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望資本主義4
- (日)丸山俊一 NHK“欲望資本主義”制作組
- 829字
- 2022-05-05 12:08:03
貨幣的抽象化歷史
剛才已經證明了“錢作為錢的價值>錢作為物的價值”這一關于貨幣的基本定理。從結果來看,這無非是從“所謂貨幣,因為它是貨幣所以它才是貨幣”這一貨幣的循環論證中推導出的定理。
貨幣作為交換媒介在人們之間流通,并非因為人們想得到貨幣這個物品,更不是因為國家發布的命令,只不過是因為它作為貨幣在人們之間流通而已。正如前文所說的那樣,如果作為物品的貨幣到達與其交換的人手里時,是比其他物品還想要得到的物品,那么誰也不會把貨幣轉交給別人,而只可能自己把它作為物品來使用。那時,貨幣就不再是貨幣。所謂貨幣,如果用好聽的話說是“流通于世間之物”;但如果用難聽的話說,就無非是誰也不想憋在手頭的“抽大王”中的“大王”。
這就是說,貨幣要想作為貨幣來流通,其作為物品的價值就越低越好。

當然,遠古時代,經濟還很落后,充當貨幣的物品并不固定,貨幣也許說不定什么時候就不再是貨幣了。由于經常要面臨這樣的風險,所以為了防備這一風險,人們或許無意識地將即使是作為物品也具有價值的金銀等作為貨幣來使用了。后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為了消除核查金銀重量和品質所帶來的不便,被鑄造出來的統一規制的金幣和銀幣就開始被人們所使用了。
再到后來,出于隨身攜帶金幣和銀幣外出既費力氣又面臨危險這一理由,保證能與金幣和銀幣相交換的票據和紙幣,就開始取代金幣和銀幣作為貨幣流通起來了。這就是所謂的可兌換紙幣。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人們不再將票據與金幣、銀幣相交換,印著1000日元及1萬日元這些金額的票據自身就開始作為可兌現紙幣流通起來了。這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紙幣。并且,硬幣雖然很久以前就開始出現,但金和銀使用起來會發生磨損,變得不再值錢,所以,小額交易便開始使用鐵、銅、鎳等這些廉價的金屬。這就是100日元及500日元之類的硬幣之起源。
通過回顧貨幣的發展史,我們發現從最初的本身就具有價值的金銀到金幣、銀幣,再到鐵幣、銅幣并用,逐漸地被價值低廉的東西所取代,如今就變成了幾乎沒什么價值的金屬片和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