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木年邁時,他的學生們討論著要不要把他的學說著成一本書,而保證流傳萬世。
其中一個叫吳常的人就去給沈木說了這件事。“老師的學說難道不該流傳千古而警醒世人,讓大家的思想不該被囚禁于小小的天地之間么?”
沈木回道:“唉,文字怎么能承載我內心的萬一呢!再者,我何必留下痕跡而被后人評判呢?如果他們看不懂我的東西,必會兩兩爭執不休!我怎么忍心看到這樣的局面呢?我不是擔心反對我的某一方的咒罵,我是擔心支持我的另一方為了反駁而夸大贊揚我崇拜我!這樣他們又怎么會靜下來真正明白我的言論呢?這不是坑害了他們么?我不忍心如此!”
吳常又勸:“人怎么會僅為一些言論而去推崇和詆毀一個人呢?況且他們又不熟悉老師您!”
沈木再一次嘆口氣說:“就是因為不了解一個人,他們才會以自己的德性為根據,來主觀草率的只用那個人的幾句話的認知去評判那個人。這并不是說贊揚我的德性就高,貶低我的德性就差。而不過是我說了和誰意見相符的話他們就贊揚我,說了和誰意見不同的話就質疑我罷了。”
“可是我們也不會草率的就去反駁我們曾經不知道的道理呀?”吳常趕忙說。
“你們之所以有了和我不同的見解,就先是自我反思。也不過因為說話的人是我罷了!如果之后你們當中有人神化我,就會讓后人看不清我的話而只能看到我的名字。所以到了那個時候,贊賞支持我的不過是一些阿諛之人!”
吳常聽后面有愧疚,但最終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
“學生還是不忍心老師的學說埋沒,哪怕有萬一的人能明白,幾千年前您言語間的世界,就算它被混入流俗讓眾人肆議又如何呢?”
沈木看吳常如此的堅定,便勉強的答應了讓他們把自己的言行記錄下來。
“隨你們吧,只是記些粗淺的言論就好,讓他們不至于被迷惑而走上奇異怪幻的言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