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詩經草木
  • 郁震宏
  • 3713字
  • 2022-05-07 16:16:07

叫她如何不想他

周南·卷耳

采采[1]卷耳,不盈頃筐[2]。

嗟我懷人,寘[3]彼周行[4]。

[5]彼崔嵬[6],我馬虺[7]。

我姑酌彼金罍[8],維以不永懷[9]。

陟彼高崗,我馬玄黃[10]

我姑酌彼兕觥[11],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12]矣,我馬瘏[13]矣。

我仆痡[14]矣,云何吁 [15]矣。

東晉名士桓子野每聞清歌輒喚“奈何”,我讀《卷耳》亦常如此。且不管卷耳是什么,只將這兩個字連起來輕輕一讀,便覺百轉千回,嫵媚婉約,似要將人世山川、清明草木盤旋進去一般,真是絕妙好辭,果然《詩經》即《樂經》,須是讀出聲音來才好。

《卷耳》是一首懷人的詩。驅車登高,金罍兕觥,三千年前的小情調,比起如今咖啡、紅酒邊的相思,活潑且有生氣?!对娊洝氛媸呛迫恢畾庾甜B出來的,饒是女心傷悲,亦只在白晝陽光之下,開門出去,放聲歌哭一場,一時山鳴谷應,宇宙回響,只怕世人不曉得她在想他。唯其如此,才是孔夫子說的“哀而不傷”。不似唐詩宋詞里,多是夜半關起門來,簾兒底下、十二欄桿,只一個人望月興嘆,獨自垂淚,她自傷了元氣,讀者也跟著傷心。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說杜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一詩脫胎于《卷耳》。照我看,一在閨中、一在高崗,一在清夜、一在白晝,盛唐格局雖大,到底不如成周的太和氣象,“脫胎”兩字亦不過方玉潤隨口一說罷了。

一部《詩經》,哪幾句最好?《世說新語》里謝安如此設問。我讀至此,不待謝玄開口,便起身吟道:“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闭f到此處,不覺想起十幾歲時在故鄉湘漾里,一個寒冷的冬日,天氣陰沉,姨丈徐先生給我講古書,講到這幾句,他輕聲吟來,真是好聽極了。剎那間,春風滿室,乃知好詩可以驅寒。

《卷耳》以“采采卷耳”起興,毛公說這是“憂者之興”,以此興起下文的“嗟我懷人”。卷耳、懷人,兩者有什么關系呢?

我以章太炎先生說《詩經》的“芣苢”古音“胚胎”之例引申之?!熬矶眱勺?,不論古音、今音都與“眷爾”相近。眷,戀也;爾,你也。眷爾,用現在的話說即是“愛你”“想你”。見了卷耳,心頭一動,自然而然生發出思念之情——“嗟我懷人”,我在深深地思念你?。∵@便是《詩經》里常用的一種修辭——諧音通感。我為此常開玩笑說,讀《詩經》能省錢,送人玫瑰,不妨改送一把卷耳,價廉物美,且有古風。

約日本江戶時代嘉永元年(1848)·細井徇《詩經名物圖解·卷耳、芣苢》

卷耳,又稱“苓耳”,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有茸毛,葉對生,春季開白花,分布于中國北方及長江流域各地,全草和果實可供藥用,能清熱解毒;

芣苢,即車前,別名芣苡、車輪菜、當道等,為多年生草本,莖生于地下,葉片呈闊卵形,花朵集生成穗狀花序,開白色小花。其種子稱為“車前子”,可入藥,有利尿、止瀉、鎮咳、祛痰、明目等功效

但是卷耳究竟是什么呢?毛公說,卷耳就是苓耳,這是承用《爾雅》的說法,其實只是舉了一個別名,卷耳長相如何我們還是不得而知。幸虧陸璣《毛詩草木疏》有一段具體描述:

葉青白色,似胡荽,白花細莖,蔓生,可煮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婦人耳中珰,今或謂之“耳珰”,幽州人謂之“爵耳”是也。

按這個描述,后世如《名醫別錄》及《埤雅》所引《荊楚歲時記》等都以為卷耳就是蒼耳。蒼耳大家都曉得,我們小時做壞事,采了蒼耳子扔在女同學的頭發上,覺得占了大便宜,可以開心一日,天朗氣清。古人則多把蒼耳當菜蔬吃,不僅《毛詩草木疏》這樣說,杜甫的《驅豎子摘蒼耳》亦有句云“登床半生熟,下筯還小益”。一顆蒼耳從漢朝吃到了唐朝。

《詩經》里的女子采蒼耳,恐怕也是當菜蔬食用的,我鄉下未聞有吃蒼耳的,大概是古今之別,或者是江南可吃的東西太多了吧。但蒼耳子入藥則常見,治療傷風鼻淵流涕。我隨徐先生抄方時,“蒼耳散”抄得多了,所謂“蒼耳散中用薄荷,辛夷白芷四般和;蔥茶調服疏肝肺,清升濁降鼻淵瘥”,背得爛熟。

明·文俶《金石昆蟲草木狀·滁州葈耳實》

關于卷耳,郭璞的說法比陸璣簡短。他在注《爾雅》“菤(卷)耳,苓耳”下說:

《廣雅》云,葈耳也(按:葈,音xǐ,葈耳即蒼耳),亦云胡葈,江東呼為常葈,或曰苓耳,形似鼠耳,叢生如盤。

這里要特別注意,郭璞說的“卷耳”是叢生之物,而陸璣卻說是蔓生。這就出現了矛盾,他們兩個人都去古未遠,學問淵博,應該信誰的呢?我讀了陸璣的文字,恨不得把他的“蔓生”改成“叢生”,可惜遲生了千年。

北宋蘇頌是博物學家,盡管認同《詩經》中的“卷耳”即“蒼耳”,但也不能不致疑:“今之所有,皆類此,但不作蔓生耳。”蘇頌的疑問后世學者多有,但大家實在尋不出一種植物既對應陸璣的描述,又對應郭璞“叢生”之說。怎么辦?那就各尊所聞,干脆視而不見,就一口咬定“卷耳”即“蒼耳”,一團和氣。

王夫之是個特別較真的人,經過一番考證,在《詩經稗疏》中不隨聲附和,說卷耳是鼠耳草,與蒼耳為兩種不同的植物。這個說法獨辟蹊徑,對不對,先不管。我讀至此,不禁想起許慎的《說文解字》,《說文解字》里表示“卷耳”的有兩個字:“蓩(音mǎo),卷耳也”;“苓,卷耳也”。如此,這個問題就更復雜了,甚至有學者認為“蓩,卷耳也”不是《說文解字》的原文,而是后人的妄增,我則異于是。

《詩經》里的“卷耳”,毛公說是“苓耳”,即《說文解字》所言“苓,卷耳也”。那么《說文解字》中的“蓩,卷耳也”又是什么呢?我以為就是王夫之說的鼠耳草,唐陳藏器《本草拾遺》稱之為“鼠曲草”,別名“香茅”?!跋恪毖云錃馕叮梢圆徽?;“茅”當即《說文解字》“蓩”的省文,“茅”“蓩”都從“矛”得聲。毛公注《詩經》,何以要說“卷耳”為“苓耳”,蓋有意區別于“蓩”,表明《詩經》中的這個“卷耳”是苓,不是蓩。苓、蓩都可稱“卷耳”,字面雖同,卻是兩種不同的植物,兩物共享一名,亦是常見。如《爾雅》“櫬,木槿”“櫬,梧”,木槿、梧桐都可叫“櫬”。

王夫之之后,王筠撰《說文句讀》,擷取前人諸說,辨其正誤,參以己意。他認為,《說文解字》“苓,卷耳也”,當作“苓,苓耳,卷耳也”,此說深具卓識。我以此類推,《說文解字》“蓩,卷耳也”,亦當作“蓩,蓩耳,卷耳也”。很巧,鼠耳草有一個俗稱,叫“貓耳朵”,顯然就是“蓩耳”的俗寫。香茅也好,“貓耳朵”也好,本字俱當作“蓩”。這樣看來,王夫之之說不合經訓,是可以排除的,但他卻能歪打正著,一不小心就捅破了另一個名物問題。

卷耳的復雜,還不止于此。南唐徐鍇《說文系傳》據郭璞之說,認為卷耳是菌屬,“生朽潤木根”,這是將卷耳視為木耳、茯苓之類的東西。如此,“采采卷耳”就是“采采木耳”?對照郭璞“形似鼠耳,叢生如盤”的描述,似乎也說得過去。

《毛詩品物圖考·采采卷耳》

日本天明五年(1785)刊本,岡元鳳纂輯,橘國雄繪

要之,徐鍇、王夫之的說法都很有趣,但并不流行。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卷十一說,卷耳、苓耳、葈耳,今通呼為“蒼耳”,此說基本已成共識。但有時流行的不一定是真相,卷耳究竟是不是蒼耳,實在還是一筆糊涂賬。

在“卷耳是什么”這個問題上,郭璞是個關鍵人物,他留下了八個字——“形似鼠耳,叢生如盤”。這個“形”字很不好理解,是說葉子像鼠耳呢,還是果實像鼠耳?朱子注《詩經》的時候說,“卷耳,葈耳,葉如鼠耳,叢生如盤”,用的是郭璞的原話,但把“形”改成了“葉”,至于卷耳究竟是不是蒼耳,朱子沒有下定論,但葉似鼠耳的植物自然不會是蒼耳了,這便是朱子的高明處、審慎處。朱子注書往往如此,令人欽佩。比朱子小六歲的羅愿在其《爾雅翼》中說,卷耳“實如鼠耳”,用的也是郭璞的話,朱子改“形”為“葉”,他則改“形”為“實”,并進一步說卷耳即蒼耳。兩人雖只是一字之改,得出的結論卻大不一樣。

如此說卷耳,說得太實了,實則瀉之,來點輕松的調調味。

《廣雅》說,卷耳又叫“常葈”。常葈,陶弘景《名醫別錄》寫作“常思”。為什么叫這個名字?李時珍說:“詩人思夫,賦《卷耳》之章,故名‘常思菜’?!?/p>

聽起來像是這么回事,其實已經倒果為因了。葈、思兩字古音相近,一聲之轉,清代經學家邵晉涵《爾雅正義》說:“(卷耳)今人呼為‘常思菜’,即‘常葈’之訛爾。”一語中的,比李時珍眼光毒辣。但詩人睹物詠懷,葈、思諧音,見了常葈而聯想到“常思”,進而想起所懷之人,自是諧音通感,生活常識而已,也怪不得李時珍。即如卷耳又名“葈耳”,葈耳讀音近“思爾”,即“思你”之意,自伯之東,女心傷悲,見了此物,叫她如何不想他呢?

[1] 采采:茂盛的樣子。一說謂采了又采。《毛傳》作“采摘”解,朱熹《集傳》云,“非一采也”。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則認為是狀野草“盛多之貌”。

[2] 頃筐:斜口淺筐,猶今之簸箕,后高前低。盛物易滿。

[3] 寘(zhì):同“置”,擱放。

[4] 周行(háng):環繞的道路,特指大道。

[5] 陟(zhì):登上。

[6] 崔嵬(wéi):高而不平的小山。

[7](huī tuí):疲極而病。

[8] 金罍(léi):金罍,青銅做的罍。罍,器名,青銅制,用以盛酒和水。

[9] 永懷:長久地思念。

[10] 玄黃:形容病態。朱熹說“玄馬而黃,病極而變色也”,就是本是黑馬,病久而出現黃斑。

[11] 兕觥(sì gōng):一說為犀牛角制的酒杯,一說“觥”為青銅做的牛角形酒器。

[12] 砠(jū):有土的石山,或謂山中險阻之地。

[13] 瘏(tú):因勞致病,馬疲病不能前行。

[14] 痡(pū):因勞致病,人過勞不能走路。

[15]吁(xū):通“”,憂傷而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轮台县| 平邑县| 乳源| 辽源市| 苗栗市| 灵武市| 巴彦淖尔市| 泸西县| 门头沟区| 湖南省| 聂拉木县| 牙克石市| 安丘市| 河北省| 福州市| 青冈县| 夏津县| 石台县| 东乡族自治县| 曲阳县| 金塔县| 东兰县| 开原市| 南江县| 新绛县| 克拉玛依市| 修武县| 峨眉山市| 贺州市| 个旧市| 东台市| 历史| 山东| 宾阳县| 云浮市| 蓬安县| 南丰县| 盐源县| 剑河县| 韩城市| 蕉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