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忘父之仇,卻有人稱贊之,曰仁。仇家稱意,言平雖同,暗有其弱,垢人相趨。
曾幾何時,仇家屠刀父之父及親鄰百人,父獨子相宿,忍辱負重,茍且偷生,終有一日兵起而生,不再受難于仇人刀下。然仇家未去,仍活虎于世。父見仇家逍遙于世,未見其過,然法度稱其正義,卻度仇人于快活,壓其受罪之人,三言兩語而過,父終于雷雨交加之夜晚。子不責,葬父于郊,同祖而陵,雖有每逢節祭之日,黃紙青香以祭,然卻無其他。仇家后百歲以亡,后存有人,相繼四十余年,兩家后代有人,香火即旺。因仇之在,天下以和睦,鄰言默仇相好,共修社居。子聽鄰言,與仇之子修好,交其友,穿其服,聯其姻,子相服俯瞻拜地,趨言貼耳笑忘,天下皆稱之仁德。仇之子不以為然,早之強然,今日強勢除削,心中存之不意,暗地磨刀霍霍而向之。鄰有人發覺其行詭,乃告子,子不以為然,曰行大義,不惡然其人。鄰愕然,未言其他。
后日,子仍行大德于仇子,好禮相往。后子家養家豬,雞鴨百余,時常以個位贈仇子。越而久,仇子見利,乃行說子,告之行大義,不受吝嗇,須傾禮。仇子欲承其信,乃小贈物品而奪其信之,子相往,財物、豬牛雞鴨各有多余,仇子稱善,挽手而贊曰:“公善聞名于世,山河猶人壯麗,復興大業未不可!”子聽為善,倩手而禮。
越幾年,子忘父之仇,兩代隔繼半百年。墳丘之上,雖光鮮其外,方遠蕭色驟然。仇子望其子家之利,漸透其親,子后代未聞其祖何,更未聞祖上之仇。子之后代只享娛樂,稱仇其親,好禮往來,不再務陵園墓,天地蕭色改其精神然,不再往復。仇之百年計,計在同澤,同化其人血,其人族,從而以精神亡之。
聞乎天地,傳其千年未曾改,刀劍相繼,存亡有序,精神存共族之天地,相紐共祀天下。天下之大,不可存一族而御之,異族方禮其地,相來禮賓而服,其服不以禮,以兵,以利。天下未有無利之私,未有無私之共,若存之,言其實而實其虛,蓋人矣!
(2022年8月21日)
大致譯文:
曾有一個人,忘掉了父親的仇恨,卻有人稱贊他仁慈。仇家心滿意足,雖然在言語上二者有相同之處,但實際上暗藏著報復的心理,并在行為上貪得無厭,利用世俗正義進行道德綁架,暗地里積蓄力量打敗你。
在很久以前,仇家屠殺了這個人父親的父親和百位親鄰。而這個人的父親獨自一人居住,忍辱負重,茍且偷生。終于有一天,他起義反抗仇家,不再受難于仇人刀下。然而仇家并沒有離開,仍然活在世上。這個人的父親看到仇家逍遙自在,沒有看到他們的過錯,然而法律卻說他們正義,卻將受罪的人交給仇家處置,只用三言兩語就過去了。最終,這個人的父親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去世。兒子沒有責怪任何人,將父親葬在郊外,與祖先同眠在一處陵墓。雖然每逢節日祭祀之日,他會用黃紙青香來祭拜,但除此之外并沒有其他表示。仇家百歲之后才去世,后來還剩下一些人,兩家后代相隔四十余年。因為仇家的存在,天下變得和睦,鄰里之間不再有仇恨,共同修建社區居住。這個人聽從鄰里的建議,與仇家的后代修好,與他們交朋友,穿同樣的衣服,聯姻。這個人對仇家的后代非常佩服,俯首帖耳地拜在地上,對仇家的后代非常尊敬。天下人都稱贊他的仁慈和道德。然而仇家的后代卻不以為然,他們內心深處一直存在著不軌的念頭,暗地里磨刀霍霍準備向這個人復仇。
后來有一天,這個人仍然對仇家的后代行善,以禮相待。后來這個人養了很多豬、雞、鴨等家禽,時常送給仇家的后代一些。漸漸地,仇家的后代見到了利益,便開始游說這個人,告訴他應該行大義,不要吝嗇財物。仇家的后代想要承襲他的信義,便用小禮物來奪取他的信任。這個人仍然與他們往來,財物、豬牛雞鴨等都有多余的。仇家的后代稱贊他好,挽著手稱贊他說:“你的善行聞名于世,山河與人一樣壯麗,復興大業并非不可能!”這個人聽了非常高興,也稱贊仇家的后代。
幾年之后,這個人忘記了父親的仇恨,兩代人相隔了半百年。墳墓之上雖然看起來很光鮮,但實際上已經荒蕪不堪。仇家的后代看到了這個人家的利益,漸漸疏遠了親人。這個人的后代也沒有聽說過他們的祖上有何仇恨,更沒有聽說過祖上與仇家的恩怨。這個人的后代只知道享樂,稱仇家的親人為朋友,以禮往來。他們不再關心陵園墓地的事情,天地之間的蕭瑟景色改變了他們的精神狀態,不再像以前那樣往復仇恨。
聞說天地之間,有相傳千年而不曾改變的東西,只有是那些刀劍相向,讓生存和滅亡成為有序的規律,然后用精神同化異族的文化,使其成為同一個民族,最后在同化血脈的情況下祭祀先祖。普天之下,不存在天下和而為一家的情況,異族之所以與你禮儀往來,其實他們誠服的不是你給他的禮儀,而是你用強大的武力震懾了它,然后給了他一定利益。天下沒有無利可圖的私心和無私的共性。如果存在的話,那只能說他們表面上是實實在在的,但實際上卻是虛假的。這是因為人都有私心和欲望!
(譯文有出處,部分未修改,改天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