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茶馬古道一日游

在HUN省YY市安化縣的群山環抱的高墻深處,有座一塵不附、千姿百態的腹地,流轉在最為險峻的崇山峻嶺和山澗溪流之間,延綿出一條神秘的——茶馬古道。

千百年來,由于這里地質結構復雜,人煙稀少,外人罕至,這里的人們依隨山勢,利用巖體自身開鑿鋪設,或平緩前伸,或成階梯狀蔓延,使無數馬幫人在這條道路上默默行走著。那悠揚的馬鈴聲,窸窣地吶喊,經久回蕩在山澗峽谷、高山村寨上空,卻儼然將這里的山茶、馬匹販賣互市,使得古道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地域特征。開辟了一條開往邊陲的經貿之路的橋梁和紐帶,仿佛在回憶著這一片歷史,古老而又深沉。

若不去身臨其境,絕不信安化這片原生態的自然風景區終能開辟出一條絕佳征程。一塊塊行文碑刻,一處處自然景觀,歷史遺址等,證明了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無論風雨,多少個日日夜夜,沿途秀麗獨特的風景激發了馬幫人潛在的勇氣,力量和忍耐,成就了不同民族和不同民間文化的交融,使得這里的人們的靈魂得到升華。

一直以來,它的歷史伴隨政府對茶馬古道上的“茶引”開發,可以體驗騎馬觀光的樂趣,也可以領略先人足跡和馬蹄烙印,以及對遠古茶葉千絲萬縷的記憶。

作為地地道道的安化人,對于安化“前鄉”片區卻未曾踏足。身未動,心已遠,便有了千種風情。

2021年七月中旬一行人本打算一探究竟,兜兜轉轉一些事給耽誤了,拖延到2022年9月21日。這一天,陽光明媚,天氣晴朗,與家人臨時起意,帶著好心情出發去詩和遠方。正好有個友人居住此地,出發前確認好了GPS。從羊角塘鎮湛溪村驅車到目的地約兩個多小時,全程將近47.3km。

沿著S317公路,觀賞著如畫的風景,道經安化縣城東坪鎮,外沿資水河,跨江南鎮到洞市,駛入凝聚了深厚人文底蘊的神奇土地。

古道驛站,神秘的馬幫部落,質樸純凈的山鄉水澗,及豐富多彩、傳承深遠的梅山文化,順應了人民的需求。就連來過茶馬古道的人都說,這地方看似耳目所聞,但你走過且從無數可見斷崖絕壁中,各種新式的交通工具都無法在茶馬古道上施展,更能傾瀉出無數讓人心動的誘惑。

對的,如果不出去走走,就會以為自己生活的地方就是世界。何不來古街上呢?茶號舊址、老茶店、廊橋上等歷經千年的風雨后,沉積秀美的山色和淙淙的小橋流水,還有肅穆沉穩的祠堂和古民居,串成一個個見證茶馬古道興盛的標志,所到之處必須打卡,或走,或停。

流轉的時光,都成了途中美麗的點綴,看天,看景,看山,看水,不言不語都是好風景。

那就趁年輕,通過旅行多翻翻安化這座活力滿懷的大山吧!

起先我們到了洞市,順著麻溪上行約7公里,到達一個叫蔣家坪的村落后,就只能沿著陡峭的山路往上開車,一路上要經過“響雷坡”、“過根橋”。從過根橋上去就是關山(當地人說是一個驚險刺激的大峽谷),山上古木參天。

據說,在安化的每一個山村,都有自己的“關山”,關山“管風水”,被當地村民視為守護神。因此,“關山樹”從未被砍伐過,如今更是被人們的意識地掛牌保護起來。當地有“響雷坡,過根橋,四內一丘田,田中一口井”一說,據傳是過去人們叩關進峒必知的暗語。

如今日漸開放的高城,進入這里的外人,早已不用對暗語了,迎接人們的不再是警惕的目光,而是撲面而來的淳樸憨厚的民風。

—關山之巔,峽谷之上巍然聳立著“將軍巖”,它如同一尊門神扼守著村頭。傳說將軍巖上曾建有“紅公寨”,當年,李闖王舊部紅公和黑公流落到此,依據將軍巖的險峻,安營扎寨,殺富濟貧,威震新化安化兩縣。

將軍巖下是關山峽谷,長約一公里,寬約十多米,深達百米。沿途險要異常,清一色巨石林立。兩岸的巖壁如刀削斧劈一般。谷底是涓涓細流,清澈見底。峽谷雖小,卻像一個優美的盆景,把神奇險峻匯于一體。這里成了戶外探險、攀巖、溯溪的圣地。

在森林深處,山路變得更加崎嶇,有點地方狹窄、陡峭,由此,想到了古代那些樸實的馬幫人,長期為運送物資是多少辛苦。

馬幫之路要穿過叢莽巉巖,穿過麻溪、資江,穿過漆面斑駁的風雨橋,出湖南,連接川滇,越西域,一路延伸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最終到達歐洲、莫斯科等。

在長途運送的過程中,每走一段路就要駐足休息或進行商品交易,這些駐足地,形成了特色的“馬幫驛站”,錘煉出馬幫人非凡的膽識、堅韌的意志、果敢的智慧及親密無間的信任。

不得不說茶馬古道沿途仿佛一幅山水畫,而這畫中有著動人心魄的蒼茫和曠世不遇的靜寂。

停頓,發現,停下,詮釋。

一種連接和內化。

當觸摸古道的歷史,最受青睞的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和民俗風情的古老房子,讓川巖江疏離了繁華,在風云變幻的時代里,固守著千年不變的矜持和從容,在日出日落的平常中,講述著迎來送往的故事,逐漸成了當地人的風習。

馬幫之路穿過叢莽巉巖,穿過麻溪、資江,穿過漆面斑駁的風雨橋,出湖南,連接川滇,越西域,一路延伸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最終到達歐洲、莫斯科等。

指示牌上,茶馬古道是指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連接內地產茶區和西北、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進行茶馬交易的交通要道。

這里的山徑用當地友人的話說:“一面死寬,有些路人都沒法走”,又多河流,所以土產外運不僅要人挑肩扛,要借助舟楫之便,更多的時候,要用馬馱。

也由于路途遙遠,為了防止茶葉變質,也為了便于運輸,這里發明了一種獨特的制茶工藝,簡單來說是先用火將茶葉烘干,然后壓緊壓實,再用箬葉、棕片、篾條層層緊裹,包裹時用力之大,非身強體健的青壯漢子不可。最終制出的茶叫黑茶,呈圓柱狀,小的像迫擊炮的炮彈,最大的重達幾百斤,號稱“萬兩茶”。

七八十年代這座山城有了火車運送得以改善,近幾年高速公路通了,科技發達,信息通暢,當地人運茶再也用不著馬,現在這里已經是安化著名的4A級景區。

看青石板上的馬蹄印仍歷歷在目,跨越溪流的廓橋仍屹立在風雨中,仿佛在遙憶著那一片歷史的風景。

在茶馬古道上,使安化茶名揚天下的是黑茶,其著名的品種有茯磚茶、千兩茶、黑磚茶和三尖茶。

馬幫和茶馬古道凝聚和集中了物流和人流,在茶馬古道經過的好些水陸、陸陸交匯點,慢慢而自然的形成了集鎮、驛站,以方便馬幫和過往商賈行人買賣商品,住宿歇足。

從高城峒、江南古鎮、永錫橋、洞市老街、唐家觀、新化圳上、白溪、隆回灘頭、寶慶這些老市鎮,便是隨“茶馬古道”誕生、發展而來的。

在夕陽余暉中,感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睅讉€小時走下來,尋了一些過去的歲月,重溫馬幫人的情懷和流水,雖然時過境遷,風物依舊看得出原樣,少不了一路狂拍留影。

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還偷偷拍了幾組友人搞怪的照片以此留戀。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林市| 永年县| 万宁市| 锡林郭勒盟| 尚义县| 屯留县| 阳曲县| 尼木县| 渝中区| 谷城县| 太湖县| 金寨县| 高安市| 伊宁县| 嘉禾县| 湖北省| 乌鲁木齐市| 湘乡市| 平定县| 遵化市| 宣恩县| 西乌珠穆沁旗| 新丰县| 玛沁县| 深泽县| 柳林县| 福清市| 西乌珠穆沁旗| 长乐市| 余姚市| 舞阳县| 宜章县| 龙海市| 万安县| 雷山县| 林周县| 婺源县| 孟连| 景东| 辽宁省| 锦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