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資料歸不同所有者是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產生、發展的基本條件和直接原因。這是經濟學中的一條重要原理。
從這一原理出發,在分析市場經濟與所有制形態是否相容的問題時,要著重解剖所有制的結構狀況,要弄清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所有制關系。回顧中國社會主義實踐,在長達20年的“左”的思想束縛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追求純而又純的公有制形式,根本排斥市場經濟,也就是說,這時的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關系是水火不相容的。
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公有制究竟能否相容?從中國改革開放的實際看,回答是肯定的。在進行市場取向的改革以來,我們同時進行了所有制方面的改革,因此有了1984年《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把公有制與商品經濟相統一的認識,促進了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國的產權制度改革有了新的進展,不僅使公有制結構進一步合理化,而且非公有制經濟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從公有制內部看,一是以公有股為主體的股份制經濟發展迅速,目前全國股份制企業已發展到近4000家;二是集體、民營、鄉鎮和民辦經濟不斷上升。如1992年鄉鎮企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30%,約占全國總產值的1/4,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60%,鄉鎮工業產值已占全國工業產值的1/3。從非公有制經濟看,目前已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0%以上,私營企業已逾12萬戶,注冊資金145億元;個體工商戶已達1454萬戶,自有資產543億元。這就從根本上打破了過去那種“一大二公三純”的所有制格局,使公有制與市場經濟在實踐中逐步統一起來。可以相信,通過進一步理順產權關系,進一步改革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公有制與市場經濟將結合得更加緊密。
市場經濟和全民所有制是什么關系,它們能不能兼容?
一、全民所有制、公有制、國有制不是等同概念
所謂全民所有制,它的本質含義應指整個社會的全部生產資料歸全體勞動者共同占有。具體來說,“全民”應該是全社會(或是國家)范圍內的全體勞動大眾,而不是局部或部分所有的勞動者;其“全民”所占有的“生產資料”,自然也應是全國范圍的所有的生產資料,而不是局部或部分生產資料。其特性完全是單一獨立存在,不會有商品交換和市場競爭的可能。如果人類社會有這樣一種所有制形式的話,它只存在于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和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如果把它視為一種公有制形式的話,它是一種最低級的原始公有制和最高級的未來公有制。當然,人們通常說的全民所有制指的是一種高級的公有制形式。但不管怎樣,我國現實和現階段社會主義實際上不存在全民所有制。我們所設置的“全民所有制”,其實是徒有虛名的。因為不僅“全民”的“民”不“全”,而且“全民所有”的生產資料也不“全”,從整個概念來說,它既沒有達到其量的規定性,也沒有達到其質的規定性,自然,“全民所有制”這一概念不能成立。
與此不同,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相對資本主義私有制而言的,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所在,它并非抽象地存在,而是具有十分豐富的內容。一是它的公有化程度與現有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呈現出多種實現形式,如國有經濟、城鎮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經濟、股份經濟、合作經濟、集團經濟、混合經濟等;二是它與其他非公有制經濟同時并存、共同發展。這些都是促使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結合,并推動市場經濟進步與發展的直接動力。
作為現實存在的國有制經濟,它是我國的主導經濟,也是公有制的具體形式之一。它與全民所有制也是不同的。在社會主義現階段,國有經濟必須得到保護和發展,而“全民所有制”純屬虛構,毫無實際內容,沒有必要堅持。
因此,全民所有制與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國家所有制不可等同,取消全民所有制并不等于取消公有制,也不等于取消國有制,更不等于否定社會主義。
二、全民所有制的思想基礎是空想社會主義
研究這個理論問題,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在這里需要明確兩點。
第一,不能用馬克思恩格斯的公有制理論來作為我國“全民所有制”存在的依據。
馬克思恩格斯的公有制形式有多種不同的表述,諸如“社會所有制”“共同占有制”“公共占有制”“集體所有制”,還有“財產公有”“公共財產”“社會占有”“集體占有”,等等,其含義都是完全一致的,都是指純粹單一的社會所有制,即人們常說的“全民所有制”。
大家知道,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理論是以當時生產力和商品經濟充分發達的英國為背景所得出的結論。而我國社會主義是在落后的以“手推磨”為特征的生產力和自給半自給的自然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就是說,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已經大大超出了我國的客觀實際,或者說,我國社會主義還遠未達到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得以實現的前提條件。因此,用馬克思恩格斯的公有制理論來說明中國社會主義實踐中“全民所有制”的存在是不科學和沒有根據的。
第二,“全民所有制”思想并非專屬馬克思和恩格斯,它來源于空想社會主義。
遠在16世紀初,英國空想社會主義的奠基人托馬斯·莫爾在他的《烏托邦》中認為,烏托邦的一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都歸全民所有,“私有制根本不存在,大家都熱心公事”。隨后,17世紀的康帕內拉、18世紀的摩萊里和19世紀的歐文,也都有這類論述。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都認為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并極力主張在社會主義代替了資本主義之后,消滅私有制,實行一切財產公有。
這些空想家盡管都有自己的一套體系,但其理論因受歷史的局限性而只能停留在空想狀態,對現實社會主義沒有什么指導意義。
三、全民所有制與市場經濟始終互相排斥
全民所有制與市場經濟具有完全相反的特點:
——市場經濟要求存在生產資料的不同占有者和不同的利益集團,以便相互交換、公平競爭,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而全民所有制則主張公有制單一存在,反對其他任何所有制形式與它并進,更是敵視私人經濟、個體經濟的發展。
——市場經濟要求在實行按勞分配的同時,允許實行按資分配、按股分紅等多種分配方式。而全民所有制則要求實行單一的“按勞分配”,并且這種分配是在直接的社會勞動下實行的直接的產品分配,同時它也否定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任何其他分配手段。
——市場經濟所遵循的是市場經濟體制及其一般規則,它以市場作為資源優化配置的手段,要求一切生產要素商品化,各利益主體根據市場信息確立自己的競爭方式,作出自己的經營決策,要求整個經濟運行和經濟關系規范化、法律化。而全民所有制所應用的則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它違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以主觀計劃來配置資源和進行產、供、銷活動,不求效率,不講效益,缺乏平等競爭的環境。
——市場經濟要求產權關系明確,政企職責分開,“兩權”分離,企業不受政府的直接干預,完全成為獨立的法人和市場的主體,完全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而全民所有制則造成產權模糊、政企不分,把企業當作政府的附屬物,阻止企業走向市場,使企業不能成為真正的企業。
雙方的這些矛盾是客觀存在的。正因為如此,人們在對全民所有制與市場經濟關系問題的認識上,在對二者的選擇上,不管從空想到科學,還是從理論到實踐,主張實行全民所有制者一般都是以取消市場經濟為代價的。馬克思恩格斯是這樣,我國社會主義實踐也仍然是這樣。這就是在較長時期內,我們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脫離國情,在生產力水平落后的情況下就“搬”進了全民所有制,在還未達到“社會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情況下就丟掉了市場經濟的重要原因。這一教訓實在是太深刻了。既然全民所有制和市場經濟二者不可兼得,而我們又確立了新的體制即市場經濟體制,今天,在對待兩者的問題上,就不能延續過去的傳統的教條的做法,而應重新考慮、重新抉擇。
注釋
[1]本文原載于《特區經濟》1993年第4期,原題為《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相容,與全民所有制相悖》。該文現有標題為這次編輯出版《所有制改革》一書時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