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身柴門中
在這個世界上,有好多人認為人是生而平等的。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在啟蒙時期提出天賦人權學說,主張人天生享有生存、自由、平等、追求幸福和財產的權利。佛家主張人人生來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浇陶f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有原罪……
老漢在滾滾紅塵中摸爬滾打了幾十年,對人生而平等的說法,有了點自己的想法。人有生有死,無人可以避免,是生而平等的;人生下來,都有一顆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的心……但是,我認為人生來就有不平等之處:有人出身富家,生下來就錦衣玉食;有人生在尋常百姓家,粗茶淡飯、棉麻布衣;有人生在赤貧人家,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都是人,生而平等嗎?佛性也好,天賦的人權也罷,人生下來在精神上可以是“平等”的;但在物質上,除了人人都有生老病死,其他的就不平等了。只要社會生活中還存在財產、地位、權力的不平等,人生下來就是不平等的。
我的觀點也許在學理上并不完善甚至難以成立,但是,人生下來就不平等,這是我切身的感受。也許,這與我的出身、成長環境有關。
我出生在川南長江邊的一個小鎮上,父親是個手藝人,斗大的字不識一個,一輩子靠做竹器為生。母親目不識丁,除了做家務,還幫父親打打下手。父母親風里來雨里去,沒白天沒黑夜地操勞,只換得一家幾口勉強度日。我們家的鄰居幾乎也都是窮人,窮人家的孩子在一起,打打鬧鬧、嘻嘻哈哈,光屁股、打赤腳,菜當三分糧,大家差不多,倒也沒想過什么。稍微大了一點,看到有錢人家的孩子白白胖胖的,穿著漂亮的衣服,衣兜里總裝著零食,面黃肌瘦的我眼里饞饞的,心中閃過一絲念頭:他們為啥跟我們不同呢?
再大些,上學了,家庭貧富不同給孩子造成的境遇上的差別,越來越大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慢慢明白:我們這些窮孩子,生活、讀書處處艱難,不是我們的過,也不是父母的錯。老天爺要把我們送到窮人家,不是我們自己做得了主的!一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生在什么樣的家庭。同時我也發現,我們這些窮孩子的腦袋瓜,并不比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笨。我們和他們,生活水平可以天上地下,但頭腦都在一個起跑線上。
后來,上了大學,我更懂得了一個道理:一個人生在什么樣的家庭,自己無法選擇;而努力不努力、走什么樣的路,是自己可以選擇的?;厥淄?,我不怨自己出身柴門,甚至慶幸自己生在貧家。因為,這種出身雖使我吃了不少苦,可使我受了更多益。
早早地學會了生活。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并不是因為窮人的孩子有特殊的才能,而是為生活所迫。我的父母整日為一家人的溫飽忙碌、操勞,有時候到幾十里以外的山里干活,一去就是十天半月甚至幾個月。記得那時,我十多歲,妹妹還不到十歲。我們要上學,只好自己在家過日子。挑水、買菜、買油鹽醬醋……妹妹還沒有鍋臺高,就站在小板凳上做飯了。我們長大了,在生活的道路上遇到過很多不小的困難,我們沒倒下,自己能生活。蓋土房、打家具、做工作、成家立業、生兒育女……我們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老了,自己料理生活不犯愁。現在想來,不能不說得益于出身窮人家。
爭一口氣。家庭是孩子生長的土壤,出身貧家的孩子就像長在瘠薄土地上的苗,生活、讀書比富裕家庭的孩子難得多。我曾經為家庭的清貧自卑過。但是,我沒有泄氣,而且漸漸堅定了一種信念:都是一個腦袋兩只手,別人能做到的事,我經過努力也應該能做到。于是,決心要爭一口氣。條件差怎么辦?多下苦功夫,以勤補“缺”。經過艱苦努力,念書終于未落人后。走上社會,幾十年的人生路并不都平平坦坦,甚至摔過大跟斗,但我雖然有過痛苦、迷茫,最終沒有停下向前的腳步。我這一生,不服輸的脾氣在兒時就開始逐漸形成了。坊間說“柴門出公卿”,大概就是說貧家子弟多不甘于現狀,會發憤圖強吧。當然,我算不上成功,更遑論“公卿”,但說的是這個理兒。
懂得感恩。從上學開始,鄰居、老師都說“這個娃兒很努力”,我也自認為讀書比較刻苦。其實,那時候我并不懂得多少道理,也沒有想過將來長大了要做個什么大事之類,只是覺得父母親讓我上學讀書太不容易了,我不能對不起他們。每當我想多玩玩兒、偷點懶的時候,眼前就晃過父母在燈下熬夜做活的情景。當我遇到困難想放棄的時候,就想起父母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供我讀書多么不容易。幾十年,我孝敬父母,疼愛親人,除了血緣,還有感恩。人說“貧家多孝子”,大概是因為窮孩子早早知道生活的艱辛,更懂得感恩吧!
我家幾代人沒有進過學校門,我成了家鄉新中國的第一代小學生。減免學費、政府為我買到北京上大學的火車票、享受助學金……使我從小學念到大學畢業。后來,我選擇做一名共產黨員,決心一輩子跟黨走,應該說源于對黨感恩。
容易知足。出身柴門,兒時開始便粗茶淡飯、棉麻布衣,直到上大學,打赤腳、穿補丁衣服也是常事。漸漸習慣成自然,安于一般的生活,容易滿足。有人認為很艱苦的時候,我覺得好像還行。工作了,成了“知識分子”、當了干部,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變化,我仍以有吃有穿、不冷不餓為滿足,沒想過大富大貴。幾十年不貪不占、兩袖清風,我以為與容易知足不無關系。
老來想想,人生來的不平等,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境遇。我以為,人的出身也要“揚長避短”。出身富家,若能發揮經濟條件好的優勢,可能學得更好、更容易做成些事情。出身書香門第,若能借助家中來往多“鴻儒”、父母有文化、家里有藏書的長處,也許更可能成就一番事業;出身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