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空軍創建 淞滬迎敵

中國空軍的創建

飛機的出現引起了正致力于民主革命的孫中山先生的極大關注和興趣。在飛機誕生之際,他正在美國從事革命活動,親眼看到了飛機的問世,親身經歷了人類航空時代的到來。他以敏銳的洞察力,科學地預見到飛機在軍事上和國家建設上的重大意義,提出了“航空救國”的思想,并為這一思想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1910年,孫中山在美國指示旅美同盟會組織華僑青年學習飛機制造與維修技術,以便將來回國服務,同時要求把培養航空人才作為同盟會的一項重要工作。為此,他積極興辦航空學校。1914年,在日本興辦“中華革命黨”飛行學校,1919年在美國建立訓練飛行人員的圖強飛機有限公司,后又在美國開辦了美洲華僑航空學校和旅美中華航空學校,1924年在廣州建立廣東航空學校。這些航空學校培養了一批航空人員。在創辦航校的同時,孫中山先生還派人出國學習航空技術。1915年他派20余名華僑青年進入美國飛行學校學習。這些留學人員在孫中山創建空軍過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并成為中國空軍的骨干。

為發展航空事業,孫中山先生還積極組建航空隊。辛亥革命后,他號召廣大華僑行動起來,組織華僑革命飛行團回國支援革命,并以美洲三藩市飛行器公司的名義籌集經費,招募航空人員。同時還在廣東革命陸軍中成立了飛機隊,創建了中國最早的航空隊。1917年,部分赴美留學的畢業生組成航空隊回國參加革命。1920年,又組建“中山航空隊”。正是這些航空隊,后來經過合并歸建,發展壯大成為一支重要的抗日救國力量。

在孫中山先生“航空救國”思想中,非常強調自己制造飛機,發展航空工業。1922年,孫中山大元帥府航空局成立飛機廠,并于1923年在楊仙逸廠長的主持下,自行設計制造出廣東省第一架國產飛機。經過多次試驗后,6月,在廣東大沙頭機場舉行命名典禮,孫中山和宋慶齡參加了典禮,并以宋慶齡的英文名字給飛機命名為“樂士文”一號。宋慶齡乘飛機在廣州上空游覽一周,并和孫中山在飛機前留影紀念。孫中山對中國人自己能制造飛機十分贊賞,為此題寫“航空救國”。

1921年7月8日,孫中山在致廖仲愷函中,敘述了所擬著的《國防計劃》一書,內容要目共62項,有關航空與空軍的9項,可以看作是“航空救國”的基本綱要,其中有關于建立空軍、擬定航空建設發展規劃、聘請外國專家來華教練空軍學員、購置航空兵器裝備部隊、自制研制飛機等各種計劃。孫中山為發展航空事業所做的一切也正是遵循這一基本綱要。

1925年,孫中山留下他的未竟事業,與世長辭。但他倡導的“航空救國”理念激勵后人為之奮斗,正是“航空救國”促使了航空事業和空軍建設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有所發展。

1928年中華民國空軍正式編隊成軍,初具規模。北伐成功后,南京國民政府積極招聘航空人員,購買飛機擴充航空力量,同時又從一些地方軍閥手中接收了部分航空人員和裝備,航空力量有所增強。1928年11月,蔣介石在南京政府軍政部下設立航空署,與陸、海軍署并列,負責管理空軍編制組織,而空軍的作戰直接歸陸海空軍總司令指揮。

為培訓造就空軍飛行人員,1928年,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內設航空隊(即中央航空學校的前身)。成立之初,在學校第五、六期學員和軍官團中,就有80余人踴躍報考。航空隊1929年2月正式開課,到6月改名為航空班,教練用機多數是華僑熱心捐助購買的,以支持培養中國的航空人才。1931年3月,航空班83名學員畢業。這些學生分配到航空署機關和各航空隊任職。

1931年7月1日,由航空班改組的軍政部航空學校在南京正式成立,毛邦初任校長,錄取飛行員20名、機械學員45名。9月開始學習訓練。12月,校址遷到杭州筧橋。1932年9月1日,筧橋航空學校擴大編制,創立了中央航空學校,蔣介石任校長,毛邦初任副校長。自此,中國有了第一所較具備現代化規模的航空學校。學校聘請以美國空軍上校裘偉德為首的顧問團擔任全部教練的工作,并籌劃訓練程序和樹立一個高難度的飛行技術標準。第一批學員200名,在中央空軍中作為第二期,原航空班招收的學員作為第一期。

當時在全國還有其他航校培訓航空人員,如廣東航校、云南航校、廣西航校、南苑航校等,但從教官、編制、設備、訓練等方面看都不如筧橋航校。筧橋航校自成立之日就備受蔣介石青睞,多次親臨視察,并題寫了《空軍訓條》,激勵學員:

第一:至高無上,為空軍救國獨一無二的責任;

第二:為國捐軀,為空軍救國殺身成仁的精神;

第三:有我無敵,為空軍救國至大無畏的膽量;

第四:服從命令,為空軍救國共同一致的要求;

第五:再接再厲,為空軍救國盡忠黨國的氣節;

第六:冒險敢死,為空軍救國死中求生的出路;

第七:精密周到,為空軍救國持顛扶危的基準;

第八:親愛精誠,為空軍救國共同生死的德性;

第九:質素樸實,為空軍救國光明磊落的本色;

第十:自強不息,為空軍救國雪恥復仇的志氣;

第十一:克服天然,為空軍救國戰勝一切的本能;

第十二:堅忍不拔,為空軍救國最后勝利的要素。

筧橋航校在全民族抗戰爆發前共畢業七期學員,培訓出500多名飛行員,他們多數成為空軍的骨干力量。

1933年2月,中國空軍成為與陸、海軍并列的獨立兵種。1934年,航空署改組為航空委員會,并遷至南昌,蔣介石親任委員長,所屬航空隊擴編為八個隊,并建立首都航空處,加緊籌劃空軍的全面建設。同時聘請意大利空軍顧問團。1935年在南昌設立意大利飛行訓練班,6月遷至河南洛陽。此時,中央航空學校學員數量不斷增加,訓練場地和校舍無法容納,遂將意式飛行訓練班改名為中央航校洛陽分校,仍聘用意大利顧問執教。1936年7月,中央航空學校廣州分校成立,航空教育步緒完全確定,洛陽分校和廣州分校實施初級訓練,而筧橋航校成為中高級訓練的搖籃。

1936年,航空委員會遷到南京。中央空軍經過擴充和調整,體制日漸完備,部隊編制漸漸完成,在美國訂購的飛機也不斷抵華。5月,航空委員會劃定全國六個空軍區,確定各區的實力、配備與編制。8月,廣東空軍編入中央空軍后,空軍編組為九個大隊,三十個中隊,全國飛機總數約600余架,飛行人員3000人,機場262處。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廣西空軍統歸中央空軍。至此,中國空軍除新疆等少數地方外,基本上統一。

在發展空軍、培訓飛行員的同時,南京國民政府也在著手空軍基礎設施的建設,其中較突出的是航空工廠的建設。1927年,南京建立的首都航空工廠是最早的航空工廠。后又建立上海航空工廠、武昌南湖修理廠等,這些廠規模不大,有的能仿制飛機,有的只能簡單修理。1934年到1935年,先后建立了廣東韶關飛機制造廠、中央杭州飛機制造廠和中央南昌飛機制造廠,這三個工廠分別與美國、意大利合辦,規模較大,生產和修理了一批飛機,在抗戰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除建立航空工廠外,國民黨政府還建立和完善了各級航空場、站,建立了油彈庫和器材庫,建設了氣象和通訊設施,在抗戰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一·二八”抗戰中的中國空軍

1932年1月,九一八事變后四個月,日本又向素有“東方明珠”之稱的上海發動了進攻,挑起了“一·二八”事變。日軍的入侵,激起了中國人民和愛國官兵的極大義憤,駐守上海的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

此時軍政部航空學校剛遷到杭州筧橋不久。日軍在我國領空橫行,派轟炸機遠征杭州,企圖毀滅筧橋。面對瘋狂的日軍,年輕的中國空軍正式參加了抵御外侮的戰斗,開始了中國空軍與日軍的第一次交鋒,這是中國空軍第一次抵御外敵的空中作戰行動,揭開了中國空軍的抗戰序幕。

從1932年1月28日至3月3日,在歷時一個多月的淞滬作戰中,日本參戰兵力近10萬人,包括“風翔”和“加賀”號航空母艦在內的各型艦艇約80艘,各型飛機300余架。中國參戰兵力約5萬人。航空署的第二隊隊長石邦蕃率領第六隊飛機5架和第七隊飛機4架從南京飛赴上海助戰,洛陽航校教育長旅美歸僑黃毓沛駕駛美式飛機到滬參戰,廣東航空第二隊的飛機也到滬助戰。中國參戰飛機共有32架。正是在這種條件下,中國空軍在蘇州、杭州、上海等地協同第十九路軍作戰,與十倍于我軍的敵人進行了五次空戰。

2月5日,在上海虹橋機場上空,中日空軍進行首次空戰。中國空軍印度籍飛行員朱達先等駕駛4架“林柯克”式、“可塞”式驅逐機與日機發生激烈戰斗。朱達先的戰機多處中彈,在腹部和足部均受傷的情況下,他擺脫日機糾纏,在虹橋機場緊急降落,被送往醫院。此時剛告別新婚妻子的第六隊副隊長黃毓銓,目睹朱達先負傷,懷著強烈的民族仇恨,登上了朱達先受傷的飛機向天空沖去,當飛機增速升高之際,驟然操縱失靈墜地,壯志未酬的年輕飛行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這次空戰,敵我力量懸殊,中國飛行員沒有輝煌的戰績,沒有驚人的記錄,但它的意義卻遠遠超過了戰斗本身。因為這畢竟是中日之間的第一次空戰,中國人在自己的領空抵御了入侵者,捍衛了祖國的尊嚴。

自首次空戰后,航空署選定了南京與上海之間的蘇州作為中國空軍的前進基地,把主要作戰飛機集中在蘇州機場,并設置了指揮所。這樣既可以支援上海戰場,又可以捍衛首都南京。這一動向引起日軍注意,多次對蘇州機場偵察,并轟炸機場。鑒于此,航空署決定將前進機場遷往杭州筧橋機場。

在“一·二八”抗戰中,一位美國飛行員為了正義與人道,在抗擊日軍飛機中,獻出了生命,他就是羅伯特·肖特。肖特原是美國陸軍航空隊的飛行員,1930年受聘美國波音航空公司,擔任該公司出售給中國的“波音-218”式飛機試飛員兼教練。1931年6月,被南京國民政府航空署聘為軍政部航空學校飛行教官。他到上海時,正值“一·二八”抗戰爆發,他親眼目睹日本飛機在中國狂轟濫炸,無數手無寸鐵的百姓死于血泊之中,心中對日本侵略者充滿憎恨。同時,他也為中國第十九路軍將士奮勇抗敵的英勇精神所感動,多次表示要與第十九路軍并肩作戰,抗擊殘暴的侵略者,維護人道和正義。

2月20日,肖特駕駛“波音-218”式戰斗機從上海飛往南京時,與3架日機不期而遇。他在優勢的日軍面前毫不膽怯,勇敢地駕駛單機迎戰。在20分鐘的激戰中,擊傷日機2架,并安全飛抵南京。

2月22日,肖特再次駕機在蘇州上空與6架日機遭遇。在絕對劣勢下,他充分發揮“波音”式飛機速度快的優勢,反復穿插,機智地擺脫敵人,重點攻擊日軍長機,終將小方大尉駕駛的長機擊毀。但終因寡不敵眾,被日軍擊中,飛機墜落在蘇州吳縣車坊鄉高店鎮浮槽港口水中。年僅27歲的肖特,遠涉重洋,自愿援助中國抗擊日本侵略者,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噩耗傳開,各地民眾無不敬佩和感動,許多報紙報道了這一消息。為表彰他的援華抗戰,中國政府特追贈他為空軍上尉,并電請他的母親和弟弟來華參加他的葬禮,以最高榮典將其遺體葬于上海虹橋機場附近。4月24日,上海各界為他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和公葬典禮。人們盛贊肖特,“所流熱血,可作中美兩民族之膠漆”。

擊落肖特飛機的日軍飛行員生田乃木次成為日本空戰史上有擊落紀錄的第一人、日本空戰史上的第一個荒鷲武士。對于肖特的死,他在后來的回憶錄中提道:“當年肖特義無反顧地咬住轟炸機不放,是因為不遠處的蘇州車站上,一列載滿婦女與兒童的難民列車正要出站,而車站正是我們空襲的目標。”

肖特犧牲后的第四天,中國飛行員又一次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抗擊了日本侵略者。

2月26日,6架日本轟炸機在9架驅逐機的掩護下,空襲杭州附近的喬司機場,中國空軍航空第二隊隊長石邦蕃和第六隊分隊長趙甫明分別駕“容克K47”“可塞”式飛機首先迎戰,廣東航空第二隊隊長丁紀徐駕駛“容克K47”接著起飛,吳汝鎏、陶佐德、余彬偉、陳信源、劉沛然等也分別駕機升空。石邦蕃在激戰不久,左臂中彈,仍堅持用右手駕機兼發機槍繼續作戰,后在發動機中彈起火的情況下,緊急關閉電路、油門下降,安全降落。趙甫明駕機在第二次沖入敵編隊作戰時,遭3駕日機圍攻,被擊中胸部,迫降著陸。日機這次襲擊,由于遭到中國空軍的頑強抵抗,投彈命中率很低,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戰斗結束后,石邦蕃被緊急送到醫院,結果截去左臂,成為一時很負盛名的“獨臂空中英雄”。而趙甫明被送入醫院,彈片深嵌肺內,需要及時手術,將肺傷一側切除。當他得知后,深感手術后不能再為祖國效力,于是他拒絕手術,直到停止呼吸。為紀念這位英雄,國民政府將喬司機場改名為“甫明機場”。

“一·二八”淞滬抗戰,中國空軍飛行員滿腔熱血,勇敢頑強,但同時也暴露了中國空軍武器裝備落后、飛機機種雜、航速性能各異、缺乏統一指揮、配合不密切等不足,經過戰斗損耗的飛機一時難以補充,南京政府電令全部機隊撤到安徽蚌埠待命。

“一·二八”空軍抗敵,使覺醒的中國人認識到航空的發展使戰爭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要打敗日本侵略者,挽救民族危亡,中國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空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伦春自治旗| 黔东| 灵武市| 华阴市| 上高县| 自贡市| 马边| 合肥市| 广元市| 北京市| 霞浦县| 松滋市| 漯河市| 吴旗县| 璧山县| 彭阳县| 乐山市| 石河子市| 大足县| 新兴县| 淅川县| 秭归县| 绍兴市| 洛宁县| 龙岩市| 高邮市| 甘孜| 定陶县| 华安县| 阿勒泰市| 龙南县| 新昌县| 曲松县| 尼勒克县| 浦江县| 信宜市| 阿拉善右旗| 肇东市| 金塔县| 余姚市| 南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