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讓孩子打理自己的生活
- 這些事讓孩子自己去做
- 宋天天
- 5277字
- 2014-09-28 15:00:27
教子心經
隨著孩子越來越大,他的生活范圍由家庭擴展至團體校園生活,在逐漸社會化的過程中,他需要學習更多的自理能力,以應付生活所需,如脫衣、穿衣,脫鞋、穿鞋、整理床鋪等,這些能力應該從家開始培養(yǎng),并且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
現(xiàn)在,許多年輕的父母包辦了孩子的一切,家務活根本不讓孩子插手,如果孩子有心幫助大人干點什么,大人便會說:“把你的學習抓好,考試分數(shù)上去了比干什么都強,家里的活不用你干。”這樣的家長可真糊涂,如果孩子不干活,就不會對這個家表示關心,久而久之,可能會變得自私冷漠,好像是這個家的“局外人”。到那時父母醒悟過來,再埋怨孩子不干活,就已經太晚了。平時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孩子也要多跟父母學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免將來苦惱。
從小學到高中畢業(yè),王迪都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長大,真的是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等到進了大學,離開了家,離開了父母,王迪才突然發(fā)現(xiàn):以后所有事都要自己做了,而王迪卻什么都不會。記得第一次洗衣服時,王迪只洗了一件襯衫卻倒了半袋洗衣粉。加水后,泡沫流得到處都是,反復沖洗了20多遍,可水里仍舊有好多泡沫,花了一個多小時才漂洗干凈。那時王迪在心里埋怨父母,為什么以前不教她做,害她在同學面前丟丑。后來王迪問了問許多同學,他們也和王迪一樣,在家里家長沒有教過,自己也偷懶不主動學,現(xiàn)在都很狼狽。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不是什么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它不僅關系到孩子生活是否舒適,也關系到孩子有沒有自信心。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事事不會做,處處有困難的孩子,不僅生活上會遭受許多磨難,還會逐步滋長自卑心理,以至在學習和工作中也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而具備生活能力的孩子,什么事情都會做,什么事情都難不住他,他的自信心就會很強。
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使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播下愛勞動的種子,并使孩子富有進取精神,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個性品質,孩子長大后容易適應社會和周圍環(huán)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其他方面能力一樣,是從小培養(yǎng)和訓練出來的。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強,往往是因為他們的背后有父母在任勞任怨地侍候著。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就不可能自立,就很難應對今后激烈的社會競爭。兒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享受,往往會成為成年后苦惱的根源。父母的一片好心,往往卻變成了坑害孩子的慢性毒藥。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要想使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穩(wěn),更健康,為人父母者應當在孩子小時就要做個有心的“懶”家長。
做個有心的“懶”家長,就是要讓孩子將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好,不讓孩子產生“我不做的事情,父母都會替我做好”的想法。不要因為怕孩子會吃點苦就一味地遷就他們,一味地包辦代替。小時吃點苦,長大了就能更多地嘗到甜。要知道,父母不可能為孩子“服務”一生。
做個有心的“懶”家長,要有意地給孩子的生活制造一點小麻煩,發(fā)掘孩子的潛能,讓孩子想辦法去解決所遇到的困難。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困難,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應對挫折的能力。孩子將因此受益無窮。
做個有心的“懶”家長,要讓孩子在學會自理的同時學會感恩。在孩子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問題前后,家長進行適當?shù)囊龑В涂梢宰尯⒆芋w會到父母的辛勞,從而培養(yǎng)孩子尊重父母、尊重勞動的善良、感恩之心。孩子的品格也會因此更加健全。
做個有心的“懶”家長,可以讓孩子在自己勞動的過程中學會自立,學會待人,父母們何樂而不為呢?
盧杰斌的孩子14歲,讀初三,是一個成績優(yōu)異、發(fā)展全面的孩子,曾被評為縣“首屆十佳共青團員”。在學校里,老師們總是夸他從不與別人爭吵,即使別人惹他,他也都是寬容地一笑而過。在家里,他對長輩很有禮貌,除了學習,還時常主動幫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
盧杰斌是這樣教育他的:小學二三年級時,教他洗小衣物,開始不會,盧杰斌就坐在旁邊教他換水、漂洗。四五年級了,讓他拖地板。看著他將地板都拖干凈,臉頰上掛著晶瑩的汗珠,雖然心疼,卻不能表現(xiàn),只能說:你今天拖的地板,比媽媽拖的都干凈。六年級了,盧杰斌讓他洗自己的衣服。開始幾次,他說累,說你幫爸爸洗,怎么不幫我洗?盧杰斌說你這么大了,很快就要到中學里寄宿了,這是讓你養(yǎng)成愛清潔講衛(wèi)生的好習慣,怎么能和爸爸攀比!他一下子不說話了。慢慢地,兒子養(yǎng)成了衣服自己洗的好習慣。上初中了,盧杰斌利用雙休日教他煮飯。一家人吃著他煮的面條,他很有成就感,興奮地問家人好吃嗎?盧杰斌點點頭,指出如果再少放點鹽就更好了。飯后兒子還主動收拾碗筷。現(xiàn)在,即使他一個人在家,父母也不擔心了。
盧杰斌覺得,要教育孩子自立,必須從小事做起,需要家長的指點和表揚。當孩子有失誤時,也不要潑冷水,那樣會讓孩子以后不敢再做,要以耐心和愛心教導孩子。
孩子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父母的保護中,過度的保護或一再地跟在背后收拾爛攤子,只會縱容孩子重復犯同樣的錯誤而不自知,與其呵護他一路平安順利,倒不如培養(yǎng)他面對挫折的勇氣,訓練他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活處理能力的練習,會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父母應該以耐心和愛心教導孩子,依照孩子的發(fā)展能力,適當?shù)亟o一些機會,讓他動手做;做得好則給以鼓勵。初期指導時雖很麻煩、費時,但等孩子純熟后,他可能成為你的小幫手。
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處理能力是一項長期、繁瑣、細致的工作,進行這項工作,父母應做到以下幾點:
1.要有耐心,不厭其煩
例如,教孩子自己穿鞋、系扣子,父母要先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耐心觀察,還要及時地鼓勵,耐心地幫助。這比父母親自替孩子穿鞋、系扣子自然要麻煩些,又費時間,但是要知道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就是在一件件生活小事中培養(yǎng)起來的。
2.要遵循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原則
例如,在培養(yǎng)孩子獨立吃喝的方面,一歲時教孩子用小勺吃飯,到一歲半左右,就要教孩子左手扶碗,右手拿勺自己獨立吃飯,還要教他用雙手拿著茶杯喝水,飯后用餐巾擦嘴。到兩歲半,孩子就能順利地、干凈利落地吃完一頓飯。
3.可以通過游戲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例如,教三四歲的孩子自己洗臉,可以采用游戲的口吻:“今天媽媽和小明比賽,看看誰臉洗得又快又干凈。”然后,給孩子一塊毛巾,邊示范,邊講解洗臉、洗手的順序,孩子會很有興趣地學習洗臉的動作。
4.要做到要求一致持之以恒
學校要求孩子做的一些事情,回家后父母替孩子做,或者父母要孩子做的,奶奶來包辦,這都不利于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老師、父母協(xié)調一致,共同要求,反復強化,形成鞏固的條件聯(lián)系,才能使孩子早日形成獨立生活的能力。
5.要對孩子曉之以理
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為了使家庭生活得更美好,使孩子生活得舒適,爸爸、媽媽除了每天上班以外,回到家里還要做很多事情——買菜、做飯、洗衣服、收拾屋子等,父母是很辛苦的,孩子也應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勞動,如掃地、擦桌子、洗碗以及自我服務勞動,讓孩子感到自己是家庭集體中的一個成員,他應該為家庭做一些事情。這樣孩子就能逐步形成熱愛勞動的習慣。
父母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應注意:
在教導孩子時,應先示范給孩子看,而較復雜的動作,則應分段示范,以便讓孩子看清楚應該如何做。
分段示范時,動作應緩慢。
鼓勵孩子反復練習。
任何練習在開始時,難免會因為不熟練,而出現(xiàn)一片混亂的情況,要耐心教導孩子,不要剝奪他學習的機會。
小貼士
讓孩子喜歡上洗澡
孩子的衛(wèi)生習慣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父母的細心培養(yǎng)的。就拿洗臉來說,要是沒有家長的督促,大多數(shù)孩子都不可能自覺完成。當發(fā)現(xiàn)孩子沒有洗臉時,家長不要責罵,而應耐心地說:“臉好臟啊,該好好洗洗了。”有些孩子不是很愿意洗澡,所以要盡量使孩子在洗澡時感到舒適愉快,并讓他把洗澡當作每天必做的事情。讓孩子把洗澡當成一件有趣的事情有以下幾個注意事項:
1.放松和享受
多數(shù)兒科醫(yī)生都認為孩子不必每天洗澡,但孩子確實每天都需要爸爸媽媽和其他喜愛他的人的愛撫和逗弄,而洗澡就是時機之一。同時,它還可以幫助孩子養(yǎng)成很重要的衛(wèi)生習慣。洗澡是每個孩子都要定期進行的一項活動。你給孩子洗澡時,要和他玩耍,說笑,喊他的名字,千萬別像洗一個臟瓶子那樣默不作聲。可以在洗澡時讓孩子唱歌,做游戲,同時告訴孩子怎樣自己洗澡。孩子洗完后你要進行檢查。當孩子長大一些時,可以讓他自己放香波。洗澡時,還可以把水撩在孩子臉上逗他玩,這也為他以后學習游戲做了準備。
2.孩子有安全感
如果你不知道怎樣為你新生的小寶寶洗澡,你可以向醫(yī)生討教,你也可以從老人那里得到一些經驗和建議,這樣你就會心里有數(shù)了。如果你有信心,你和孩子都會感到更安全。在給孩子洗澡時,你可以對孩子溫柔地唱歌,鼓勵孩子拍水玩耍,這樣可以讓孩子愉快地度過這段時光。
3.孩子完全舒服
孩子喜歡在小澡盆中洗澡,因為他們覺得在大澡盆中洗澡會沉下去。你可以把手巾鋪在澡盆邊上,用一只手扶助孩子,使他面對著你,用另一只手為孩子洗澡。要注意洗澡水和房間的溫度。用無刺激性的肥皂、香波和柔軟的毛巾為孩子洗澡。把水龍頭的安全閥關上以防孩子把水龍頭擰開。把孩子抱出澡盆后,要用一塊大的干毛巾把他裹好。
4.尊重孩子逐漸發(fā)展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性
孩子必須了解他的身體的隱藏部位。教大孩子像洗其他部位一樣洗這些地方。大孩子對隱私看得很重,要尊重他的想法。父親負責給男孩洗頭,母親給女孩洗頭。單身父母的家庭可以讓孩子穿著泳衣學習洗澡。
5.認清孩子的習性
有時候,你只需摸到孩子洗澡時的嗜好就可輕易解決問題。如果孩子喜歡自己動手洗澡,那你就讓他自己去洗。可以給他挑一件洗澡時玩的玩具。但你一定要小心翼翼地防止肥皂水刺痛孩子的眼睛。根據(jù)孩子的嗜好決定水溫和放多少水,換句話說,讓孩子在洗澡問題上說了算。這樣,你和孩子就不會為洗澡而爭吵不休了。教會孩子自己洗澡:當孩子能夠獨自坐在澡盆里時,他學習自己洗澡的時間就到了,要表揚和獎勵孩子自己洗澡的努力。
6.讓孩子自己洗澡
如果有可能,要盡量鼓勵孩子自己洗澡。當孩子太小時,家長可以坐在孩子身邊,耐心地指導孩子。當孩子的身體協(xié)調能力很成熟的時候,家長就可以放心地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辦。二三歲的孩子洗澡時,你要坐在旁邊對他說話或給他念故事聽。盡管一般來說,四五歲以前的孩子還不能自己洗澡,但在孩子何時能安全地洗澡問題上并不存在一個截然的年齡界限。孩子究竟何時能獨立洗澡要取決于他坐著的水平、身體的協(xié)調能力以及他是否細心。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他也許會把洗澡看成是玩耍的時間。大多數(shù)孩子喜歡玩水,而洗澡時是他們玩水最方便的時候,所以要給他們準備好塑料杯子、量杯、船和鴨子,讓他們多玩一會,充分放松,讓洗澡成為一種游戲。孩子自己洗澡,準備好他可以使用的特別的海綿。在他能夠充分地協(xié)調動作以前,他是無法洗好澡的,所以要做好再用另一塊毛巾重新洗一遍的準備。讓孩子兩只手拿著肥皂,教他怎樣用肥皂擦身體和胳膊。還要培養(yǎng)孩子自覺洗澡的習慣。當然孩子玩得正高興時往往不愿意去洗澡,于是他們就會想出一些辦法來逃避洗澡。如果每天洗澡已經成為一個雷打不動的規(guī)矩,孩子就會意識到即使他拼命哭鬧也別想把洗澡時間往后拖。你可以試試這個辦法。
如果你規(guī)定每天洗澡和經常洗頭是一個不能因為任何借口或爭吵而改變的規(guī)矩,孩子就會知道他除了乖乖地洗澡以外別無選擇。
選擇一個適當?shù)臅r間讓孩子洗澡,這樣,洗澡就不會與其他活動沖突。當孩子愿意洗澡時,一定要鼓勵孩子。如果孩子在洗澡的時候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水溫由自己來調節(jié),沐浴液自己來抹等,家長應該盡量滿足孩子的心愿。在這種時候,只要孩子愿意洗澡,怎么都可以。
小貼士
倒垃圾也有規(guī)矩
大家知道倒垃圾也有規(guī)矩嗎?雖然我們將不要的廢棄物統(tǒng)稱為垃圾,但事實上,垃圾又分為可燃、不可燃、危險及可回收垃圾。為了減少垃圾量,同時又能活用資源,在倒垃圾時希望大家確實遵守下面幾項原則:
1.區(qū)分可燃與不可燃垃圾
如果在可燃垃圾中夾雜鋁罐的話,可能會使鋁罐因高溫熔化卡在爐內,導致機器故障運轉中斷。此外,一些未用完的噴霧罐也容易引起爆炸;而干燥劑、氧化劑等藥品,在投入焚化爐之前也曾多次引發(fā)火災,危害公共安全。為防止這些意外災害發(fā)生,請務必做好垃圾分類。
2.慎重處理有害垃圾
日光燈、干電池、體溫計等物品,都是會造成水銀污染的有害垃圾,應盡量送到可回收的地點回收,以避免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如欲丟棄日光燈、體溫計等垃圾時,則應用牛皮紙包裹,并在上方標示“危險”字樣。
平時要留意會造成危險的小罐裝煤氣和噴霧罐,丟棄后,若罐內仍留有殘留氣體,極容易引發(fā)爆炸。因此,使用完后請先在上方打洞處理,再予以丟棄。至于碎玻璃、針和刮胡刀片等小型危險物品,最好先放入空罐內,蓋上罐蓋,再粘貼膠帶固定后丟棄。整塊玻璃、鏡子和陶瓷器皿等會割傷人的廢棄物,則應先包裹好,并注明“危險”字樣后丟棄。
3.瓶類可作資源回收
可以回收的瓶子,則應送到資源回收點。因為玻璃瓶碾碎后仍可再生制成新的瓶子,故請勿任意丟棄。
4.布類可廢物利用或捐贈慈善機關
破舊的床單、窗簾和毛巾等布類,可剪裁后當作抹布使用。還能穿的舊衣服請不要丟棄,可積攢一些后捐贈慈善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