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930年1月《中學生》雜志創刊,由夏丏尊主編,這是一份以初中高年級和高中學生為對象來指導他們文化學習的月刊。夏丏尊在《中學生》的《發刊辭》中說:

中等教育為高等教育的預備,同時又為初等教育的延長,本身原已夠復雜了。自學學制改革以后,中學含義更廣,于是遂愈增加復雜性。

合數十萬年齡懸殊趨向各異的男女青年于含混的“中學生”一名詞之下,而除學校本身以外,未聞有人從旁關心于其近況與前途,一任其彷徨于紛叉的歧路,饑渴于寥廓的荒原,這不可謂非國內的一件怪事和憾事了。

我們是有感于此而奮起的。愿借本志對全國數十萬的中學生諸君,有所貢獻。本志的使命是:替中學生諸君補校課的不足;供給多方的趣味與知識;指導前途;解答疑問;且作便利的發表機關。

葉圣陶是《中學生》的發起人之一,并與夏丏尊、章錫琛、劉大白、周予同、林語堂、舒新城、豐子愷、顧均正等九人組成“中學生勸學獎金委員會”,募集基金,向優秀的中學生頒發“勸學獎金”,《中學生勸學獎金章程》就刊登在《中學生》創刊號上。

1931年2月,葉圣陶正式辭去商務印書館的職務,改任開明書店編譯所副主任。《中學生》自1931年3月號起改由葉圣陶主編?!吨袑W生》每月1日準時出版。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軍再次進攻上海,開明書店正處在火線上,在排印中的《中學生》總第七十七號連同開明書店的編輯、出版、發行部以及為開明書店承印書刊的美成印刷廠,全被日寇的炮火轟毀,《中學生》被迫???。葉圣陶則于同年9月舉家西遷,先后流亡到重慶、樂山和成都。1939年5月5日,《中學生》以《中學生》(戰時半月刊)的刊名在桂林集稿編輯排印,在重慶、昆明兩地同時出版,葉圣陶任社長。1941年9月,《中學生》(戰時半月刊)改為月刊,篇幅約增一倍,每月5日出版。1943年5月1日,《中學生》雜志編輯部由桂林遷到成都,由葉圣陶主編。抗戰勝利后,葉圣陶“東歸”,《中學生》也回到上海出版。1949年春,葉圣陶“北上”擔任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中學生》自1949年4月號(總第210期)起,由張明養主編。1949年9月1日,《中學生》9月號(總第215期)出版后與《進步青年》合并,自總第216期起名稱改用《進步青年》,刊名下邊注有“原名《中學生》”的字樣,仍在上海出版。1950年底,中央出版總署取消《進步青年》這個刊名,恢復《中學生》,并把《中學生》的讀者降到初中程度,以文化教育為主,由葉至善和劉重主編,在北京出版。如今,《中學生》已經走過了九十個春秋,歷盡風霜雨雪,與時俱進,日新月異。

葉圣陶主編《中學生》長達十九年之久。從1931年3月到1949年3月的十九年間,正是國難當頭、民不聊生的時代。反動當局倒行逆施,標榜所謂“黨化教育”,提倡讀四書五經,提倡文言,借以束縛學生的思想自由和創造才能的發揮,妄圖使充滿活力和求知旺盛的中學生成為他們的馴服工具。葉圣陶不滿意當時的中學教育,認為把學生禁錮在呼吸不到新鮮空氣和接觸不到溫暖陽光的課堂里,硬逼他們閱讀反動當局欽定的課本和講義,是培養不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健全的公民來的。因而想通過辦好《中學生》,用來幫助學生們認清面對的世界,認清自身所處的地位和肩負的責任,引導他們訓練自學的能力和思考的能力,培養他們從各個方面獲取知識;同時潛移默化,提高品德和修養。“受教材并不等于受教育”,這是葉圣陶和夏丏尊一貫的思想。他們始終反對應試教育,提倡素質教育;抨擊“黨化教育”以及“中學生程度低落”等種種奇談怪論,相信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滿腔熱情地希望青年們“懷抱著理想”,“認真地生活”,鼓勵他們珍惜年華,振起民族精神,和“最大多數的人”一起,當好“世界的舵手”。

夏丏尊是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教育家、編輯出版家,葉圣陶是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編輯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學養好、為人正、人脈廣,與文學、教育、出版、科學、藝術乃至政界都有廣泛的聯系,因而能像吸盤似的吸引住許許多多的文學家、教育家、藝術家、科學家為《中學生》撰文、作畫和題字,其中最重要的作者有魯迅、茅盾、朱自清、朱光潛、豐子愷、郭沫若、周作人、金仲華、劉薰宇、呂叔湘等,瞿秋白也曾以“宋陽”的筆名給《中學生》寫過文章,從而提升了《中學生》的品位和知名度。葉圣陶和夏丏尊又都信奉“愛的教育”,因而能以“中學生”為本位。通過在《中學生》上特設《青年論壇》《青年文藝》《各科學習指導》《可讀的書》《讀者之頁》以及《戰時青年生活》等專欄和特輯,鼓勵他們培養情操,塑造人格,施展才華,與此同時又悉心解答他們的疑惑,精心評改他們的習作,從而使《中學生》真正成了中學生的良師益友和寫作園地。編者和作者都把讀者看成自己的朋友,秉持跟讀者平等對話原則,與《中學生》的讀者一起探討面臨的切身問題,學習古今中外的各種知識,科學、社會、文學、藝術、天文、地理、數學、音樂、繪畫無所不包;刊登的文章一般采用老師講課的形式,盡量避免教訓的口吻,務必使讀者感到親切,喜歡閱讀又讀得懂,獲得實實在在的新的知識、新的思想、新的本領,這情景就好比給原來很封閉很嚴密的死氣沉沉的課堂打開了一扇窗口,讓外面世界紛紜活躍的景象和燦爛的陽光投射到課堂里來了,使學校與社會息息相通。葉圣陶在談到主編《中學生》的體會時說:我只覺得自己是融和在青年的隊伍里?!叭诤驮谇嗄甑年犖槔锸俏覀兊陌参浚⑹赖那嗄晷男南嗤ㄊ俏覀兊臍g快,所以我們不怕阻礙和困難,寧愿這個事業?!?span id="wtioiol" class="math-super">[1]“融和在青年的隊伍里”,把主編《中學生》上升到“事業”的高度,從而使得《中學生》自創刊之日起就像和煦的春風似的,熏沐著“年齡懸殊趨向各異”的讀者,被譽為“知識的寶庫”[2],不僅受到中學生和社會青年的歡迎,同時也受到文化教育界的關注,每出一期,大家都爭相閱讀。

20世紀60年代,葉圣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重新翻閱1930年至1951年的《中學生》雜志,把他寫的那些值得留存的文章抄錄下來(也有一部分是請別人代抄的),裝訂成厚厚的十一冊,共一百七十篇。這一百七十篇文章是真正意義上的“自選文篇”。這些“自選文篇”內容涵蓋中學生的生活、學習、人格、修養、交游等諸多方面,涉及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途、教育的方式方法、傳統與現代,以及青年的責任等重大話題,內容極其豐富。就主旨而言,或闡釋理論,或批駁謬誤,或抒寫激情,或指點迷津,或瞻望愿景,或鑒賞藝文,風格各異,但又相互交融,渾然一體,是蘊含著綜合性的特征又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的精品。經過時代而淘洗,這些“自選文篇”依然熠熠生輝,讓人常讀常新。葉圣陶始終認定青年是“早晨的太陽”,是“前途最有指望的人”。1934年歲盡日,他請豐子愷畫了一幅題為《朝暾》的水彩畫,精心印制后夾在1935年1月1日出版的《中學生》雜志1935年1月號,作為1935年新年的禮物,贈送給《中學生》的讀者。畫面上一條木船在浩瀚的江面逆流而上,坐在船上的四位青年迎著冉冉升起的朝陽,奮力劃槳,好一幅“中流擊水”的場景!這是葉圣陶對青年最熱切的期盼和最真誠的禮贊。他為《中學生》寫的文字也可以理解為“朝暾”,每一篇文章都能衍生為陽光雨露,滋潤著青年的理智和心靈,催促他們“中流擊水”,茁壯地成長。古吳軒出版社出版這本葉圣陶《中學生》自選文篇,是對葉圣陶最真摯的禮贊,也是送給當今的“中學生”以及他們的家長和老師們的一本很珍貴的讀物。

葉圣陶先生抄錄留存的《中學生》雜志文稿,一直被家人珍藏?,F經甪直葉圣陶研究中心周民森主任和家人商議,此珍藏交由古吳軒出版社出版,得以面世。作為近百年來文集的出版,對于中國近代文學的研究及葉圣陶研究都是濃重的一筆。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商金林

2020年6月9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源市| 沿河| 霍山县| 汉川市| 天津市| 乐安县| 德钦县| 连云港市| 喀什市| 高碑店市| 建瓯市| 新余市| 怀化市| 陆良县| 扎囊县| 山丹县| 明星| 临猗县| 偃师市| 长沙县| 绥中县| 泸水县| 社旗县| 普陀区| 宁国市| 济宁市| 浮梁县| 绥芬河市| 繁峙县| 夏河县| 福州市| 科技| 和静县| 岑巩县| 河池市| 固阳县| 六安市| 新绛县| 杂多县| 分宜县| 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