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黃土高原已是寒氣襲人,陣陣山風呼呼刮來,揚起漫天黃土。在從黃土高原到華北平原的一條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上,一輛破舊吉普車在緩慢地行駛著。車內坐著一位臉色白皙而消瘦的年輕軍官,胸前掛著一架望遠鏡,靠在座背上一言不發,閉目沉思,身子隨著車子的顛簸而左右晃動。吉普車來到中國名山之一的北岳恒山和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臺山接壤處,即海拔1800米的一個隘口——一座鑲有“平型關”三個字的殘頹拱門前。
年輕軍官睜開眼,向司機作了停車的手勢,吉普車在隘口前停了下來。年輕軍官下車后面對“平型關”三個字審視了半天,舉起望遠鏡向四周環視……
恒山橫貫山西東北部,與五臺山遙遙相對,山峰直刺云天,山谷深不可測,處處懸崖絕壁,從上面扔下一塊石頭,半天聽不到聲響,如果有人不慎跌下深谷即粉身碎骨。戰國時期趙國的趙肅侯依著恒山這種險峻的山勢修建了長城。每當山洪暴發時,滹沱河和拒馬河奔騰的河水在恒山瓶形嶺下相匯,然后呼嘯著奔向遠方。嶺下關溝,如一個腹大口小的瓶子,瓶口為內長城的一個隘口,得名瓶形嶺,隘口叫瓶形關,后人叫它平型關。一塊刻有“平型關”三字的匾石鑲在拱門上方,至今清晰可見。平型關在隋朝開皇七年(587)進行復修,為晉東北三大名關之一。
平型關地處山西省東北部繁峙縣東部,與靈丘縣交界,山高谷深,地勢險峻,故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宋、明、清各封建朝廷均在此陳兵設防。相傳北宋名將楊繼業為抗遼兵入侵,率領楊家將在內長城設防,六郎楊延昭在平型關東南一華里處駐扎兵馬,帳下勇將孟良在此守關,以保北宋江山和當地百姓安危。當地百姓將楊延昭駐兵設防處稱作六郎城。
平型關往西南5華里半的地方有個村子叫平型關村,歷史上叫平型關城,有近500年歷史。該城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明萬歷九年(1581)進行擴建,明天啟七年(1627)重修。城郭呈長方形,南北長,東西窄,城圍墻達3華里,中間建有過街樓,東、南、北三面有城門,南北端各有甕城一座,北門上建有箭樓。整個城池至今保存完好。
再說那位年輕軍官將目光透過望遠鏡鏡頭越過平型關之巔,望見了關前的一條峽谷甬道,由西南向東北,曲曲彎彎,穿山而過,一直通向遙遠的地方。深谷兩側是險峻的山壁,一條公路蜿蜒其間。沿這條公路就能到達靈丘,通過靈丘而進入河北境內。
誰也沒有想到,大概包括年輕軍官自己也不曾想到,由他自己率領的勁旅在這里,創造了自全面抗戰以來的舉世震驚的一個奇跡——平型關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