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肩部肌力訓練和關節活動度訓練

(一)肩部和前臂肌力訓練

1.前平舉訓練 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上身直立,手臂向體前抬起至無痛角度,不可聳肩,于最高位置保持10~15秒,即為完成1次動作。術后早期或肌力較差時,可改為屈肘前平舉,肘屈曲90°,手臂向體前抬起直至無痛角度,不可聳肩,于最高位置保持10~15秒,即為完成1次動作。肌力增加后,在伸直手臂的同時手握一定負荷的器械進行鍛煉。此訓練的目的主要是加強肩關節前屈肌肌力,鍛煉三角肌前束,從而提高肩關節的控制能力和穩定性(圖2-41)。

2.側平舉訓練 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上身直立,手臂在體側抬起至無痛角度,不可聳肩,于最高位置保持10~15秒,即為完成1次動作。術后早期或肌力較差時,可改為屈肘側平舉,肘屈曲90°,手臂向體側抬起10~15秒直至無痛角度,不可聳肩,于最高位置保持10~15秒,即為完成1次動作。肌力增加后,在伸直手臂的同時手握一定負荷的器械進行鍛煉。此訓練的目的主要是加強肩關節外展肌肌力,鍛煉三角肌中束,從而提高肩關節的控制能力和穩定性(圖2-42)。

圖2-41 前平舉訓練

圖2-42 側平舉訓練

3.肩后伸訓練 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上身直立稍前傾,健側手臂扶在膝上,可以支撐身體,上身在活動中固定不動,手臂在體側向后抬起直至無痛角度,不可聳肩,于最高位置保持10~15秒,即為完成1次動作。術后早期或肌力較差時,可改為屈肘肩后伸,肘屈曲90°,手臂在體側向后抬起直至無痛角度,不可聳肩,于最高位置保持10~15秒,即為完成1次動作。肌力增加后,伸直手臂的同時手握一定負荷的器械進行鍛煉。此訓練的目的主要是加強肩關節后伸肌肌力,鍛煉三角肌后束,從而提高肩關節、肩胛骨的控制能力和穩定性(圖2-43)。

圖2-43 肩后伸訓練

4.抗阻外旋訓練 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上身直立,手臂貼緊體側,肘屈曲90°,皮筋的一端妥善固定,手握皮筋另一端,向外側用力牽拉皮筋,至最大角度保持10~15秒,即為完成1次動作。此訓練的目的主要是加強肩關節的外旋肌肌力,鍛煉肩袖肌群,從而提高肩關節、肩胛骨的控制能力和穩定性(圖2-44)。

圖2-44 抗阻外旋訓練

5.抗阻內旋訓練 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上身直立,手臂貼緊體側,肘屈曲90°,皮筋的一端妥善固定,手握皮筋另一端,向內側用力牽拉皮筋,手接近身體,至最大角度保持10~15秒,即為完成1次動作。此訓練的目的主要是加強肩關節的外旋肌肌力,鍛煉肩袖肌群,從而提高肩關節、肩胛骨的控制能力和穩定性(圖2-45)。

圖2-45 抗阻內旋訓練

6.俯身“飛鳥”(水平外展)訓練 患者取站立位,上身保持直立前傾至45°,雙臂自然下垂,做擴胸動作直至手臂外展90°在身體兩側,即為完成1次動作。此訓練的目的主要是加強肩關節水平外展肌肌力,鍛煉三角肌后束、斜方肌和肩帶肌群,從而提高肩關節、肩胛骨的控制能力和穩定性(圖2-46)。

7.俯臥“飛鳥”訓練 患者俯臥于床上,雙臂外展90°,逐漸向前上舉,即為完成1次動作。此訓練的目的主要是鍛煉三角肌前束、胸大肌和肱二頭肌等,提高肩關節的控制能力和穩定性(圖2-47)。

圖2-46 水平外展訓練

圖2-47 俯臥“飛鳥”訓練

(二)關節活動度訓練——肩部徒手操

1.面壁爬墻 患者面對墻壁站立,用患側手指沿墻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高舉,直至最大限度,在墻上做一記號,再緩慢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每日2~3次,每次10~15個(圖2-48)。

圖2-48 面壁爬墻

2.前后擺臂運動 患者分腿站立,間距稍寬于肩,上體前屈,頭稍抬起,目視前方,兩臂自然下垂。右臂放松,盡量向前上擺動,同時左臂放松,盡量向后擺,然后左右臂交換擺動方向,每日2~3次,每次12~16個(圖2-49)。

圖2-49 前后擺臂運動

3.左右擺臂運動 患者分腿站立,間距稍寬于肩,上體前屈,頭稍抬起,目視前方,兩臂自然下垂。兩臂放松,盡量向側上方擺動,兩臂往回擺,于胸前交叉。每日2~3次,每次12~16個(圖2-50)。

4.體后拉手 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并向后伸的姿勢下,健側手拉患側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側并向上牽拉。每日練習2~3次,每次5~10個(圖2-51)。

圖2-50 左右擺臂運動

圖2-51 體后拉手

5.越頭摸耳 患者屈肘,手指從患側耳朵向上,越過頭頂去摸健側耳朵,或從前額經頭頂摸腦后部,每日反復進行數次。

6.“托天”運動 患者分腿直立,兩臂自然下垂。兩臂彎曲至胸前,掌心向下,雙手十指交叉,上抬至額前,以腕關節為軸,兩手外翻,掌心向上,盡量上托,兩臂再依次由兩側下落,還原成預備姿勢,重復上述動作16次(圖2-52)。

圖2-52 “托天”運動

7.環轉肩運動 患者分腿直立,與肩同寬,兩肘關節屈曲,兩手分別搭于兩肩。以肩為軸,兩肩由前上向后下繞環8次,再以同樣的動作由后上向前下環繞8次(圖2-53)。

圖2-53 環轉肩運動

(三)功能性訓練

1.“張手握拳”運動 用最大力量張開手掌,分開手指保持2秒,再用最大力量緊握住拳頭保持5秒,即為完成1次動作,如此重復進行,每組30次。此訓練在肩關節損傷、手術后局部制動的早期或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進行練習,對于促進血液循環、消退腫脹和預防深靜脈血栓具有重要意義(圖2-54)。

圖2-54 “張手握拳”運動

2.“聳肩”運動 雙臂自然下垂,置于身體兩側,雙肩一起向上聳,于最高位置保持3秒,再緩慢放松,即為完成1次動作,反復進行,每組30次。早期進行此練習,對于預防肩部肌肉萎縮、維持肩關節的穩定性及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具有重要意義。此訓練應在不增加肩部疼痛的前提下完成(圖2-55)。

圖2-55 “聳肩”運動

(四)運動損傷的功能訓練

運動損傷的患者,應根據骨折類型、是否脫位,以及手術固定方法、牢固程度進行循序漸進的功能訓練。

1.鎖骨骨折 在局部固定后,應保持提肩、提胸姿勢,練習肘關節、腕關節、手部的各種活動,以及肩關節的外展、后伸活動,如雙手叉腰、挺胸等動作,禁止做肩部前屈、內收動作。除了必須臥床保持復位和固定的患者,其余患者均可下地活動。解除固定后,患者可開始全面地活動肩關節,活動范圍應由小到大,次數由少到多,最后再進行肩關節各方向的綜合練習,如肩關節雙臂畫圈、環轉活動等動作。

2.肱骨外科頸骨折 多見于老年人,臨床上分為兩類:外展型和內收型。前者主要用三角巾懸吊固定4周,早期做肘、腕關節的屈伸和握拳練習,限制肩關節的外展活動;后者的治療較為復雜,復位后用三角巾制動4~6周,限制肩關節內收活動,預防肩周炎、肩關節僵硬的發生。

3.肱骨干骨折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手法,包括整復夾板外固定方法(成人固定為6~8周,兒童固定為4~6周)、懸垂石膏整復固定法、鋼針內固定、鋼板內固定法等。定期復查X線片,仔細觀察骨折斷端是否有分離現象,以便及時糾正。骨折處理后早期即可做伸指、握拳、聳肩等活動,預防肩、肘關節僵硬的發生,尤其是老年患者。

4.肩關節脫位 盡早復位,保持有效固定2~3周。陳舊性脫位或伴骨折的患者應適當延長固定時間。固定期間患者可活動腕部和手指,疼痛和腫脹減輕后,健側手緩慢推動患肢做外展、內收活動。有效固定3周后可行彎腰、垂臂、甩肩鍛煉,即彎腰90°后患肢自然下垂,以肩為頂點做圓錐形環繞運動;有效固定4周后可行面壁爬墻、“托天”運動等訓練。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要市| 卓资县| 宁南县| 天峨县| 承德县| 察雅县| 依兰县| 什邡市| 苏尼特右旗| 丹巴县| 阿荣旗| 辽阳县| 当涂县| 宣城市| 株洲市| 罗甸县| 文山县| 炎陵县| 中牟县| 沅陵县| 胶南市| 新泰市| 通渭县| 涟源市| 双辽市| 堆龙德庆县| 仪陇县| 横峰县| 绥中县| 弥渡县| 东山县| 怀安县| 大冶市| 太原市| 蕉岭县| 深水埗区| 昂仁县| 永康市| 江口县| 侯马市| 孟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