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Preface
過好活著的每一天
宣慧敏(童書編輯、閱讀推廣人)
“當你讀到這些的時候,我可能已經不在人世了。”
這是薩姆寫在日記開頭的話。短短幾個字,讀罷,就已經讓人不知所措:這是一個將盡的生命,是一句沉重的宣言。沒錯,《薩姆的八個愿望》寫的是一個孩子的“遺愿清單”,但又不僅如此,在列清單的過程中,男孩有困惑,有思考。他提出的那些看似簡單的問題,有些很容易回答;有些,恐怕連成人也不知道答案。
十一歲的薩姆得了白血病,生命只剩下一年時間。在這一年里,他每周要上三天的課,經常流鼻血,常常需要護士送來血小板注射液,身上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淤青……一切情形都料想得到,絕癥病人的生命晚期,注定會充滿疼痛、意外、恐懼和擔憂。
但這本書依然吸引我們讀下去,因為故事中的絕癥病人是一個孩子,成人尚且不敢輕易談論死亡,一個孩子又如何能擔起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臨終之前,他的生活是怎樣的?他感到害怕的時候怎么辦?他有哪些想做的事?
作者把沉重的生死話題交給一個孩子來講述,但《薩姆的八個愿望》并不沉重,非但不沉重,實際上字里行間還透著幽默與俏皮。它寫了一個男孩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對世界的奇妙探索。
這本書用日記的方式寫成,從日記里我們得知,薩姆有一個溫暖的家庭:爸爸、媽媽和妹妹。媽媽在薩姆生病后就辭職在家,專門照顧薩姆的身體;爸爸比較沉默,習慣性地回避與薩姆的病情相關的話題;妹妹無憂無慮,只有她不懂得此刻正發生在薩姆身上的事情。此外,薩姆還有一個年齡相仿的病友——十三歲的菲利克斯,他非常毒舌,卻是薩姆最后的友誼支撐。
薩姆寫下了最后的八個愿望,包括:破一項世界紀錄、坐一次飛艇、體驗一次戀愛的感覺等。看起來它們一個都實現不了,可是誰說不可以呢?在菲利克斯的“慫恿”下,薩姆用各種有趣的方法完成了清單上的愿望。
這些出自孩子的記錄天真、詼諧,卻帶著無法抹去的感傷。書中還借著兩個孩子對死亡的困惑和思考,用充滿想象力的情節描繪了他們的精神世界。看得出來,在面對死亡這件事上,兩個孩子比逃避現實的大人勇敢多了。生死之問是人類探尋已久的終極哲學問題。作者在書中并沒有直接給出關于死亡的答案,也沒有闡述多么深刻的認識,只是借薩姆提出的八個問題,從或天真頑皮或成熟無奈的視角真誠地尋找美好、尋找面對死亡的勇氣。薩姆其中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上天要讓小孩生???他找到的回答是:上天可能是為了讓我們珍惜。生病之后,能騎會兒自行車,薩姆就很開心,他還認識到了家庭的重要性。所以,當爸爸看到薩姆的日記后,那道為了保護孩子和自己而筑起的高墻瞬間崩塌——愛再不付出就真的來不及了。于是爸爸帶著兒子乘上了飛艇,和兒子一起笑得像個孩子。
給孩子講死亡和珍惜是困難的,他們因沒有足夠的人生經歷而難以理解。但是讓孩子知曉生死,從而勇敢拼搏,又是必要的,這是他們勇往直前的最終動力?!端_姆的八個愿望》告訴我們:如果在活著的每一天都能珍惜美好生活,盡全力實現愿望,那么死亡來臨時,我們就會多一份從容。
這本書2008年出版后就獲得了英國水磨石童書獎,后被改編成電影《永遠活下去》。十多年來,英文版不斷再版,收獲無數家長和孩子的好評,這當然跟西方人不避諱談論生死有關,但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給孩子和大人帶來了深刻的感悟:生命不管長短,活著的每一分鐘,都要過好自己想要的生活。