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朗于宋淳熙年間率子劉受光遷徙于獅子山后,勤耕苦做,忠厚傳家。至第九代劉原達(生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乙巳年1365年)時,正值元明混戰之際,民不聊生。劉原達在亂世中,一片慈心,樂善好施,賑災救民,修橋修路,幾乎散盡家產,最后只剩下一棟青磚黑瓦的老屋和一頭老黃牛。
劉原達善德之舉四處傳揚,感動天神。一日,觀音菩薩化作一位衣衫爛縷的乞食老婦人,來到獅子山屋。劉原達見到老婦人,搬把椅子扶她坐下,并將自家鍋里僅剩的一只紅薯盛來送到她手里。饑餓的老婦人得到紅薯,急急送進口中,一口一口的咀嚼,卻難以咽下。劉原達怕老婦人哽噎,又舀來一碗水讓她喝下。直到老婦人吃完后,劉原達親自攙扶著送她走出屋場好遠。雅雀山神廟得道仙人有一天也化作一老翁,前來劉原達家中。劉原達早已家徒四壁,無物可施,就將天朗公留下的一只敬神的銅香爐送給他,自己用泥巴做一個香爐將就著用。仙人見此,即托爐上天,將原達所做善事一一稟報玉帝。帝點頭稱善,時旁觀音大士進言:“劉原達確實吃齋念經,積善有功,我也曾試探過,吃了他唯一的一只充饑的紅薯,讓他挨了餓…”,玉皇大帝很是憐愛劉原達,心中念叨著;“原達啊原達,原本原性就能達,這個名字好,是一個佛緣仙根的名字”,為了進一步考驗劉原達善舉的真誠,于是就命赤帝下凡再探個真真實實。
赤帝奉旨下凡,化裝成一個破衣爛縷,滿腿魚鱗瘡的叫化子,一手拿著一根打狗棍,一手提著一個破布袋,跌跌撞撞來到劉原達出家鳳凰山昭圣寺的念經堂外,席地坐下后,將棍和破布袋丟在一旁,二手抓腿,抓得魚鱗殼四起,濃血并流,淚流滿面,嚎嚎大哭起來。劉原達是個信佛之人,正在堂屋中念經,聞聲抬頭看堂外,見到一個可憐的叫化子,忙扶他進堂坐定,急忙倒來溫水幫他洗去腳上的濃血,脫下自己的衣服給他披上,送上熱茶,又弄來一大碗粥給他吃。當晚叫化子在劉家歇息,第二天劉原達親自上山采藥為他治腿上的魚鱗瘡,一連幾個月都是這樣。叫化子概不領情,腳好一點就外出游玩,到了吃飯時就回到劉家中吃飯。劉原達毫無半句埋怨,對叫化子的關心不減半絲。
有一日,不知道叫化子在哪里捉來一只烏龜,準備在經堂大門口殺了煮著吃。劉原達見狀忙掏錢將烏龜買下,放到屋場前的池塘里。叫化子拿著錢,笑嘻嘻的到街頭上買來一瓶酒,一腳狗肉,在劉原達的經堂大門口美滋滋地吃起來,酒足飯飽后走進經堂伏在正在念經的劉原達的肩臂上看經書,忽然嘔吐不已,把經書弄得一蹋糊涂,而自己卻倒在地上鼾聲如雷睡著了。劉原達見后,不生半點氣,打來溫水幫叫化子清洗干凈,輕輕把他抱放在自己床上,再到大門外井旁的大石上將經書用井水洗凈涼曬(現在塘湖昭圣寺有洗經井、曬經石之遺跡)。叫化子一覺醒來,已是傍晚時分,發現自己睡在劉原達床上,情不自禁道:“原達啊原達,果然果然一片善心與佛有緣。”叫化子起床后,來到曬經石旁,將經書翻動幾下,便一拐一拐緩緩向南而行。劉原達見狀,以為是怠慢了叫化子,叫花子生氣要走了,就忙上前挽留他:“先生不要走,有怠慢不到之處,請先生見諒。”叫花子停下,用棍子一指經文后,徑直而去。劉原達以為是叫化子讓他去收經書,走上前去,將經書拿起,發現曬經石板上寫有一首七律:
忽聞劉姓善門開,南方赤帝下凡來。
邊缽常饒貧子飯,破衣每近富翁齋。
青衣童子傳香信,紅粉佳人薦麝媒。
輕輕囑咐劉原達,伏虎山下鳳凰開。
劉原達見詩文后,覺得叫化子非凡人,急忙去追,叫花子好像在一邊走一邊等似的。劉原達緊追了上去,扯其衣巾道:“師傅,天都黑了,路險難行,請師傅再住一宿吧…”叫化子笑著說:“你按詩意去做就是,到伏虎山下,見到一個頭戴官帽,身穿官服,腰系官帶,手托方印的便是你妻,速速去吧!”說完一陣清風上天復旨去了。劉原達此時醒悟過來,原來是神仙化裝成叫化子來點化自已,忙望天跪拜叩謝。
正是:
道德人生善在先,秉承忠孝感蒼天。
虔心原達遵仙囑,還俗成家續善緣。
欲知點化如何,且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