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詩經草木
  • 郁震宏
  • 2771字
  • 2022-05-07 16:16:08

中國文學里最早的剩女

召南·摽有梅

[1]有梅,其實七[2]兮。

求我庶士[3],迨[4]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5]之。

求我庶士,迨其謂之[6]

約日本江戶時代嘉永元年(1848)·細井徇《詩經名物圖解·梅》

梅,別名青梅、黃梅等,為落葉喬木,原產于中國南方,其栽培歷史悠久,無論作觀賞或果樹均有許多品種。梅性耐寒,初春開花,有白、紅等顏色,分五瓣,是人們喜愛的觀賞植物。果梅果實為球形,味酸,花、葉、根和種仁均可入藥

梅子是酸果,我卻喜歡,尤喜用梅子泡的青梅酒,一觴一詠足以暢敘幽情。我見古人亦喜食酸,《尚書·說命》“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做羹要用鹽、梅調和,所以古人說“梅”之為言“媒”也,媒和眾味。“梅”“媒”諧音,此說頗見理趣。

吾鄉湘漾里無人種梅,西面二十里的超山卻以梅花出名,梅花幽香不令人厭。王安石說“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文人夸飾之辭當不得真,但是“遙”字若改成了“近”,香氣是聞到了,卻不成詩。文學是現世的補充,亦少它不得。我小時候去超山,喜其不高不低,與人的腳力相適,一路的景致亦好,徘徊于暗香浮動之間,似在紅塵浮世之外,什么也不必想,只自想起《詩經》來。世間的好風景,原來應該像《詩經》一樣。

《詩經》中有五首詩寫到了“梅”,除了《摽有梅》,還有:

鸤鳩在桑,其子在梅。

——《曹風·鸤鳩》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

——《小雅·四月》

終南何有?有條有梅。

——《秦風·終南》

南宋·馬和之《陳風圖卷·墓門》(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藏)

墓門有梅,有鸮萃止。

——《陳風·墓門》

這五首詩中的“梅”雖然字面一樣,但所指卻不同,《摽有梅》《鸤鳩》《四月》中的“梅”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梅,《終南》《墓門》中的“梅”,則是楠木。

《說文解字》中,“梅”的本義就是楠木,亦作“楳”,所以毛公說《終南》“有條有梅”的“梅”是楠木。我們現在常說的梅,本字是“某(音méi)”,吾鄉老底子有一位老先生,叫“仲小某”,用的就是“梅”的本字。倘若追本溯源,則“黃梅”就要寫作“黃某”,“梅花”就當寫作“某花”了。當然,《詩經》時代“梅”“某”已混用,實在不必事事好古。《爾雅》有“梅,楠也”一條,郭璞注解說“似杏,實酢”,這就錯把“梅”(楠木)當作了“某”(梅花),大學者尚且如此,何況一般人了。

清羅聘篆刻“畫梅乞米”(左圖),清李方膺篆刻“梅花手段”(右圖)此兩方篆刻印文中之“梅”字,用的即是本字“某”

某,籀文作“槑(音méi)”,省作“呆”,通作“梅”。明朝人劉定之號“呆齋”,俞曲園《九九銷夏錄》考證說,“呆”即“某”的古文,但他看不起明朝人的學問,盡管考定了“呆”即“某”字,仍說“明人未足知此”,“劉呆齋”之號“恐只是世俗用‘癡呆’之俗義”。

《摽有梅》寫的是一位大齡剩女正心急如焚地期待那個人出現,詩以梅起興,這個“梅”就是《說文解字》里的“某”,亦即現在說的梅。《摽有梅》是一首講“男女及時”的詩,為什么非要以梅起興,而不用桃李楊柳?它的背后有著一個非常復雜的原始信仰傳統,知乎此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意。

說《摽有梅》,從“禖”說起。禖即“郊禖”,亦叫“高禖”,郊禖是古代帝王求子的祭祀活動,淵源非常古老。《詩經·大雅·生民》:“克禋克祀,以弗無子。”毛公解釋:

弗,去也,去無子,求有子,古者必立郊禖焉。玄鳥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郊禖,天子親往,后妃率九嬪御。乃禮天子所御,帶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郊禖之前。

這就是郊禖的大致情況,后將郊禖神格化,便是“郊禖神”,專管人間生育之事,相當于后世道教里的張仙、佛教里的送子觀音。

“禖”,是求子,求得了子就叫“腜”。《說文解字》云:“腜,婦孕始兆也。”“禖”是求天,落實到人便是“媒”。《周禮·地官》專門有“媒氏”之官,媒氏的職掌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一條。仲春就是農歷二月,其時陽氣升騰,人欲多發,因此“奔者不禁”,可以自由戀愛和婚配。禖、腜、媒三個字都從“某”得聲,義亦相因。

回頭再看《摽有梅》,這里的“梅”本字是“某”,諧音“媒”。第一章中女主人公說,現在給我做媒的人多的是,不急,總要選一個好一點的吧;但第二章中卻說,年紀大起來了,給我做媒的已經很少了,你如果喜歡我就快點來,現在正是時候;到了第三章,“頃筐塈之”,也就是說沒人給我做媒了,我現在是剩女了。成了剩女的時候,她就說“迨其謂之”,“謂”即會,這里的“會”就是《周禮·地官·媒氏》里面提到的“仲春之月,令會男女”的“會”,出門遇到個差不多的就嫁了吧。

“摽有梅”,“梅”諧音“媒”,興中有比,此對后世文學影響甚大。比如,宋元話本《戒指兒記》里的丫鬟梅香就是為阮三郎、陳玉蘭傳情的媒介,明馮夢龍輯撰《山歌》卷一《私情》有“姐兒立在北紗窗,分付梅香去請郎”之句。再如,唐朝張鷟《游仙窟》里的“有杏無須梅”,就是“有幸無須媒”的諧音。另《明世說》載:“程篁墩舉神童,李賢許字以女,指席間果試之。曰‘因荷而得藕’?即應聲對曰‘有杏不須梅’。”“梅”之諧“媒”,皆自《詩經》中來。

這里再引《水滸傳》里“王婆貪賄說風情,鄆哥不忿鬧茶肆”的一段文字,更見得《詩經》的門戶越擴越大。

約莫未及兩個時辰,又踅將來王婆店門口簾邊坐地,朝著武大門前。半歇,王婆出來道:“大官人,吃個梅湯?”

西門慶道:“最好多加些酸。”

王婆做了一個梅湯,雙手遞與西門慶。西門慶慢慢地吃了,盞托放在桌子上。

西門慶道:“王干娘,你這梅湯做得好,有多少在屋里?”

王婆笑道:“老身做了一世媒,那討一個在屋里?”

西門慶道:“我問你梅湯,你卻說做媒,差了多少?”

王婆道:“老身只聽的大官人問這媒做得好,老身只道說做媒。”

西門慶道:“干娘,你既是撮合山,也與我做頭媒,說頭好親事,我自重重謝你。”

除了梅湯,接下來王婆還說到一個“和合湯”,這個名字也帶著隱喻,據明代宋詡《竹嶼山房雜部》記載,和合湯的原料即為烏梅和砂糖。

媒亦稱為“理”,《離騷》“吾令謇修以為理”,就是叫謇修給我做媒人的意思,“理”就是媒人。“理”又通“李”,溝通男女之間關系的媒人叫“理”,而溝通兩國之間關系的使者叫“李”,如《左傳·僖公三十年·燭之武退秦師》“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李”即使者。“梅”之與“媒”,“理”之與“李”,道理相同。“李”“梅”的本義亦一樣,都是酸果之義。婦女懷孕喜食酸,所以媒、禖、腜三字皆以酸果得名,“媒”亦可以“理”代之,“理”“李”相通,“梅”“李”皆酸果也。

讀《詩經》從識字始,如此,《詩經》之妙方可左右逢源。會心一笑,思接千載。

[1] 摽(biào):一說墜落,一說擲、拋。

[2] 七:一說非實數,古人以七到十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或謂七成,即樹上未落的梅子還有七成。

[3] 庶:眾多;士:未婚男子。

[4] 迨(dài):及,趁。

[5] 塈(jì):一說取,一說給。

[6] 謂之:指男女青年不用任何媒介、儀式而自行結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阳县| 勐海县| 黄陵县| 武城县| 页游| 鹤峰县| 兰考县| 嘉鱼县| 涟水县| 乐陵市| 凤凰县| 丘北县| 叶城县| 鄂尔多斯市| 和林格尔县| 瓦房店市| 枝江市| 象州县| 曲麻莱县| 平湖市| 上饶县| 定远县| 宁阳县| 新郑市| 紫金县| 绍兴市| 温州市| 布拖县| 同德县| 北流市| 盐山县| 西平县| 剑川县| 阿拉善盟| 孝昌县| 吴旗县| 宜君县| 高陵县| 泸水县| 石泉县| 荔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