十分夠意思,兩人一商量,一起送給姬友十個城邑。從后面的情況來看,這兩位完全是羔羊式的國君,家里進來了一頭狼,不但沒有引起警覺,反而把自己最重要的資產土地送了出去。

這件事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虢鄶寄孥。

搬到洛東之后,姬友松了一口氣。接下來,他可以全心全意去完成自己的使命了。

鄭國搬家沒兩年,周幽王就玩出了火,犬戎進攻王畿,攻破西周都城鎬京,周幽王被殺,其時公元前771年,離伯陽父論斷不出十年周朝必亡只差一年。周幽王還是不爭氣啊,只要再努力一年,就可以打破伯陽父的咒語了。順便提一句,伯陽父早在兩年前就辭職不干了。

姬友卻沒有逃跑,作為國家的上卿,他站好最后一班崗,殺身成仁,死在兩軍交戰中。姬友以死殉國,又能妥善安置自己的封國與家族。自古家國難兩全,他卻做到了。

唯一遺憾的是,他沒有將這種忠于王室的精神好好傳下去。

公元前11世紀中期,周武王率領各部落推翻商王朝的暴政,建立了西周,這次革命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有詳細記錄的第一次“中國合伙人行動”,周武王是創業的發起人,實施骨干;其他部落是出資人。

是合伙人自然就要分紅。建立周朝后,周武王于外大封諸侯,用諸侯國作為王室的屏障;于內往往會任用一名王室貴族為上卿,幫助王室管理民眾,打理政務等。歷史上,在上卿這個重要的職位上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人才,比如周成王時執政的周公旦、周穆王時執政的祭公謀父等等。

姬寤生的父親鄭武公也是這個榮耀隊伍的一員,但姬寤生卻沒有遺傳父親的優秀作風。他雖然時不時派人到洛邑送點工作報告,他本人卻經常不到崗。

從地理上來說,鄭國跟洛邑緊挨著,去一趟也不太費事,可姬寤生就是很少去洛邑。

姬寤生的爺爺鄭桓公對周王室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的父親鄭武公也是任勞任怨,在王室搬家的過程中出錢出力,后面也經常丟下鄭國的事情來打理周王朝的政務;但姬寤生對待周王室卻很消極。

時間一長,姬寤生的消極怠工造成了很壞的影響。

按照周武王當年的規定,諸侯要每年派大夫來洛邑匯報工作,以及交納貢賦,三年要派國中的上卿來,而五年,諸侯應該親自來。這種貢賦是王室的重要收入來源。作為王室上卿,主要工作就是督促大家及時納貢,如果有不來的,上卿就應該組織軍隊武裝強制繳貢。具體來說,一次不來朝的就降職,再不來就收回其自留地,三次不來則要點起兵馬將他從地球上抹去。

因為姬寤生的消極不作為,搞得諸侯基本上都拖欠貢賦,如此一來,周王室的聲譽受到了嚴重削弱,王室收入直線下降,直接影響到了王室的正常運作,使王室成員的生活水準降到了歷史最低位。

最后,周平王實在沒辦法,只好決定再提拔一個能管事的人上來。

周平王找的人是西虢國的國君虢公忌父。這位忌父也是周王朝政府班子的一員,職位沒有姬寤生高,但工作態度很好,沒事就往洛邑跑。周平王對他印象不錯。周平王挑中他,應該還有一些不能擺到臺面上的原因。

首先,忌父的虢國就在周國附近,以后打起招呼來方便些。其次,虢國是個小國,方便周平王控制。最后,還有一些歷史原因,忌父的父親虢石父是周幽王的親信,是“烽火戲諸侯”這出戲的始作俑者。

起用這種父輩有政治污點的人,一來可以體現周王室的寬大胸懷,二來也更加能夠讓虢公忌父感恩戴德,全心全意為王室服務。

另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我們留到后面說。

周平王宣來了虢公忌父,聊了聊家常,順便發了發姬寤生的牢騷。周平王沒有注意到在批判姬寤生時,虢公忌父的呼應并不那么熱烈,這個疏忽也導致了后來一系列的問題。

最終,周平王說出了這次宣見的目的:

“我想提拔你為上卿。”

說完,周平王滿懷期待地望著虢公忌父,對方臉色通紅,說不出一句話來。他大概是受寵若驚吧,周平王想。于是,他告訴虢公忌父不要有心理負擔,回去好好考慮一下,明天再答復他。

第二天,周平王沒有等到虢公忌父的答復,而是聽到一個讓他火冒三丈的消息,虢公忌父跑了!

虢公忌父的父親是個奸臣,奸臣的智商一般都比較高,虢公忌父有沒有繼承他父親的品性不知道,但他智商并沒有下降。他明白周平王提拔自己當上卿并不是真的賞識自己,而是為了分姬寤生的權,氣一氣姬寤生。而姬寤生這種人怎么好惹?他們家一個比一個狠,鄭桓公時就硬把國家搬到了虢國附近,鄭武公干脆把東虢國給滅了。這個姬寤生雖然還沒有惹是生非,但沖他殺弟驅母的狠勁,只怕也會成為一個橫行鄉里的小霸主。

聽到周平王的話后,虢公忌父一晚上都沒睡好覺,第二天一大早,干脆收拾行李當了逃兵。

不來上班的人請不來,來上班的還被自己嚇跑了,周平王一時之間有些心灰意冷。但很快,他的神經又緊繃了起來。

姬寤生進洛邑了。

邁進洛邑的城門,姬寤生深深吸了一口氣。

因為是新都,洛邑的城墻并不特別高大,但姬寤生依舊能夠感到這座城池隱藏的王者之氣。

他的第一感覺是自己來晚了。

事實上,姬寤生早就想來洛邑了,他之所以遲遲不來,倒不是舍不得給周平王的見面禮,而是他實在抽不開身。繼位二十多年,他的目光一直死死盯著京邑的弟弟,家中還有一個隨時準備給他使絆子的母親,這讓他半刻也不敢離開新鄭。

現在弟弟死了,母親也像個母親了,姬寤生總算有時間到洛邑見一見周平王了。

來之前,他已經聽說了虢公忌父的事情。這也是他馬不停蹄趕到洛邑的原因,卿士這個職位,他一向沒有放在心上,但真要除了名,就等于丟了自他爺爺就傳下來的鐵飯碗,對不起列祖列宗不說,在各國當中更會造成很不好的政治影響。

連大家都不怎么搭理的周平王都敢將你拿下,你姬寤生還有什么威信呢?

剛把家務事處理完,周王室這里就出了這么一件事,姬寤生很惱火,來洛邑時帶著一股怨氣。見到周平王后,他也沒心情說什么客套話,更不說什么廢話,而是單刀直入:

“聽說您對我有些意見,準備分我的權?”

周平王沒想到姬寤生這位稀客平時不來見自己,卻對自己這里的情況掌握得這么快,這么清楚。他的心里還是有點內疚的,畢竟搬家時,鄭國出了大力,雖然這些年姬寤生不來,但不打招呼就架空人家,畢竟有失天子風范。所以,被質問之后,周平王臉色發紅,第一個反應竟然是斷然否認。

“你聽誰說的?沒有的事!”

這樣的解釋蒼白無力。姬寤生也不是這么好忽悠的,眼見周平王裝糊涂,只好把話說開了:“我聽說您宣見了虢公?!?/p>

天子你也別裝了,事情我都知道了。

“我確實宣見了虢公,但他已經回虢國了。”周平王低聲說道,意思是,確實有這么一檔子事,但不是還沒實施嘛,人家都嚇跑了。

按理說,要讓領導公開承認錯誤不太現實,讓領導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就夠了,但姬寤生感覺自己大老遠從新鄭跑到洛邑,只是搞清楚事實有點不甘心。為了擴大戰果,他甩出了撒手锏。

“您提拔虢公也是對的,虢公才能出眾,足以擔當上卿,我還是讓賢吧!”

這一招叫撂挑子,正式點說叫罷工。

周平王確實慌了,國不可一日無君,也不可一日沒有上卿,換到今天,人家會認為你組不成內閣,進而懷疑你的合法性。于是,周平王馬上否決了姬寤生的辭官請求,并耐心細致地做起了他的思想安撫工作,讓姬寤生不要輕信謠言。

但兩句話是打發不了姬寤生的,姬寤生一臉誠懇,對自己這些年的工作失職進行了深刻檢討,表示實在不好意思再干下去了。

如此刻意地作秀,姬寤生到底想干什么呢?他到底想從周平王那里得到什么?土地自然是不可能的了,周平王的自留地也不多。榮耀與職位,他已經有了。這樣看來,姬寤生頂多希望周平王能夠認識到一個強大的鄭國對周王室的重要性,然后強化一下自己在周平王心中的地位,讓對方對自己專心專意。那位虢公,你就把他忘了吧!

這樣的無預期行為導致了結果的不確定性。周平王被逼得走投無路,又被姬寤生的辭官行為搞得心中慚愧無比,情急之下,他脫口而出:

“你要不相信我,我將王子狐送到鄭國去!”

過了一會兒,姬寤生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這句話來得太突然,他一時腦子也沒轉過彎來,下意識地說道:

“那我把我的世子送到洛邑來……”

成交!

周平王跟姬寤生互相將兒子送到對方的都邑,當然不是上演《變形記》,好讓子女互相體驗新生活,事實上這是一種稱為質子的政治行為。

事情就這樣解決了,雙方達成和解,王子狐去新鄭來保障周平王對姬寤生的信任,鄭國的世子忽來到洛邑確保姬寤生對周平王的忠誠。這件事情在歷史上被稱為周鄭交質。

周平王無疑是這起事件最大的輸家,他本來想教訓一下姬寤生,結果非但沒有動人家的一根毫毛,還搭進去了一個兒子,這實在是一個悲劇,這個悲劇根本上還是他的實力太弱造成的。但姬寤生并不是贏家。

就結果來看,姬寤生這一次外交之行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但打消了周平王分權的念頭,還撈回了一個王子。但實際上,姬寤生犯了一個大錯。

錯在這件事情有點不符合禮儀。

在春秋時期,諸侯之間互相交換質子,是增進兩國戰略互信、維護地區之間安全穩定的重要外交手段,但這種手段一般只用于平等的兩個諸侯國之間。天子跟諸侯交換質子,此舉將周天子置于跟諸侯同等的地位,破壞了周天子高高在上、眾諸侯國緊密團結于下的舊有秩序。史學家認為,這就是春秋之亂的源頭。孟子先生甚至說,春秋無義戰。什么叫無義戰?當諸侯國不再把天子當領導,隨便出兵以大欺小,以力壓人時,就是無義戰了。

舊有的秩序就這樣被破壞掉了。

對姬寤生而言,他在享受天下重新洗牌帶來的利益之前,先要承受這次洗牌給他帶來的動蕩。因為牌是他親手開始洗的。

他本可以跟周平王好好聊聊,承認一下自己的錯誤,然后表個態,相信周平王還是會原諒他的。畢竟,他們的血緣關系還是很近的嘛,他們的爺爺還是親兄弟。可他大概由于剛擺平了弟弟,意氣風發,不但逼得周平王低了頭,還把人家的兒子領了回來。

這一趟洛邑之旅,本是一次和解之旅,最后卻埋下了更深的仇恨。

姬寤生領著王子狐回到了新鄭,舉國轟動,別人從周王室那里頂多娶個女人回來,你竟然把周朝的男人給弄了回來。姬寤生得意之余,也還是很小心的。他馬上找了最干凈舒適的旅舍安置這位王子,平時經常關心王子狐的生活,包括夜生活。

他知道這位王子終有一天會接掌天子寶座,按周平王的年紀,這一天不用等太久。畢竟周平王已經做了幾十年的天子,年齡很大了。這大概也是姬寤生聽說周平王要質子時,沒有拒絕的原因。將這位王子狐接到新鄭來,大家可以培養感情,最好成為鐵哥們兒,等王子狐接任天子,那一切都好說了。

不得不說,姬寤生的算盤打得還是挺精的。但有一句老話:人算不如天算。

姬寤生把王子狐接到新鄭不到兩個月,周平王就死了。也不知道姬寤生跟王子狐的感情培養到什么地步了,但人家爹死了,感情的事情還是放一放吧!姬寤生立刻安排車子送王子狐回去接班。

事情到了這一步,還不算太壞,畢竟王子狐在新鄭住了一段時間,受到過鄭國人民的熱情款待,就算沒有感情,也不至于有什么仇恨。

但上天似乎有意要考驗一下姬寤生,王子狐大概由于一路奔波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在死了父親和馬上要當天子這兩件重大事情的雙重刺激下,突然發病,連登基儀式都沒準備好就薨了。薨就是死了的意思,天子死了稱崩,諸侯死了稱薨。王子狐沒有登基,只能享受諸侯待遇,薨掉了。

這下姬寤生悲劇了。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的孫子、王子狐的兒子林繼承王位,這是東周歷史上的第二位天子,史稱周桓王。

姬寤生鄭重其事地宣傳,周平王是天下諸侯的共主,也是鄭國人民的老朋友,鄭國對周平王的去世表示沉痛哀悼,并表示如果周王室有任何需要鄭國的地方,鄭國一定鼎力相助。

事實上,周王室確實有困難。這些年,周王室在諸侯國的影響力下降,各國應該上繳的稅收也有一筆沒一筆,現在周平王死了,周王室這個原本天下最大的財主家里竟然國庫空虛,連給周平王送葬的錢都湊不齊。這實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姬寤生意識到這是拉攏周王室,跟新任天子建立良好關系的一個契機,他準備掏腰包資助一下周平王的葬禮。但很快,他收到一個很不好的消息。新任天子周桓王已經派人去魯國求助了。

周王室怎么會想到去魯國拉贊助呢?

從史書上看,這似乎沒有太大的問題。早在前些年,魯國國君魯惠公去世,周平王特地派大夫宰去送了喪葬禮物,當時送了人情,現在回收也正常。但送禮那件事出了一個大大的笑話。

也不知道是周平王記錯了日子,還是這位宰半路上開溜干別的事,等把東西送到時,已經是第二年的秋天。魯惠公已經埋了,人家哭也哭完了,埋也埋干凈了,你又舉著喪葬禮物上門,總不能為你把魯惠公挖出來再辦一場葬禮吧!

魯國人面面相覷,可周王室的思維不是魯國人可以想象的。宰帶著沒趕上的遺憾表情,又掏出一份吊禮,認真地說:“這是給貴國仲子的。”說明一下,仲子是魯惠公的妻子。

意思是說,魯惠公的我沒趕上,仲子夫人的我總該趕上了吧?

何止是趕上了,簡直是提前了。

仲子夫人雖然死了丈夫,哭得死去活來,身體也一直很差,可她老人家還活著呀!

這下連一向好脾氣的魯國人也怒了,特地在史書里記載:非禮也!

周平王的葬禮外交因為不注重細節已宣告失敗,魯國人也沒有忘記這件事,等周平王死了,魯國連追悼會都沒有參加。

有了這么不愉快的回憶,可周桓王依然放著近鄰不找,厚著臉皮要拿自己的熱臉去貼遠親魯國的冷屁股,這就讓人費解了。

所有讓人費解的舉動一定有一個明確的原因,只是這個原因有時候隱藏得很深,周桓王主動向魯國發出援助的請求同樣也有深層的原因。這個原因要追溯到五十多年前的那段慘案:犬戎之亂。

五十多年前,周幽王為了博褒姒一笑,在烽火臺上玩火,以引諸侯來救。他還廢掉了申后及太子宜臼,并準備加害太子。太子宜臼只好逃到外公申侯家。而周幽王不依不饒,起兵攻打申國,無奈之下,申國請來了犬戎進行反擊,本來只是想保衛一下家園,沒想到,周幽王不經打,一打就敗,一敗就崩了,而申公一不小心就從自衛反擊變成了反攻鎬京。

勝利來得如此突然,那就繼續走下去吧!

史書記載,申侯、魯侯、許文公立平王于申。也就是說,申國、魯國、許國共同扶立平王為周朝新任天子,平王正是太子宜臼。但據后人分析,這里面是夾了私貨的。太子宜臼變成平王不假,申侯跟許文公大力扶持也不假,但魯侯比較冤,他是“被參與”了。

犬戎之亂時,除了申國、許國之外,還有秦國襄公、晉國文侯、鄭國桓公(姬寤生的爺爺)、衛國武公紛紛前來拯救周幽王,魯國根本沒參與,根本原因是魯國離得比較遠,在交通不發達的春秋,距離是個問題,想參與也趕不上,但申國、許國非要拉上魯國也是有原因的。

魯國是周公旦長子伯禽的封國,在諸國之中,它有一個特殊的職能:掌天子之禮,負責王朝宗正、史官、祭祀等等有關禮儀方面的工作。所以申國、許國硬把魯國拉上,無非是表示這是合乎禮的。但魯國人對禮儀之國這個身份深感自豪,也非常珍惜這份榮譽。他們是斷然不會參與周平王這檔子事的。

因為周平王的天子之位來得不那么合禮。

周平王是殺了父親才登上王位的,就算他是正宗的嫡子,就算他是被冤枉的,就算他是自衛反擊,但他依然是一個弒父殺君者。

姬寤生不過請母親搬到鄉下去住,就被國人批評,周平王連父親都殺了,他怎么可以當天子呢?

魯國不但不參與,還一直拒絕承認周平王的合法地位。他們對周平王擅自使用其姓名權的做法也強烈不滿。在他們看來,支持周平王,不如支持另一位。

在申國扶立周平王的同時,西虢國立了周朝另一位王子余臣為天子,史稱周攜王。周平王與周攜王并立的事情在史上稱為二王并立。

這位攜王雖然不是嫡子,但他還是比周平王更具合法性,畢竟人家沒有弒父殺君嘛!

在這場天子對抗中,周平王笑到了最后。他的辦法很簡單,送土地。

故事書里告訴我們,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拿誠信開玩笑,結果第二次,真的“狼來了”的時候,諸侯國都不來救。事實上,這是錯誤的,明明秦國襄公、晉國文侯、鄭國桓公、衛國武公都帶著兵馬來了嘛!

當然,他們來不是為了再次傾情參演烽火戲諸侯的大戲,更不是為了勤王,他們是為了土地而來。

有一位思想者曾說,所有的政治活動都只有一個最終的目的:土地。周平王特別懂得這個道理,他將黃河西岸的地方給了晉,換來晉國的支持。最后,他的競爭者攜王為晉所滅。

而他將原先被犬戎占去的地方給了秦,說起來,犬戎跟他還是患難兄弟,當初要不是犬戎幫忙,他早就被父親消滅了,但此一時彼一時,當年的太子宜臼已經當了天子,怎么好跟那些吃生食的野人搞到一起。

最后,他支持鄭國滅掉了東虢國,換來了鄭武公的支持。

攜王就沒有這樣大的魄力了,“攜”這個謚號的意思就是怠政外交。不會搞外交工作,等待他的只有失敗。

贏家周平王也不快樂,他將家搬到了洛邑,史學界也習慣將這一年定為春秋之始。以周平王的想法,大概也是想開創一個新局面,借此拉近與齊、魯、宋等國的關系,可他發現自己并不太受歡迎,這也不奇怪,一來,你分了地給晉、秦、鄭,我們齊、魯、宋又沒占到便宜,憑什么搭理你?二來他身上還背著弒父殺君的政治包袱。

周平王意識到了自己的這個先天缺陷,但在早期,他有著秦、晉、鄭的支持,尤其是鄭武公的大力支持,家里有糧,心中不慌,也就沒有把齊、魯、宋這些老牌大國放在眼里。但隨著鄭武公的去世,新任鄭國國君也就是姬寤生忙著跟弟弟較勁,基本上不管他,導致王室收入下降。更重要的是,周平王年紀越大,越看重名聲。

平心而論,弒父殺君這種事他也不想的,況且又過去了那么多年,但那些姬姓大國老是抓著不放,一直拒絕承認他王位的合法性。這讓他感到很不是滋味。他發現再跟鄭國混下去,經濟上撈不到好處,政治上得不到認可,不如趁早做出改變。

周平王做出的第一個改變,就是提拔西虢國的虢公忌父,表面上看是要分姬姓的權,但實際上是向齊、魯這些大國發出一個強烈的信號。

不要忘了,虢公忌父的父親虢石父是周幽王的死黨,西虢國還曾經立了另一個天子攜王。周平王提拔虢公忌父,等于向齊、魯等大國投了一塊問路石,表示他對當年的事情也十分后悔,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對攜王的事情也很抱歉。但事情已經過去了,我愿意改過自新,大家忘掉歷史,展望未來可好?

工于心計的姬寤生第一時間猜到了周平王的小心思,這才火速趕往洛邑,展開外交攻勢,還不顧地位的差異,把人家的王子帶了回來,也就是警告周平王老老實實地待在鄭國的羽翼之下,不要給齊、魯兩國示好。

這樣的舉措,因為周平王跟太子狐雙雙去世宣告失敗。

周平王雖然丟掉了西周的大片土地,但他忍辱負重,終于開創了東周的新局面,使周王室又得以延續下去。現在,他的繼任者周桓王對他棄鄭而投齊、魯的政治構思心領神會,一上臺就表現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與非凡的執政勇氣以及細膩的外交手段,不得不讓人嘆服少年可畏。

周桓王不惜暴露家窮,向魯國借錢,無異于向魯國示好。

周王室親自求上門來,魯國人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滿足?,F在弒父殺君的周平王已經死了,他的孫子是無辜的嘛!況且魯國想認可的攜王都變成灰了,周王室獨此一家,別無分號,你不認可他,又能認可誰呢?魯國人繃了這么多年,覺得也挺沒意思的,于是,借著這個臺階,大筆一揮,友情贊助了周平王的喪葬事宜。

收到魯國的贊助費后,周桓王邁出了第二步,準備再次提拔虢公忌父為卿士。這位忌父先生上次跑了路,本打算避兩年,但沒想到周平王崩了,作為長期跟王室保持良好關系的小國,忌父只好硬著頭皮來洛邑參加周平王的追悼會,想著快去快回,周桓王在辦喪事,不會有精力注意他??蓻]想到,這位少年天子是搞政治的高手,剛說完節哀順變,忌父就被要求出任卿士。

忌父當場謝絕,上一回拒絕,還是下意識地避險機制起作用,最近他更是想明白了,自己要不要當這個上卿,不僅僅是個人的工作問題,也不是領導的信任問題,而是他已經成了周桓王與鄭君姬寤生,乃至鄭國與齊、魯、宋等國之間政治斗爭的棋子。

拒絕之后,忌父想了很多的說辭,準備應付周桓王的勸說,但奇怪的是,周桓王并沒有像他爺爺那樣細心做他的思想工作,只是淡淡表示:你要是真不愿意,那就算了。

忌父頓時涌起一股莫名的失落感,原來能被當棋子,說明自己還有利用價值,要是連棋子都當不了,才是最無趣的。

而周桓王之所以點到為止,那是他已經達到了目的。他再一次向那些老牌的姬姓大國發出了強烈的信號,這個信號仿佛奧巴馬競爭美國總統時的口號:

We Need Change!(我們需要改變?。?/p>

作為周王室的原把持者、利益既得者,鄭國當然要對周王室的窮極思變說不!

姬寤生很快拿出了他的應對之策。

公元前720年四月的一天,王畿邊境溫地的長官——我們且稱他為溫叔吧,收到一份情報,有一支全副武裝的大軍正朝城邑而來。溫叔爬上城樓一看,果然,遠處揚起一片塵埃。

一看來者不善,溫叔立馬下令關上城門。

對方很快就殺到了城下。

這伙人自稱是鄰國鄭國的軍隊,因為今年境內發生旱災,家里沒有吃的,特地拉著隊伍過來就食,他們開價要粟千鐘。

溫叔擦了一把汗,搞得來勢洶洶,把人嚇得半死,結果不過是一群要飯的。當然,這群武裝要飯團的胃口不小,要粟千鐘。春秋時計量單位五花八門,但粗算一下,當時一畝地的產量也就一鐘左右。這群人一開口就要一千畝的產量。

溫叔的倉庫未必有粟千鐘,就算有,溫叔也沒有給的意思。他向城下喊話,表示城里的糧食都是天子之物,天子沒有發文件,自己不敢隨便慷天子之慨。

必須得說,溫叔還是有勇氣的,面對全副武裝的大軍,他忠于職守,打死也不開門。他也做好了對方要飯不成就硬搶的心理準備??善婀值氖牵@伙人聽說沒有飯給他們吃,又呼啦啦地從城下走了。

原來只是流竄作案。

溫叔驚魂稍定,沒多久,他又收到了一個消息,這伙人竟然在地里割起了麥子。

當然,這群明火執仗的人不是幫老鄉收麥子,因為收割下來之后,直接脫了粒做起飯來。還一吃好多天,等溫叔顫顫巍巍來到野外,發現原本金黃的麥地里只剩下光禿禿的麥稈跟滿地發黑的土灶。

這也太欺負人了!溫叔的心頭涌起一股怒火。

率領這群“餓狼”的人是鄭國的卿士祭仲。這會兒,周平王先生跟他的兒子還躺在棺材里沒下葬(周平王是七月下葬),周王室的棺材本都是跟人家要的,鄭國本來是王室上卿,應該去洛邑幫著籌集資金,發送先王,卻跑來吃天子的糧,讓天子無糧可吃。這不是落井下石嗎?

姬寤生覺得還不過癮,到了秋天稻子將熟的時候,又派出軍隊到周的成周(也就是洛邑)搞了一次秋收行動。

大家可能覺得這樣是不是太兒戲了,領著大軍前來,怎么說也得攻攻城池、殺兩個人吧?跑到人家地里,把人家的麥子割了算怎么回事?

事實上,姬寤生的割麥行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種行為現在通常稱為反制。所謂反制,就是對敵對人物和勢力的行為進行回擊。這種措施比抗議要嚴厲,比開戰又要和緩。

如果說姬寤生第一次跑到洛邑,是向周平王提出外交抗議的話,那這一次割麥事件就是正式做出反制。

周桓王跟魯國勾搭,又提拔虢公忌父,用心是險惡的,性質是惡劣的,還付諸實際行動,從魯國拉回了真金白銀,那姬寤生光是表達密切關注、強烈抗議就不夠了,但要是直接開戰又顯得反應過激,畢竟人家只是借了點錢嘛!

于是,姬寤生針對周王室的行為制定出了這個割麥的反制行動。事實證明,這個反制行動還是比較成功的,一是展示了實力,二是表達了不滿,三是沒有擦槍走火,釀成流血沖突。

割麥的消息傳到洛邑后,周桓王年少氣盛,堅持出兵,但在大家的勸阻下,還是打消了動武的念頭,只是下發了一份文件給全國,要求大家提高警惕,防火防盜防鄭國。

此事稱為周鄭交惡。

至此,由鄭桓公開創,鄭武公鞏固的周鄭關系正式破裂。

客觀地說,鄭周交惡的責任并不全怪姬寤生處置失當,周平王窮極思變、周桓王繼承其志,而姬寤生只想把周王室當成自己把持下的一個擺設,雙方的目標發生沖突,感情破裂在所難免??偠灾澜缟蠜]有永恒不變的友誼,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同樣適用于那個論斷:唯一不變的是變化。

姬寤生馬上就要面對因為周鄭交惡而產生的一系列后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准格尔旗| 汽车| 台东市| 错那县| 阳新县| 乳源| 象山县| 太仓市| 留坝县| 南充市| 伊吾县| 丰原市| 专栏| 蓝田县| 渑池县| 桃园县| 东乌| 榕江县| 宁远县| 彭水| 徐水县| 罗江县| 喜德县| 巨野县| 浪卡子县| 邯郸市| 古丈县| 阜阳市| 保亭| 乐陵市| 大邑县| 达州市| 永和县| 西乡县| 双江| 刚察县| 桓台县| 建水县| 堆龙德庆县| 兴山县| 黄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