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錢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沒錢,肯定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 大明:兌換系統
- 一肚的壞水
- 2045字
- 2022-06-13 12:39:33
首先宋朝的皇位是篡奪來的,得位不正,所以重文輕武,導致文官勢力太大,貪官污吏橫行。
然后還是因為重文輕武,導致宋朝軍隊的戰斗力不強,威懾力不夠。
加上又有外敵虎視眈眈。
所以不能把造反起義的事情,怪罪到發展工商業上。
事實上,正是因為發達的工商業,才支撐了宋朝這個畸形的王朝可以享國三百多年。”
“照你的意思,只要朝廷有錢,就可以長治久安?”
朱元璋若有所思,問道。
“錢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沒錢,肯定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藍春淡淡開口,“古人說,倉廩足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所以說別的都是扯淡。讓老百姓吃飽喝足,自然就能夠長治久安,江山永固。
而如果百姓不能夠依靠田地養活自己,那就必須給天下的老百姓另一個可以吃飽喝足的行業。
老百姓若是能夠從工商業中賺到錢,那么有沒有田地,都沒關系了,因為他們一樣可以養活自己。
所以,重農抑商太蠢了。
把農民都綁在田地里,又給不出足夠的田地,那么就只能造反了。”
朱元璋頓時沉默下來,不得不承認藍春說的有道理。
如果不能保證農民人人有田種,那就必須有另一個行業來容納失去田地的農民。
除了工商,再無他法。
“就算你說的是對的,但工商難不成還能容納全天下的百姓嗎?”
朱元璋淡淡反問。
沒有發生工業革命的時代,單純的手工業,和受限于交通條件的商業活動可容納不了太多人。
“現在不行,不代表以后不行。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只要科學技術跟得上,別說幾千萬人,就算是再多十倍,也是輕輕松松的。”
藍春隨口道。
“所以,這就是你口中的科學治國嗎?”
朱元璋眼眸一亮,終于說到正題了。
“確切的說,應該是科學強國。”
藍春糾正道,“治理國家是很復雜的事情,沒有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辦法。治大國如亨小鮮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但有一點始終未曾變過,那就是國強民富,則必然江山穩固。
所以不要管那些亂七八糟的治國之道,就死嗑這兩點就是了。”
“你說得容易。”
朱元璋嘆了口氣,國強民富,自然國泰民安,誰不知道,但哪里有那么容易。
“是很難。所以才需要科學來規劃。”
藍春淡淡道,話已經說到這份上,藍春也有點嗨了,描繪起心中暢想的理想的大明帝國藍圖。
“科學強國,利用科技改進武器裝備,讓大明軍隊始終保持世界第一的水平,那么對外可以開疆拓土,對內則可以保持國家穩定。
然后科學創造財富,創造更先進的生產工具,創造出更多的財富。”
藍春興奮起來,“這樣說,可能有些空洞了。那說個簡單的。比如說火銃。
如果可以將火銃改進成連發,讓火銃的發射速度比人眨眼都要快。
如果可以提高火銃的穩定性,百丈之內,指哪打哪。
如果可以讓火銃的威力變得輕易的洞穿盔甲。
那么以這種的火銃武裝起一支千人軍隊,是不是足以勝過百萬雄師?!
什么叫排隊槍斃,這就叫排隊槍斃!天底下誰人能抗?!”
朱元璋呆滯了,他對于火銃是比較重視的,但也從來沒有設想過這樣的場面。
但朱元璋細細一想,頓時呼吸變得急促起來。
以他戎馬一生的見識,知道如果真有這樣的火銃出現,那么只需要一支精兵,的確可以氣吞萬里如虎了。
但是可能嗎?
朱元璋沉聲道,“你說的這種火銃,不過是最理想的狀態,現實中能夠造出來嗎?”
“為什么不可以?!”
藍春大笑起來,“我不清楚現在的火銃是什么情況。但是在我看來,想要變成我說的那種火銃,無非就是需要更堅韌的鋼鐵,來承受火藥的燃燒。
無法就是需要更好的火藥配比來提高火銃的威力罷了。”
“你說的倒是輕巧。”
朱元璋哼了聲,紙上談兵誰不會。
“所以才需要科學啊。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去研究新式火藥的配方,去研究新的煉鋼之法。
新式火藥要怎么研發?一次又一次進行的不同的配比實驗罷了。一次次記錄實驗結果,只要花時間,早晚可以找出更好的火藥配比。
新式煉鋼之法更簡單,把焦炭弄出來就搞定了。”
藍春不爽了,他雖然是學歷史,對理科不懂。
但也知道華夏古代的鋼鐵產量其實很不錯的,特別是明朝的時候更是冠絕全球,舉世無雙。
煉鋼技術也是這個時代最頂尖的。
甚至都知道了用焦炭來煉鋼。
但就是因為沒有完整的科學體系,沒有辦法科學的去除鐵礦中的雜質,導致即使有人用焦炭嘗試煉鋼。
但也只是淺嘗即止,沒有發明出真正的焦炭冶煉之法。
到了清朝的時候,狗大清一通亂搞,別說繼承明朝時候的煉鋼技術,一下子不曉得退步到哪里去了。
要是能在大明弄出焦炭冶煉之法,分分鐘就能上演一出鋼鐵雄心,讓世人知道為什么鋼鐵就是力量。
“當然,說這些沒卵用。朱元璋那個傻蛋,根本就不知道鋼鐵和火藥代表著什么。”
藍春又嘆了口氣,氣得牙癢癢。
他不是亂說的。
因為明朝的時候官方對于鋼鐵冶煉根本不重視。
洪武十五年的時候,有個叫王允道的官員說磁州臨水鎮盛產鋼鐵,元朝在這里每年可以收鐵百萬斤,建議朱元璋能夠照舊處理,繼續在這個地方冶煉鋼鐵。
結果朱元璋不但拒絕了,反而說現在鐵夠用了,就不要為此折騰民眾了,然后把王允道杖之留海外。
王允道好心提醒朱元璋冶煉鋼鐵,結果卻別打了個半死,還被發配海外。
洪武二十八年的時候,朱元璋更牛皮。
直接下令罷除各地官營的冶鐵廠,允許民間自有采礦冶煉。
從好的方面想,這是朱元璋不愿與民爭利。
但壞處的話,自然就絕了大明鋼鐵技術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