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塞塔石碑 The Rosetta Stone

局部
這塊石碑由英王喬治三世捐贈,高112.3厘米,寬75.7厘米,厚28.4厘米。1799年,拿破侖軍隊在埃及羅塞塔鎮發現了這塊石碑,因此被稱為羅塞塔石碑。后來法國戰敗,被迫向英國求和,石碑和其他文物一起被轉移到英國,成了英國國王的收藏品。
石碑上刻有三種不同的文字:最上面的是古埃及象形文字,又被稱為“圣書體”;中間部分的文字是由圣書體演變而來的埃及草書,又被稱為“世俗體”,主要在埃及民間流行;最下面一部分是古希臘文,當時的埃及已臣服于希臘的亞歷山大帝國,故這是統治者的語言。古希臘文被迅速破譯,與其他兩段文字相同,刻的是托勒密五世(Ptolemy Ⅴ)的一份詔書。由于“圣書體”本身只供少數祭司書寫,年代久遠,讀法和寫法早已失傳,因此石碑上其他兩種文字的對照成了破解“圣書體”的關鍵。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語言學家讓-弗朗西斯·商博良(Jean-Fran?ois Champollion)對古埃及象形文字十分感興趣,通過大量的研究,他最終成功破譯了石碑上的象形文字結構,完成了整個石碑的翻譯工作。根據他的發現,這些文字有些表意,有些是音節符號。這一成果為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認識和研究奠定了基礎。羅塞塔石碑的成功解讀也成為后世探索古埃及文明的一個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