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范士融:“要以全社會的利益為標準”
- 1921—2021:云南百年100位榜樣人物
- 楊周偉 雪來編著
- 1410字
- 2022-05-09 10:21:24
[北京“三·一八”殉難烈士、早期共產黨員]
1926年3月18日上午,26歲的共產黨員、北京師范大學學生范士融帶領同學前往天安門集會,反對帝國主義限令北京政府撤出天津大沽口炮臺的最后通牒。范士融手拿中國國民黨北京市第七區黨部黨旗走在游行隊伍的最前頭,面對軍警的刀槍棍棒,他毫不畏懼,勇敢地帶頭前進。當軍警的槍聲大作,他被壓倒在人堆中,在倒下的人堆中掙扎著站立起來后,手中依然高舉著愛國集會前進的大旗,最后反動軍警的子彈擊中了他的前額,他滿懷悲憤地猝然倒下,以生命和鮮血染紅了前進的旗幟……
范士融,1901年生,云南昆明人,原名范士榮,字子仁。早年就讀于昆明縣立師范學校,1919年畢業后志愿到昆明郊區農村小學任教,其力求教學內容與鄉土情況相結合,為當地民眾服務,堅持認為“要想改變中國社會的落后狀況,沒有先進的科學是不行的”。1922年,為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遠赴北京,考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3年改為國立北京師范大學)國文部。到京后,接受進步思想,博覽群書,閱讀了大量文學、社會科學書籍及《共產黨宣言》《唯物史觀解說》等,確立了革命的人生觀。他在日記中寫道:“余之人生觀建設在一全為社會之觀念上,非滿現在之社會,乃以社會進步的理想歸為依也……我以為人生是多方面的,家庭的幸福,不過是人生的一面,而且是最小的一面。我們的最大努力和奮斗,是要以全社會的利益為標準的……真革命家不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尤須天性不能系,恩愛不能溺。”
1924年經中共一大代表、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任書記高君宇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堅強的共產主義戰士。同年加入云南旅京進步組織——革新社,并任國民黨北京市第七區黨部執行委員。同時還擔任云南旅京學會評議會主席、云南教育研究會理事、周刊主編等。他嚴于律己,夜以繼日地為革命工作。他心懷家國的前途和命運,有著拋頭顱灑熱血的大無畏精神。他曾在日記中寫道:“不滿意現狀的云南同鄉學生,只有兩股路可走:一是做叛徒,一是做逃兵。叛徒是回去將這現狀推翻,另創局面;說不定要犧牲生命,更不能保證自己活著時就得見其成功。做逃兵……如果大家都是如此想,如此做,則將來不久云南必定要化為安南……若不能住在經自己出力弄好了的云南,就犧牲在現在的云南也好!”
范士融犧牲后,1929年3月,愛國學友在北平和平門外北師大校園內立起了范士融紀念碑,并刻有“為民族解放運動而犧牲”的碑文。
1985年3月,北京師范大學在校園內為“三·一八”殉難烈士范士融、楊德群、劉和珍重建了一座鐫刻著“碧血丹心”四個大字的漢白玉錐形紀念碑,并在碑上刻下了烈士的生平。
1929年北京立《三·一八烈士墓表》銘文
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國民軍奮斗于畿郊,因見忌于帝國主義者,而有大沽口炮艦入港事。北京民眾反對八國通牒,齊集執政府前呼號請愿,生氣勃勃。乃以僉壬弄國,竟令衛士開槍橫射,飲彈畢命者四十一人,橫尸載涂,流血成渠。其鞏目睹心痛,憤慨至今。及革命軍克服舊京,奉命來長北平市,追念逝者,為請于中央準予公葬。葬事告竣,奉其姓名、籍貫、職業之可考者,得三十九人,其無從考證亦死斯役者二人。又負傷或因傷而致殘廢者,多不得紀。志士埋名,深為遺憾。會此役者,或為青年女子,或為徒手工人,或為商賈行旅,皆無拳無勇,激于主義,而視死如飴。世以“三·一八慘案”稱之,以其為三月十八日事也,其鞏既揭于其阡,記其事以告后之覽者。
中華民國十八年三月十八日何其鞏謹撰書
中華民國十八年三月十八日北平特別市政府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