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了解后,陳新明白過來。
六號只是輔助系統,智能程度跟若生簡直天差地別。
讓它介紹一下飛船的功能和艙室,巴拉巴拉的說了一堆專業名詞,聽的人昏昏欲睡,若生就不一樣了,解釋的通俗易懂。
這飛船十分全面,跟一個太空城堡一樣,分為生活區、娛樂區、養殖區,另外還有附屬艙室,科研艙、醫療艙、儲藏室、物資倉庫等等。
幾人坐著類似觀光車一樣的交通工具,一路來到了船長室。
已經接手飛船權限的若生徑直走向巨大的全息投影臺。
她操作幾下,隨著幾道光柱散逸,飛船的三維立體模型出現在眾人面前。
“飛船十分巨大,表面積可達15平方千米,可容納工作人員上千名,容納居民萬余人。而且因為材料原因,自重只有4000多噸,燃料荷載比只有0.03~0.05。”
若生先是介紹了下基本信息,隨后放大模型,開始詳細介紹。
首先是艦首的護盾,第一層為子彈頭外形的固定護盾,采用輕便的復合材料制成,近似圓錐形的平滑傾斜裝甲層可卸掉來襲物體的沖擊力,用來保護中軸線上的所有單元,第二層至第三層為可折疊的護翼,用于保護側翼分布式引擎。
船頭還有綜合光電雷達-探測/預警系統,集成的各種雷達、天線、鏡頭、探測器,形成全波長綜合巡天光學設備陣列,以及時發現航線上的各種障礙物
同樣設置在船頭的,還有近防體系,低功率而反應靈敏的激光炮陣列用于提前擊毀軌道上的微小障礙物。
陳新聽的很興奮,“還有激光炮?”
“是的。”若生點點頭,隨后把船首劃走,露出了縱向承力主桁架的結構。
為應對引擎產生的輻射,在引擎和可居住系統之間需要很長的支架分開,由碳納米管復合材料制造的高強度空間框架結構,連接著艦體各部位。
支架可以高度折疊以方便從地面發射升空,自動展開成型后的支架可以靈活伸縮、曲折變形及重新組裝鎖定。通過衍架的變形,飛船得以在航行和在軌時改變形態。
桁架上還有復雜的運輸系統,遍布加壓電梯/貨物運輸通道/機器人快速移動通道/各類管線,負責物質和能量運輸、人員通行。全自動型的運輸機器人、修理機器人可以代替人類執行復雜的輕量級艙外作業。
說完這些,若生開始介紹動力牽引系統,這也是是飛船上最大、最重要的部分。
即核聚變離子推進引擎。
2-4個引擎安裝于飛船前端,其實2個足以滿足真空航行的動力需求,常規是3個,留有一個備用。引擎噴口略微有傾斜角,以避開后邊的功能單元。
艦載聚變反應堆為引擎外圍環繞的縮小版粒子加速器提供電能,主引擎開機時,工質轉化為粒子束經過粒子加速器加速后可以提供接近真空光速的7-15%的推進速度,尾部絢麗的羽焰能達到艦體長度的3-5倍,并會產生橫向的散溢光。
也就是說這玩意尾氣不小。
陳新在心里換算了一下,光速大約30萬千米每秒,光速的15%大概是45000千米每秒,那一分鐘就能跑270萬千米,一小時就是16200萬千米。
而火星跟地球最遠距離是4億千米,最近是5000萬千米。
這也就是說,咱去火星旅游最快就只要20分鐘?最慢也只要兩個多小時??
臥槽!
陳新人都傻了,現在從首都坐高鐵到海上市也得五六個小時吧?
云清多少繼承了點她媽的科研基因,這幾年為了置辦各種實驗室花了不少錢,現在這簡單的換算根本難不倒她。
稍微一想就明白了,只不過有點不敢相信,“也就是說,我們最慢最慢也只要四五個小時就能到火星打個來回?”
余歸晚笑了笑,“以后呀,也別說地球村了,直接說太陽系村吧。”
若生則表示,飛船并不是直接到達那么高的速度,是有一個加速過程的,需要先進入近地軌道,再慢慢擺脫地球引力,在真空中才能開始加速,這個時間大概要兩個小時左右,而且會耗費大量燃料。
感受到陳新投來問詢的目光,若生繼續說道:“當然,這種飛船最好是一直停泊在宇宙中,就算要登陸行星,也只要進入行星外軌道,派出登陸艙就行。”
登陸艙?
“對的。”若生把三維模型拉到后面,“在動力室后面,維修室側面有航天器對接站,用于飛船和地面間的運輸。常規配備大型軌道牽引及貨運飛船、小型軌道牽引飛船(小型捕捉/拖拉飛船)各一,另有三個登陸艙,六個逃生艙。”
“在另一面設有通用軌道平臺。獨立加裝的維修工廠包含有太空3D打印機、生產車間、加壓維修倉及小型捕捉/拖拉飛船,還可以用來生產各種配件、維修或升級在軌衛星、空間站。”
陳新倒吸一口涼氣,“這也太全面了!”
這還沒完。
若生表示,還有整合了水、氣、物質循環的生態系統,用于材料回收及資源清潔循環利用,植物工廠能夠產出一定量的新鮮果蔬,肉類合成生產線,以滿足長期航行中的需求。
此外還有人工重力裝置,通過安置在兩幅離心臂頂端的人員模塊不斷旋轉來制造重力。
或許是為了降低工程難度,采取了多層豎直布局,離心臂和艙室類似圓珠筆和筆帽造型,而不是人們想象中的環狀布局。
這樣設計的另一個好處是艙室的每層都能獲得不同的模擬重力。當飛船處在加速過程中時,該模塊是不旋轉的,離心臂收攏并朝向船尾的方向以使人員模塊的重力朝向合適的方向。
看吧,什么叫科技!
陳新當即拍板,準備準備,馬上出發去火星溜達溜達。
這小破球,我是一刻也呆不下去啦!
若生幾乎在下一秒就給出了準備方案。
工作人員滿配需要上千人,陳新又不想讓不相關的人知道這飛船。
這可是咱最大的底牌了,萬一以后亂起來怎么辦?所以非洲的幾座機器人生產線全力以赴,預計半個月可以組裝出搭配輔助AI、適用于多崗位的功能性機器人。
之后就是搬家的事兒了,別墅里的實驗設備、保險柜里的東西、各種吃喝拉撒的生活物資一股腦被五號運到飛船。
陳新特意關注了一下燃料艙,指示器顯示是滿載100%。
也就是說,就算自己怎么揮霍燃料,也能用個五十年的。
這還有啥需要擔心!
于是,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后,飛船引擎終于啟動。
四束等離子火焰噴射而出,瞬間點燃了大片草原,在這燎原怒火中,陳新一家子開始向宇宙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