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個名叫公孫龍的人來找到沈木。
“沈木先生我問你,何為知?”
沈木思肘一會兒道:“知道自己知道的,也要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探索自己沒的,也要探索自己有的。”
“什么是知道自己知道的?”公孫龍問道。
“探究事物之原本,萬物生生不息的運動著。自己所熟知的事物也會很快變得陌生,不可妄自用以往的經驗去完成現在發生的事,哪怕是相同的事!遲早會出現紕漏。”
“那什么又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呢?”公孫龍又問道,態度有些端正了。
“知識無窮無盡,即使是窮盡一生也所知不過九年一毛。所以就要去洞察萬物的本源,尋找到萬物的初始。然后就可以知道自己哪怕是沒見過的東西也可以找到他們的出處!”
“那什么是萬物的本源呢?”公孫龍有些急切。
“世有萬物,萬物始一。一出于無,無出于無無。難么無無之上又出自哪里呢?恐怕是那玄之又妙的依稀之感。”
“還是說說什么是探索自己有的東西吧,探索自己沒有的東西我知道,但為什么我有的還要探索?”公孫龍問道。
“人若是只知道探索自己原來不知道的東西,然后知道了……這叫做智!自己原本知道的,自己再去探索翻陳出新,自視自己,這叫做明!”
沈木說著,反問公孫龍,“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前段時間你所肯定的事或觀點,之后又否定了,再然后你又覺得是正確的……”
“嗯……有!有些東西是我智識沒達到所以我確認了自己不知道的事,可后來隨著自己的了解,我又覺得自己的觀點有誤!所以又否定了!”公孫龍頓了頓。
“可最后等我了解的更全面時候,我又發現最初憑感覺的選擇才是正確的……這是怎么回事呢?”
“這就是說,自己的認知是無常的,一直探索的外界知識就是這樣的。所以要先認清自己,才能不被事物的變相迷惑而妄下定論!”
“那怎樣才能認清自己呢?”公孫龍又問。
“認清萬物需要去探尋他們的本源,認清自己自然也要去尋找自己的本源……”
“那怎么做!”公孫龍急忙問。
“從何出來就到何處去……自然而已。”
“那具體要怎么做呢?”
“不要執著于一端!越是洞察秋毫就越是看不見大的東西,而越是往鴻大的方面看就越是看小的細節不全面!”沈木說完,不再多言。
“那什么什么是無知呢?”公孫龍又問道。
“不過是只知道說話的人,而不知道他說的是什么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