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王復生:今后種種譬如昨日生
- 1921—2021:云南百年100位榜樣人物
- 楊周偉 雪來編著
- 3067字
- 2022-05-09 10:21:24
[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團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名發起人之一、國內最早的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之一、1921年參加中國共產黨的云南籍第一位共產黨員]
1919年5月,23歲的北京大學法國文學系學生王濡廷,在北京參加了“五四”愛國運動。這次經歷,使王濡廷在思想上產生了較大的變化,改變了過去“欲于世界上創造一塊清白干凈之土以自托,實有所不能也”的想法,毅然取“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今后種種譬如昨日生”之意,改名“復生”,決心“作成有益于社會、國家、世界、人類的工作”。
改名后的王濡廷以王復生之名,用思想和行動踐行了一生追求的理想,于1920年3月在李大釗的指導下,與鄧中夏、羅章龍、高君宇、王有德、劉靜仁、何孟雄、范鴻劼、朱務善、李駿、楊人杞、李梅羹等18人在北京中央公園聚會,籌備發起成立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團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為該會19名發起人之一),并任法文翻譯組組長,專門翻譯馬克思主義著作。1920年11月,王復生加入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中國最早的共產主義青年組織成員之一。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隨即由社會主義青年團員轉入中國共產黨,成了云南第一位共產黨員和杰出的共產主義戰士。
王復生,1896年生,云南祥云人,原名王濡廷,字涵萬,化名甄海、振海等。1916年于云南省立第二中學畢業后參加云南選送北京的學生考試,1917年就讀于北京高等師范體育專修科,1918年秋考入北京大學文科,1919年升入北京大學法國文學系。在學生時代,他以知識救國的理想為鼓舞,廣泛涉獵了大批東西方學術思想論著,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術觀點,對東西方文藝理論思想的見解頗有精到之處。他曾在日記中寫道:“近讀《元曲選》,覺吾國文學思想觀念與彼方(指西方)大異,西洋思想固應當積極介紹灌輸入國內學術界,而本國思想學術不容一筆抹煞,大有推闡之必要。”其對法國文學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推崇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曾寫道:“真即美即善,文學技術高妙處,在人人心中共有之境界,他人不能道之,而吾能以極平常字句,極簡單之語言表而出之,使他人一目豁然,不奮若自己出?!痹诒贝髸r,他曾將日本伊呂波歌譯成法文,并花費較多精力翻譯《世界家庭之生命》,交鄧中夏在刊物上連載?!拔逅倪\動”前后的中國,涌入了眾多西方思想學說,在北大兼容并包、倡導自由的環境下,像當時許多進步的優秀青年一樣,他面對眾多錯綜繁雜的思想學說,充滿了學習的熱情,最終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在北大期間,王復生與李大釗、鄧中夏、高君宇、羅章龍等交往至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20年初,在北大結識了時北大圖書管理員毛澤東,二人多次一起熱烈討論時局與救國思想。他在日記中寫道:“訪毛潤之言:湘人于張敬堯誓不兩立,然茍欲吳佩孚督湘,湘人想象之事,實或可減少痛苦?然為新文化運動計,則寧取張敬堯呵斥吳氏,蓋張敬堯,量不學無識,其于新文化;但知其不利于已,小好而已,而其不好與好之何在?同惜然也。亦無術代以新文化以補之舊文化。吳佩孚思想頑固,茍其實行排斥新文扎,必以固舊之思想文化代之。湘人腦力上所受之痛苦,更可痛矣!與吾同意。”同年2月18日,與輔社成員一道,為毛澤東回湘餞行。
王復生在北京期間,不忘家鄉云南,不斷向自己的家鄉宣傳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向胞弟王德三等寄《新青年》《向導》等進步刊物,參與組織領導云南旅京進步青年組織,成為王德三等數位后來云南地下黨組織領導人的引路人。1921年4月,參加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五次大會,在會上與鄧中夏、羅章龍、王有德等7人一起當選為“五一”運動委員會委員,參與策劃和組織長辛店“五一”工人運動。1921年7月后,奔走于京津唐等地,投身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早期工人運動之中,成為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的重要骨干之一。
1922年被派往陜西咸林中學任教,在校組織“青年勵志社”“學生體育會”等,進行馬克思主義和革命宣傳。1923年春,震驚全國的“二七慘案”發生,消息傳到咸林,王復生發起了學校師生悼念“二七慘案”犧牲烈士、聲討帝國主義的活動大會,組織師生演講團下鄉開展宣傳活動,同時秘密開展黨的工作,為后來陜西渭南等地黨組織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923年夏回北京大學,后參與發起“云南革新社”。1925年8月,被黨組織派往陜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后稱陜西省立綏德師范學校)開辟黨的工作,同年12月回北京。1926年3月“云南革新社”改為“新滇社”,3月18日北京發生“三·一八”慘案,后王復生起草《滇新社為三·一八流血宣言》并撰寫了《三·一八流血的代價》等文章。
1926年4月末以“新滇社”名義組織云南籍進步青年南下廣州,參加國民革命,接受大革命時代血與火的洗禮,同時進入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治部工作。在廣州期間,撰寫了《告云南青年朋友》一文,發表在進步刊物《鐵花》第六期,同時與陳延年、張伯簡、楊青田、王德三等分析探討云南的情況與聯合“倒唐”事宜。1927年春以國民黨中央特派員身份回到云南,組織和策劃“倒唐”社會輿論,通過胡若愚、張汝驥身邊的秘書長郭子謙、高參高竹章的關系聯絡云南四大鎮守使策劃“倒唐”活動。云南“二六”政變后主持召開了在滇國民黨黨員大會,正式成立“中國國民黨云南臨時省黨部”,擔任省黨部書記。“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被捕,出獄后于同年秋末赴上海。1928年被黨中央派往東北,改名王甄海,報籍貴州,在哈爾濱三中任教,以中學教師的身份作為掩護,秘密開展黨的地下工作。后因參與發動學生運動,轉移到齊齊哈爾任《民報》主筆。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開展與抗日武裝力量馬占山部的聯絡工作,奔走于黑河、三江口一帶,與蘇聯駐黑河領事館和遠東第三共產國際取得聯系,幫助馬占山部解決了糧食和武器等問題。馬占山部抗日失敗后,回到齊齊哈爾,繼續秘密從事抗日工作。1934年任偽滿龍江?。?934年偽滿設置的十四省之一,省會齊齊哈爾)《民報》社長兼總編輯,利用報刊等多種形式進行抗日宣傳,并組織讀書會、同仁會、人生改善會、經濟研究會等團體,秘密進行抗日活動,發展黨員20多人。同時對偽滿官員、部隊做了大量的統戰工作。期間與國民黨黨員、偽滿龍江省教育廳廳長王賓章密切聯絡,取得其對中共齊齊哈爾地下組織的大力支持和援助。王復生充分利用偽滿龍江省機關報社長、總編輯身份,多次搜集情報,為東北抗日聯軍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6年6月11日,日本關東軍憲兵司令官東條英機在大范圍內親自指揮大檢舉、大搜捕計劃,發出逮捕令,決定于6月13日下午3時后,以哈爾濱、牡丹江、齊齊哈爾三地為中心,對共產黨員、愛國人士進行大逮捕,致命性打擊中共地下組織。1936年6月13日,日偽對龍江省《民報》社和相關機構、組織等的部分成員進行了大逮捕,王復生、閻達生(《民報》編輯)、劉大川(《民報》翻譯)等數十人不幸被捕,這便是震驚東北的“六一三事件”。之后,又逮捕了上百名中共黨員和愛國人士?;跽绾5耐鯊蜕c偽滿龍江省教育廳廳長王賓章(1931年任國民黨黑龍江省指導委員會常務委員)成為“六一三”事件中的重要人物,被日特機關列為偽滿龍江省的頭等反日要犯,被重點審訊。王賓章在被捕后的7月26日趁監管的日本憲兵不備搶槍自殺。王復生入獄后,鐵骨錚錚,在日寇對其殘酷刑訊近20次中寧死不屈,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誓言與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面對日寇。8月15日偽滿軍事法院宣判王復生、金劍嘯、麻秉鈞、閆達生、王柱華5人死刑,王復生壯烈犧牲,年僅40歲。
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王復生奔走于云南、北京、陜西和黑龍江等地。面對酷刑,他嚴守黨的機密,展現了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錚錚鐵骨,保持了共產黨人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的自我犧牲精神。
——新華社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