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譯者序

古代印度文藝理論指的是梵語文學中的一些理論著作,其中現存的、已刊行的、有較大影響的有下列一些書:

《舞論》()。作者相傳為婆羅多牟尼,即婆羅多仙人(Bharatamuni)。成書時代約在公元前后。論戲劇、舞蹈、音樂等各方面。

《火神往世書》()。公元后的著作,其中有一部分論述文學。

《詩莊嚴論》()。作者婆摩訶(Bhāmaha)。約公元七世紀的著作。論文學和修辭學。此外還有一部同名的著作,時代較晚(九世紀)。

《詩鏡》()。作者檀?。?img alt="" class="inlin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F7525/23168404009295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image9-5.jpg?sign=1753440879-W2Re48rAxc8OJHYBNiwlNPBzTrXpqUWF-0-ab4f64e4a743103f99e686b3adee8ba6">)。約公元七世紀的著作。論文學和修辭學。

《詩莊嚴經》()。作者伐摩那(Vāmana)。八世紀的著作。內容與上兩書同類。形式則是“經”體,有“經”有“注”。

《攝莊嚴論》()。作者優婆吒()。約八世紀的著作。

《詩莊嚴論》()。作者樓陀羅吒()。約九世紀的著作。

《韻光》(Dhvanyāloka)。作者阿難陀伐彈那(ānandavardhana,意譯為歡增)。九世紀的著作。提出“韻”的理論,對后來影響很大。

《韻光注》(Locana,原意是“眼目”“照明”)。作者新護(Abhinavagupta)。約十至十一世紀的著作。這實際是一部專門著作,大大發揮“韻”的理論,成為后來直到現代的文藝理論權威。新護也作了《舞論》的注。

《曲語生命論》(Vakroktijīvita)。作者恭多羅(Kuntala)或恭多迦(Kuntaka)。十世紀的著作。它認為“曲語”即“巧妙的措辭”是詩的生命,不同意“韻”的理論。此外,不同意“韻”的理論的還有約十世紀的著作《心鏡》()。作者跋吒·那藥迦()。它強調詞有三種作用:包含意義,使聽眾普遍領會,使聽眾享受。原書已佚。

《十色》()。作者勝財(Dhana?jaya)。十世紀的著作。“色”即戲劇,本義為形式,這是一個術語。本書原是《舞論》中論戲劇部分的摘要和發揮,后來成了戲劇理論讀本。

《詩探》()。作者王頂()。十世紀的著作。論述詩的各方面,承認梵語(雅語)、俗語及另兩種地方語言有同等地位。

《辨明論》(Vyaktiviveka)。作者摩希曼·跋吒()。十一世紀著作。注重意義,認為領會詩要包括推理在內。

《詩教》()。作者雪月(Hemacandra)。約十一二世紀著作。兼論戲劇。另有一部同名著作,時代較晚(十二三世紀)。

《詩光》()。作者曼摩吒()。約十一二世紀的著作。這是直到現代還流行的文學理論和修辭學的讀本。

《辯才天女的頸飾》()。作者婆阇(Bhoja)。十一世紀的綜合性的著作。

《莊嚴論精華》()。作者魯耶迦(Ruyyaka)。十二世紀的著作。

《文鏡》()。作者毗首那他(,意譯為宇主)。十四世紀的著作。同《詩光》《十色》一樣是直到現代還流行的讀本。這書還兼論戲劇。

《味?!罚?img alt="" class="inlin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F7525/23168404009295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image11-3.jpg?sign=1753440879-9jCrKABYAV36oROQIpZ3v6j0ozNlVxQQ-0-55769fb0c11499a0426e3094d83f4c9a">)。作者世主(Jagannātha)。十七世紀的著作。這可算這類古典著作中的最后一部有地位的書了。

此外,當然還有不少各種各樣的著作(包括講詩的格律的書),但具有理論意義和歷史意義的,大致就是上列的這些書。

現在從這些書中摘譯出五部書的比較有理論性的章節,可以算是“管中窺豹”,不過見其一斑;也許可以借此稍微了解印度文化傳統的一角,并同我國古代的文藝批評理論略做對照。

下面分別把摘譯的五部書和譯文的根據做稍詳細的介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出国| 和政县| 绩溪县| 霍城县| 竹北市| 和林格尔县| 荔波县| 长垣县| 蒙山县| 靖安县| 天祝| 昭通市| 泰和县| 阿克| 汝州市| 蓬莱市| 新郑市| 屯留县| 桂林市| 海兴县| 江安县| 东乌珠穆沁旗| 喜德县| 永嘉县| 达孜县| 榆社县| 舞阳县| 丁青县| 永登县| 柳林县| 尉氏县| 溧阳市| 会理县| 揭东县| 都匀市| 嘉峪关市| 安西县| 康保县| 德兴市| 恭城| 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