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肘部肌力訓練及關節活動度訓練
(一)肘關節訓練的康復目標
(1)關節活動度盡量恢復至損傷前的水平:肘關節只有屈曲達120°以上,才能順利完成梳頭、洗澡、接聽手機等動作。如果旋前受限,則影響對鍵盤、鼠標等的使用;如果旋后受限,則影響洗澡等動作。為了滿足日常生活需要,肘關節的活動角度應力爭達到主動屈曲>130°,主動伸直受限<60°,主動旋前>60°。
(2)保持肌肉力量和正常肌纖維長度:關節肌肉訓練的目標是能夠最大限度地屈曲,使肌肉的力量和肌纖維長度恢復至正常水平。關節活動應以主動活動和主動輔助活動為主。主動輔助活動訓練的目的是逐步增強肌力,建立協調動作模式。在治療師幫助下或借助器械,由患者通過自己主動的肌肉收縮來完成運動訓練。
(二)肘關節功能主動訓練的方法
由于關節囊破裂及周圍肌腱韌帶損傷,所以,復位后需要配合夾板或石膏固定2~3周,但固定又容易出現肌腱粘連、攣縮,造成關節僵硬,因而康復訓練應盡早開始。固定肘關節期間鼓勵患者進行上肢肌肉收縮訓練,活動肩、腕及手指,解除固定后再逐漸開始活動肘關節,以主動訓練為主,配合被動活動。整個訓練以疼痛不加重或不出現為度。
1.屈曲訓練 患者取坐位,屈肘,拳心朝向自己,肌肉完全放松,用健側手握住患側手腕,用力拉向自己,或者手抵在墻壁或桌邊固定,肌肉完全放松,身體逐漸前傾,使拳與肩的距離逐漸接近,加大屈肘的角度,至疼痛處應停止,待組織適應、疼痛消失后再加大角度,每組10~15次,每日3~4組。可以通過測量手腕至肩的距離,間接測量肘關節屈曲的角度。距離越短,屈曲的角度越大(圖2-60)。
2.伸展訓練 患者取坐位,伸肘,拳心向上,將肘部支撐固定于桌面上,小臂及手懸于桌外。肌肉完全放松,使肘部在自身重量或重物作用下緩慢下垂伸直(必要時可于手腕處加輕小的重物為負荷,逐漸加大練習強度),至疼痛處應停止,待組織適應、疼痛消失后再逐漸加大角度,每組10~15次,每日3~4組。可以通過測量手腕至上臂所在水平面的距離,間接測量肘關節伸展的角度。距離越短,伸展的角度越大,與健側差距越小(圖2-61)。

圖2-60 屈曲訓練

圖2-61 伸展訓練
3.前臂旋前訓練 前臂旋前、旋后的動作涉及近側和遠側尺橈關節的聯動,在早期康復階段容易被忽視,可能影響后期的手功能。此訓練患者一般取坐位,肩關節放松,屈肘前臂平置桌上,手握一長柄重物,借助其重力輕柔持續地向內傾倒,逐漸加大關節活動的強度。
4.前臂旋后訓練 前臂旋后動作和旋前練習類似,方向正好相反,其余要求完全一致。
5.主動輔助訓練
(1)肘部內收訓練:即高位下拉訓練。患者取坐位,雙手抓住訓練帶的兩端,高舉過頭頂(注意完全伸展肘部,或伸展至最大限度),再緩慢向前下放(圖2-62)。
(2)肘伸展訓練
1)肘部推舉訓練(圖2-63):主要目的是鍛煉肱三頭肌。患者取站立位,一腳踩訓練帶的一端,注意要踩實,避免滑脫;訓練帶的另一端纏繞于對側手(如患肢為左手,即右腳踩左手纏繞)。肩部伸展,肘部自然彎曲,緩慢向后伸展肘部,保持5秒,再返回起始動作。

圖2-62 肘部內收訓練

圖2-63 肘部推舉訓練
2)肘部彎曲攣縮拉伸訓練:患者取坐位,肘部平穩放于桌面上,可在肘部下方墊毛卷,防止肘關節在訓練時移位。手拉訓練帶或將其纏繞于手腕,固定訓練帶于桌面另一端,進行拉伸訓練,并逐漸增加動作保持時長和肘關節的活動度。
3)肱三頭肌伸展訓練:患者取坐位,患側手抓訓練帶的一端,健側手抓另一端并穩定于患側膝關節的位置。患側手肘屈曲,向后拉動訓練帶至肘部伸直或至最大角度。在拉動過程中注意保持肩關節伸展,再緩慢恢復至起始動作(圖2-64)。

圖2-64 肱三頭肌伸展訓練
(3)肘屈曲訓練
1)屈肘訓練: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一腳踩實訓練帶中央,雙手纏繞訓練帶的兩端,直至拉緊,肘部伸展。彎曲肘部,保持數秒,再伸展肘部恢復至起始動作(圖2-65)。
2)90°增強式肱二頭肌訓練:將訓練帶固定于身前,與肩部高度一致。患側手纏繞訓練帶的一端,前臂與身體呈90°角,屈肘90°,健側手托住患側肘部,拉動訓練帶,進行屈肘動作,保持5秒后,緩慢恢復至起始動作(圖2-66)

圖2-65 屈肘訓練

圖2-66 90°增強式肱二頭肌訓練
6.肘關節脫位合并骨折 肘關節脫位合并骨折的患者,應遵醫囑進行關節活動度的訓練。
(1)肱骨干骨折:肱骨干骨折容易發生橈神經和肱骨滋養動脈損傷,故肱骨中段骨折不愈合率較高。在復位固定后,患側肘屈曲90°懸吊于胸前,前臂稍旋前,盡早進行指、掌、腕關節的主動運動,同時進行上臂肌群的主動等長收縮運動,禁止上臂的旋轉運動。固定2~3周后,行肩、肘關節的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同時增加關節活動度。待解除外固定后,再進行肩、肘關節的肌力訓練及活動度訓練。
(2)肱骨髁上骨折:兒童多見,多為關節囊外骨折,可分為伸展型和屈曲型,常合并血管、神經損傷及肘內翻畸形。手術3~4天后可進行指、掌、腕的主動運動和站立位的肩部擺動練習,1周后增加肩部的主動屈伸、外展訓練,并逐步增大運動的幅度。伸展型肱骨外上髁骨折患者早期可開始進行肱二頭肌和旋前圓肌的靜力性抗阻練習,暫緩肱三頭肌、旋后肌的主動收縮訓練。屈曲型骨折患者應做肱三頭肌的靜力收縮,暫緩肱二頭肌、旋前圓肌的主動收縮。骨折愈合后可進行必要的關節活動度訓練,如全面的肩、肘屈伸和前臂旋轉訓練。在訓練及護理時,醫生須嚴密觀察患肢有無血運障礙和感覺異常,發現血管損傷并發癥,應及時處理,避免造成前臂肌肉缺血性壞死。
(3)尺橈骨骨折:治療較為復雜,且預后差,常引起肘屈伸、前臂旋轉等功能障礙。復位固定后,早期練習肩部和手部的活動。用力握拳和屈伸手指,以減少前臂肌群的粘連;上臂、前臂肌肉進行等長收縮的訓練;患者取站立位時,前臂用三角巾懸吊于胸前,進行肩部的前、后、左、右擺動及水平方向的畫圈運動等。2周后進行肘關節的屈伸運動,頻率、范圍逐漸增加,禁止前臂的旋轉運動。骨折臨床愈合后,全面進行肩、肘、腕關節的屈伸訓練,重點進行前臂的旋轉肌力訓練和活動度訓練。
(三)肘關節訓練的注意事項
(1)上述訓練方法均是按照常規情況制訂,具體執行中應根據個體情況和手術情況的不同,在醫生指導下完成。
(2)功能訓練中存在的疼痛不可避免,若疼痛在訓練停止半小時內消退至原水平,不會對組織造成損傷。
(3)進行肌力訓練時,以肌肉有酸脹疲勞感為宜,待充分休息后進行下一組訓練。練習的時長、負荷等,必須根據要求完成,否則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4)除手術肢體制動保護外,其余的身體部位應盡可能多活動,提高整體循環的代謝水平,從而更好地促進手術局部恢復。
(5)早期的關節活動度練習,每日進行1~2次,角度有所改善即可,避免反復屈伸引起局部腫脹。若關節活動度長時間(>2周)沒有進展,則可能是關節粘連,應高度重視,并及時復查。
(6)活動度訓練完成后,立即給予冰敷15~20分鐘(注意防止凍傷)。如果平時感覺關節腫、痛、發熱明顯等,可再行冰敷,每日2~3次。
(7)關節腫脹會持續整個練習期,直至關節活動度、肌力和刺激因素消失才會完全消失。訓練過程中必須控制關節腫脹的程度,不能持續增加,總趨勢應是腫脹逐漸消退。如果腫脹增加,且局部紅、腫、熱、痛等明顯,必須立即停止練習,增加冰敷的次數,并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