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輔助器具的選用
適配輔助器具不是越貴越好,也不是功能越多越好。輔助器具要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需求進行適配,目的是發揮使用對象已有的功能以及更好地改善其功能障礙,須通過“評估—適配—訓練—再評估”的流程后才能交給使用對象使用,發揮輔助器具最大的效果。輔助器具須具備以下基本原則:①適人,即輔助器具符合使用對象個體特征的要求。②適合,即輔助器具符合使用對象康復、生活、工作環境的要求。③適時,即選擇合適的時機應用及更換輔助器具。
(一)機構選用原則
由政府相關機構出資為殘疾人提供免費或補助的輔助器具時,應考慮資金的有效利用,按照需求排序,優先滿足兒童、新殘疾人(6個月以內發生的殘疾)、就業需求強烈的對象為主。關于輔助器具的使用類型,兒童以認知學習類、訓練重建身體功能類、預防或矯正畸形類的輔助器具為主,中青年以生活自助器具類、家庭康復訓練類、學習類、就業技能類、提高生存質量類的輔助器具為主,老年人和重度殘疾人以具有保護性、有利于看護者的輔助器具為主;社區以適合老年人、殘疾人使用為標準的康復訓練類、文體娛樂類的輔助器具為主。
(二)個人選用原則
1.根據個人需求 當一個人有多個輔助器具需求或多個康復目標但又受經濟條件制約時,可參考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選用(圖1-9)。
(1)第一需求層次:即滿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主要表現為身體功能和結構障礙需要的補償,如家用呼吸機、制氧機、輪椅等。

圖1-9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2)第二層次需求:即滿足社會需求,主要體現為殘疾人投入到生活情景(家庭生活、人際交往)的需求。如信息溝通類輔助器具、技能訓練類輔助器具等。
(3)第三層次需求:即滿足尊重與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主要體現為殘疾人從事有意義的工作及全面參與文化體育、休閑等高質量生活的需要。如休閑娛樂輔助器具、計算機輸入輔助器具等。
2.根據個體的最終康復目標選擇相應的輔助器具
(1)獨立生活目標:使用者在輔助器具的幫助下,能獨立完成衣、食、住、行的目標。
(2)接受教育目標:使用者在輔助器具的幫助下,能在學校或支援教室里受到教育,實現教育康復的目標。
(3)從事職業目標:使用者在輔助器具的幫助下,能使其從事一份有意義的工作,體現個人價值,實現職業康復的目標。
(4)社會康復目標:使用者在輔助器具的幫助下,能參與社區、文化、體育、休閑等活動的目標。
(三)輔助器具選用順序
1.按照輔助器具的作用順序 采用“補償—代償—適應”的順序配置。在對功能障礙者配置輔助器具時,首先考慮補償類輔助器具,代償類輔助器具次之,最后再考慮適應類輔助器具。只要有殘留潛能,就要利用輔助器具成分發揮其潛能,避免功能的進一步下降。原則是能補償則補償,不能補償則代償,不能代償則適應,以便充分發揮其身體的原有功能,實現完善的活動功能。
2.按照BAD順序 采用“購買—改制—設計”的順序配置。購買(buy,B),即在現有輔助器具中選購;其優點是經濟、快捷,缺點是適配性較差。改制(adapt,A),即從當前的市場上購買不到合適產品時,選擇功能相近的輔助器具加以修改,其優點是適配性較好,缺點是費時。設計(design,D),即市場上的成品或不能滿足使用對象的需求,需要重新設計,量身定制;優點是適配性好,缺點是獲取周期長、經濟成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