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感悟人生,給心靈洗個澡(3)
- 有所得必有所失:決定人一生的148個選擇與放棄
- 呂叔春
- 5303字
- 2014-09-26 10:45:29
“非常害怕,”獅子說,“如果答應你,你就可以得到曾與獅子比武的殊榮;而我呢,以后所有的動物都會恥笑我竟和鼬鼠打架。”
你如果與一個不是同一重量級的人爭執不休,就會浪費自己的很多資源,降低人們對你的期望,并無意中提升了對方的層面。同樣的,一個人對瑣事的興趣越大,對大事的興趣就會越小,而非做不可的事越少,越少遭遇到真正問題,人們就越關心瑣事。
威廉·詹姆斯說過:“明智的藝術就是清醒地知道該忽略什么的藝術。”不要被不重要的人和事過多打攪,因為成功的秘訣就是抓住目標不放,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犧牲上。
18.進路還是退路,思考決定一切
在人生的旅途中,前進固然可喜,后退也未嘗可悲,最重要的是:在前進時要知道自制,免得只能進而不能退;后退時則要知道自保,使得退卻重整之后,能夠再前行!
人生之中,選擇進路還是退路,思考能決定一切,劉庸給他兒子劉軒寫信時曾寫道:
你說想征服高山,但是當我問你登山者應該帶些什么東西時,你卻答不上來。
現在我告訴你吧!如果是攀登路徑不熟的高山,即使原定一日往返,除必備的指南針,你的行囊中也應該包括一把小刀、一條繩索、一盒用塑料袋包好的火柴、一點鹽巴、一塊折起來不大的透明塑料布或雨衣和一個哨子。
這些東西大多數都不是為你的進路而準備的,而是預為你的退路。但是不論是登山的旅途,或在你人生的旅途上,“有退路”都是尋取進路的必要條件。
于是那把小刀,在前進時可以幫助你用來切割獵物、削竹為箭、砍木為叉;在你被蛇咬傷時,更可以用來將傷口切成十字,以吸出毒血。
那條繩索,在前進時可以幫助你攀爬;在你遇險時,可以用為營救;在編織擔架時,用為捆綁。
那盒火柴,在你前進時,可以用為烹食;在你遇難時,則可能讓你點起柴火,熬過高山上寒冷的夜晚。
那塊透明的塑料布或雨衣,在你前進時,可以用來防雨;當你困阻在深山時,更可以使你減少地面或環境中潮冷的侵襲,甚至在缺水時,用來收集地面蒸發的水氣,使你免于干渴。
那塊鹽巴,在你前進時,可以用為烹調鮮美的食物;在你困厄時,則能用來消毒、補充體力,甚至幫助你吞下平時絕對難以接受的野生食物。
至于那只哨子,在你前進時,固然可以用為招呼隊友,作為集合的訊號;在你落難而饑寒交迫,喊不出聲音時,更可能因為有這只哨子,隔幾分鐘吹一下,而使搜救的人員找到你。如此說來,哪一樣東西可以少呢,它們占的空間不大,卻是你行前絕不能疏忽,而落難時可能保命的。
我過去曾多次對你說:旅游時,如果是舊地重游,不妨在既有的大道之外,再去尋訪一些小路,發掘新的風景、相反地,如果是到陌生的地方,則應該記住來時的道路,以便遇到困阻時能夠脫身。對已知的環境,做進一步想;對未知的環境,做退一步想。
19.聚散都是緣,路要自己走
化緣而來,隨緣而去,聚散乃人生常態,有緣成為同路人,到站各自奔東西。
古人送別到十里長亭,到灞陵。如今,突然覺得人生處處布滿驛站,一揮手,便成別離。
自小,每年分班或畢業典禮都像大禍臨頭。不斷結交的好友又不斷失去。上大學時,老同學寫來信,讀了深有感憾。他說,回顧同窗三載,前后桌到左右班,再到現在兩個學校、兩個城市,距離越來越遠,而朋友也越來越“老”了,其間的幾句玩笑也成了我們僅有的談笑了。可不是嗎?相聚的日子太長,很容易變得平淡,正像那歌中唱的:那時候天總是很藍,日子總過得太慢,你總說畢業遙遙無期,轉眼卻各奔東西!
朋友在分開之后,冷暖自如,久別重逢,似乎有了機會傾吐無邊的感慨,卻往往不知從何說起,于是只有數句寒暄,加上搜腸刮肚的幾個并不可笑的身邊奇聞軼事。多年不見的朋友,再見面時,覺得彼此都有一點不同了。有人有了一雙悲傷的眼睛,有人有了冷酷的嘴角,有人是一臉的喜悅,有人卻一臉風霜,歲月滄桑都隱隱約約地寫在每個人的臉上。
人生像劃船,一降生,你便上了家庭的這條船,父母兄弟由不得你挑選,長大了,學校又是一條船,同學們相助相幫,朝同一目標努力;畢業好似船靠岸,你有你的理想,他有他的打算,我有我的觀念,盡管友情難舍仍免不了道聲“再見”,以便各自選擇喜歡的其它船,就這樣一直劃下去。
其實,人生的路要每個人自己去走,誰也代替不了誰,正像這“路”字,一半是“足”,意思是要腳踏實地,一半是“各”,代表各人有各人的走向,有所往,有所返,有所聚,有所離,有所予,有所求,全在這路上。不舍與傷別是始終不能改變的,但是有些是改變了的。隨著年少的遠去,知道長相憶比長相聚更為可貴,學習不是虛度光陰和情感。這樣,作別之時,沒必要把氣氛裝點得很悲壯,陰晴圓缺,前有古人后繼來者,何必哀哀戚戚,兒女共沾巾?“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知交零落是人生常態,能夠偶爾話起,而心中依然感到溫存,就是好朋友,再者“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就讓我們瀟灑的揮別,留取彼此的美麗,放在心里。
人說賈寶玉多情,“多情自古傷別離,所以喜聚不喜散”。林黛玉深情,不喜相聚,她的理由是聚時歡樂,散后尤其冷清,所以,不如不聚。要想不聚,正如人生一世無悲無喜,恐怕不夠深刻,何況,談何容易?
路還是要自己走,聚散且隨緣吧!
20.要想活得好,就要主動出擊
要想活得好,你就要選擇主動出擊,慢下手,你的機會就會在猶豫間喪失殆盡。
在河邊,一只狼要帶好幾只小狼過河,以我們粗淺的經驗,它一定會一只一只地叨過去。但事實并非如此。老狼為了怕子女受傷害,它會咬死一只動物,把動物的胃吹足氣,然后再用牙咬住蒂處,做成一只鼓鼓囊囊的皮筏,借著這生命的皮筏,全家渡河。
在動物界,狼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如果讓單個狗與單個的狼搏斗,敗北的肯定是狗。雖然狗與狼是近親,它們的體型也難分伯仲,但為什么敗北的總是狗呢?有人曾就這問題仔細地對狗與狼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經人類長期豢養的狗,因為不需面臨生存的危機,狗的腦容量大大小于狼,而生長在野外的狼,為了生存,它們的大腦被很好地開發,不但非常有創造性,而且有著異乎尋常的生存智慧。
事物的法則,永遠是用進廢退。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動物如此,人類又何嘗不是如此。一個人,要想在異常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不被淘汰,還是有一點生存危機的好,這樣,我們就可以未雨綢繆,主動出擊,多一點生存的技能與智慧。
21.創造時機永遠比坐等時機快一步
愚蠢的人等待時機,聰明的人創造時機!
有個懶人靠在一塊大石頭上,懶洋洋地曬著太陽。
這時,從遠處走來一個奇怪的東西,它周身發著五顏六色的光,七八條腿一齊運動,使它的行走十分快捷。
“喂!你在做什么?”那怪物問。
“我在這兒等待時機。”懶人回答。
“等待時機?哈哈!時機什么樣,你知道嗎?”怪物問。
“不知道。不過,聽說時機是個很神奇的東西,它只要來到你身邊,那么,你就會走運,或者當上了官,或者發了財,或者娶個漂亮老婆,或者……反正,美極了。”
“嗨!你連時機什么樣都不知道,還等什么時機?還是跟著我走吧,讓我帶著你去做幾件于你有益的事吧!”那怪物說著就要來拉他。
“去去去!少來添亂!我才不跟你走呢!”懶人不耐煩地攆那怪物。
那怪物嘆息著離去。
這時,一位長髯老人來到懶漢面前問道:“你抓住它了嗎?”
“抓住它?它是什么東西?”懶人問。
“它就是時機呀!”“天哪!我把它放走了。不,是我把它攆走了!”懶人后悔不迭,急忙站起身呼喊時機,希望它能返回來。
“別喊了,”長髯老人說,“你剛才已經把它放棄,讓我告訴你關于時機的秘密吧,它是一個不可捉摸的家伙。你專心等它時,它可能遲遲不來,你不留心時,它可能就來到你面前;見不著它時,你時時想它,見著了它時,你又認不出它;如果當它從你面前走過時你抓不住它,那么它將永不回頭,使你永遠錯過了它!”
“天哪!那可咋辦呀,我這一輩子不就失去時機了嗎?”懶人哭著說。
“那也未必,”長髯老人說,“讓我再告訴你另一個關于時機的秘密吧,其實,屬于你的時機不止一個。”
“不止一個?”懶人驚奇地問。
“對。這一個失去了,下一個還可以出現。不過,這些時機,很多不是自然走來的,而是人創造的。”
“什么?時機可以創造?”
“對。剛才的一個時機,就是我為你創造的一個,可惜你把它放跑了。”
“太好了,那么,請您再為我創造一些時機吧!”懶人說。
“不。以后的時機,只有靠你自己創造了。”
“可惜,我不會創造時機呀。”懶人為難地說。
“那么,現在,我教你。首先,站起來,永遠不要等!然后,放開大步朝前走,見到你能夠做的有益的事,就去做。那時,你就學會了創造時機。”
22.不要被光明迷失了自己
世事大多如此,許多身處黑暗的人,磕磕絆絆,最終走向了成功;而另一些人往往被眼前的光明迷失了前進的方向,終生與成功無緣。
一個商人在翻越一座山時,遭遇了一個攔路搶劫的山匪。商人立即逃跑,但山匪窮追不舍。走投無路時,商人鉆進了一個山洞里,山匪也追進了山洞里。在洞的深處,商人未能逃過山匪的追逐——黑暗中,他被山匪逮住了,遭到一頓毒打,身上所有錢財,包括一把準備為夜間照明用的火把,都被山匪擄去了。幸好山匪并沒有要他的命,之后,兩個人各自尋找著洞的出口。這山洞極深極黑,且洞中有洞,縱橫交錯。兩個人置身洞里,像置身于一地下迷宮。
山匪慶幸自己從商人那里搶來了火把,于是他將火把點著,借著火把的亮光在洞中行走。火把給他的行走帶來了方便,他能看清腳下的石塊,能看清周圍的石壁,因而他不會碰壁,不會被石塊絆倒。但是,他走來走去,就是走不出這個洞。最終,他力竭而死。商人失去了火把,沒有照明,他在黑暗中摸索行走得十分艱辛,他不時碰壁,不時被石塊絆倒,跌得鼻青臉腫。但是,正因為他置身于一片黑暗之中,所以他的眼睛能夠敏銳地感受到洞口透進來的微光,他迎著這縷微光摸索爬行,最終逃離了山洞。
23.幫人就是幫己
“騰出一只手”給卑微者——贊揚他們;“騰出一只手”給狂妄者——規勸他們;“騰出一只手”給絕望者——點撥鼓勵他們……“我曾‘騰出一只手’給別人”,你能面無愧色地說出這句話嗎?
陀思妥耶夫斯基二十多歲時寫了一部中篇小說《窮人》,學工程專業的他怯生生地把稿子投給《祖國紀事》。編輯格利羅雛奇和涅克拉索夫傍晚時分開始看這篇稿子,他們看了十多頁后,打算再看十多頁,然后又打算再看十多頁,一個人讀累了,另一個人接著讀,就這樣一直到晨光微露。他們再也無法抑制住激動的心情,顧不得休息,找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住所,撲過去緊緊把他抱住,流出淚來。涅克拉索夫性格孤僻內向,此刻也無法掩飾自己的感情。他們告訴這個年輕人,這部作品是那么出色,讓他不要放棄文學創作。之后,涅克拉索夫和格利羅維奇又把《窮人》拿給著名文藝評論家別林斯基看,并叫喊著:“新的果戈里出現了。”別林斯基開始不以為然:“你以為果戈里會像蘑菇一樣長得那么快呀!”但他讀完以后也激動得語無倫次,瞪著陌生的年輕人說:“你寫的是什么,你了解自己嗎?”平靜下來以后他對陀思妥耶夫斯基說:“你會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出了反應:“我一定要無愧于這種贊揚,多么好的人!多么好的人!這是些了不起的人,我要勤奮,努力成為像他們那樣高尚而有才華的人!”后來陀思妥耶夫斯基寫出了大量優秀的小說,成為俄國十九世紀經典作家,被西方現代派奉為鼻祖。
格利羅維奇、涅克拉索夫、別林斯基因各自的成就贏得人們的尊敬,但同樣令人們尊敬的是他們“騰出一只手”托舉一個陌生人的行動。而且從最初他們就預料到這個年輕人的光芒將蓋過自己,但圣潔的他們連想也沒想就伸出了自己的手。
“騰出一只手”給別人肯定會犧牲自己的利益,別林斯基等三位偉大的藝術家雖然后來被陀思妥耶夫斯基搶了光芒,但畢竟因陀氏的成功而使自己的人格舉世皆知。生活中更多的“騰出一只手”者則是默默無聞的,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像陀氏那樣成為“不再重放的花朵”。然而“騰出一只手”給別人,在于過程,而不在于結果;無論被托舉者最后是否平凡,無論能否得到回報,都不影響愛的價值。
24.追隨你的熱情,別被他人所左右
學會選擇,不要被他人的論斷束縛了自己前進的步伐。追隨你的熱情,追隨你的心靈,它們將帶你到你想要去的地方。
劍橋郡的世界第一名女性打擊樂獨奏家伊芙琳·格蘭妮說:“從一開始我就決定:一定不要讓其他人的觀點阻擋我成為一名音樂家的熱情。”
她成長在蘇格蘭東北部的一個農場,從8歲時她就開始學習鋼琴。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對音樂的熱情與日俱增。但不幸的是,她的聽力卻在漸漸地下降,醫生們斷定是由于難以康復的神經損傷造成的,而且斷定到12歲,她將徹底耳聾。可是,她對音樂的熱愛卻從未停止過。
她的目標是成為打擊樂獨奏家,雖然當時并沒有這么一類音樂家。為了演奏,她學會了用不同的方法“聆聽”其他人演奏的音樂。她只穿著長襪演奏,這樣她就能通過她的身體和想象感覺到每個音符的震動,她幾乎用她所有的感官來感受著她的整個聲音世界。
她決心成為一名音樂家,而不是一名聾的音樂家,于是她向倫敦著名的皇家音樂學院提出了申請。
因為以前從來沒有一個聾學生提出過申請,所以一些老師反對接收她入學。但是她的演奏征服了所有的老師,她順利地入了學,并在畢業時榮獲了學院的最高榮譽獎。
從那以后,她的目標就致力于成為第一位專職的打擊樂獨奏家,并且為打擊樂獨奏譜寫和改編了很多樂章,因為那時幾乎沒有專為打擊樂而譜寫的樂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